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燕韡

作品数:8 被引量:48H指数:5
供职机构:昆明学院政法系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大学精神
  • 2篇教育
  • 1篇大学教育
  • 1篇党的建设
  • 1篇低保
  • 1篇低保制度
  • 1篇意蕴
  • 1篇义务
  • 1篇义务教育
  • 1篇哲学
  • 1篇人文
  • 1篇人文精神
  • 1篇软环境
  • 1篇软环境建设
  • 1篇深层意蕴
  • 1篇深生态学
  • 1篇神和
  • 1篇生活保障制度
  • 1篇生态精神
  • 1篇生态哲学

机构

  • 4篇昆明学院
  • 4篇昆明师范高等...

作者

  • 8篇张燕韡
  • 1篇黄亮
  • 1篇王宁
  • 1篇刘芳

传媒

  • 3篇昆明师范高等...
  • 1篇经济问题探索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思想战线
  • 1篇学术探索
  • 1篇昆明大学学报

年份

  • 5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2
  • 1篇200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透视——以昆明市为调研个案被引量:6
2007年
昆明是较早实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城市,低保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表现出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贫困是个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最低生活保障的获得是接受恩赐还是享受权利;工作人员与受保对象的关系是管理还是服务等等。对昆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国民权利意识和"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严重缺失,导致受保对象虽然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在精神上却付出极大的代价。城市低保制度与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社会福利目标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这种状况应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深切关注!
张燕韡刘芳
关键词:城市低保制度
从“大师精神”看大学精神被引量:6
2001年
文章从大师精神引导出大学精神———大学应该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殿堂 ,而不是打制工具的作坊 ;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人如何做人 ,做一个完善的人、全面的人、高尚的人 ,其次才是教人如何做事 ;“人”是大学教育关注的重心和中心。
张燕韡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教育做人教育教育本质素质教育
生态哲学的深层意蕴被引量:1
2007年
生态哲学的兴起,标志着20世纪哲学的"生态学转向"。从浅生态学走向深生态学,从人文回归到自然,从自然生态走向精神生态,从"两种文化"走向"一种文化"。凡此种种都表明了生态哲学自有其深层的意蕴和发展指向。
张燕韡
关键词:生态哲学深生态学生态精神两种文化
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新拓展——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
2002年
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基本问题。结合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 ,重温马克思主义关于利益问题的原创理论 ,阐发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新拓展 ,将对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 ,自觉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 ,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张燕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党的建设
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被引量:2
2007年
马克思早期思想中洋溢着浓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者相互融合渗透,贯穿于他全部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之中。这种精神品格影响并决定了马克思一生的人生历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马克思的思想中一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我们不能割裂马克思思想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应该强化它们固有的统一性,这才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
张燕韡
关键词:马克思早期思想人文精神
关于高等院校软环境建设的思考被引量:5
2007年
当前高校软环境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加强高校软环境的建设必须努力铸造鲜明的大学精神;形成科学的办学模式;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运行机制;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和校园文化氛围。高等院校软环境的快速优化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真正实现“大提速”。
张燕韡
关键词:软环境建设大学精神
关于“打工子弟”学校存在的合法性思考被引量:14
2005年
打工子弟学校是城市流动人口自发创造的产物,其最初的办学目的和最终的社会效果都在于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但是,这个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事物,虽然大量地、长时期地实际存在,却迟迟得不到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其原因复杂多样。《昆明市城区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组用了一年的时间,调查分析这一社会现象。
张燕韡王宁黄亮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合法
农村工业化模式演变与城镇化路径选择被引量:14
2007年
农村工业化是在传统二元结构体制的历史条件下启动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工业化形式,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农村工业化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深化,其内生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与城市工业化加速融合的趋势。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推出和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规模性转移,农民工跨省区远距离大规模流动,将转向分散型的省内流动或就近向小城镇转移。我国城镇化发展重心也随之下移,由过去的以大中城市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小城镇为主。我国特有的农村工业化模式与小城镇化发展路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将给中国农村带来美好的明天。
张燕韡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工小城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