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尊国

作品数:9 被引量:82H指数: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病理科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淋巴
  • 4篇淋巴瘤
  • 4篇免疫
  • 4篇病理
  • 3篇细胞
  • 3篇细胞淋巴瘤
  • 3篇临床病理
  • 2篇预后
  • 2篇乳腺
  • 2篇文献复习
  • 2篇弥漫
  • 2篇弥漫大B细胞...
  • 2篇免疫表型
  • 2篇分子
  • 2篇分子亚型
  • 2篇复习
  • 2篇表型
  • 1篇导管
  • 1篇导管癌
  • 1篇多发

机构

  • 9篇复旦大学
  • 2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上海市浦南医...

作者

  • 9篇杜尊国
  • 7篇唐峰
  • 4篇陈忠清
  • 4篇王虹
  • 3篇包芸
  • 2篇胡锡琪
  • 2篇李琼
  • 2篇陈字
  • 1篇吴蓓倩
  • 1篇邹丽萍
  • 1篇林敏
  • 1篇刘莉
  • 1篇许祖德
  • 1篇殷波
  • 1篇耿道颖
  • 1篇许小平
  • 1篇戚向群
  • 1篇朱萍
  • 1篇冷海燕
  • 1篇尹波

传媒

  • 3篇复旦学报(医...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上海医药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35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3
2008年
目的介绍并讨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35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预后进行研究。结果35例均为女性患者,发病年龄28~95岁(平均60.4岁)。肿块大小0.8~5cm(平均2.04cm)。组织学形态包括:实性黏附型(15例)、腺泡型(10例)、实性乳头型(5例)、细胞黏液型(2例)、小细胞/雀麦细胞癌(2例)、大细胞癌(1例)。所有病例NSE和CK阳性表达,分别有34例(97.1%)和21例(60.0%)表达Synaptophysin和chromogranin A,腋下淋巴结转移率为25.0%(5/20例),除1例因发生肺和骨转移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健在,随访时间2~76个月(平均32.1个月)。结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是一少见的独立病种,病理形态复杂,其生物学行为特性还需大样本较长期的随访观察。
李琼王虹包芸陈忠清杜尊国胡锡琪唐峰
关键词: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免疫组化
浅谈甲状腺未分化癌的病理诊断被引量:10
2016年
甲状腺未分化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发病率低,但死亡率却极高,多见于老年女性,表现为迅速增大的颈部肿块,有明显周围组织受累症状,易发生早期转移。甲状腺未分化癌的组织学特点取决于梭形细胞、鳞状或上皮样细胞、巨细胞三种成分的构成,细胞多形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表现为肉瘤样、表皮样甚至鳞样形态改变,或其他罕见形态变异型。肿瘤细胞通常表达角蛋白和PAX-8,而甲状腺球蛋白(Tg)及转录因子(TTF-1)阴性。分子遗传学改变主要包括信号转导通路上关键节点的突变、染色体异常以及表观遗传学改变。未分化癌的组织学起源尚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可能是分化好的甲状腺癌去分化的终末阶段。
唐峰杜尊国
关键词:甲状腺癌未分化组织学
脾弥漫性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脾弥漫性髓小B细胞淋巴瘤(SDRPSBC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SDRPS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该例SDRPSBCL患者,以脾肿大、发热及淋巴细胞计数升高为主要表现,经脾脏组织病理学及其它相关检查确诊为SDRPSBCL。结论 SDRPSBCL是1种新被认识的独立疾病实体,临床少见,以中小淋巴瘤细胞弥漫性浸润脾脏红髓为重要病理特征。
杜尊国冷海燕吴蓓倩朱萍陈忠清王倩唐峰许小平陈字
关键词:临床病理学特点
后肾腺瘤1例被引量:5
2013年
后肾腺瘤(metanephric adenoma,M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良性肾脏上皮肿瘤,现将我院1例后肾腺瘤进行报道。患者女性,72岁。无任何症状,因体检超声发现左肾上极低回声病灶,其内血供欠佳,大小1cm×1cm,边界清楚。人院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行CT增强扫描发现,病灶位于左侧肾脏上极,病灶平扫为稍高密度,CT值41Hu,增强后皮质期CT值51Hu,实质期87Hu,
尹波刘莉邹丽萍杜尊国耿道颖
关键词:后肾腺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子亚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0
2010年
目的 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对其进行分型,探讨各哑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128例浸润性导管癌ER、PR、HER2和CK5/6的表达,参考文献报道的免疫分型方法 对其分型,并对HER2过表达型9例进行FISH检测.结果 ER、PR、HER2和CKS/6在本组128例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86/128)、45%(58/128)、27%(34/128)和27%(34/128),并将128例分为5种免疫哑型,管腔A型55%(70/128),管腔B型20%(25/128),HER2过表达型7%(9/128),基底细胞样型10%(13/128),无法分类型8%(11/128).FISH检测HER2过表达型9例均为HER2基因扩增.各分子亚型间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管腔A型预后最好,基底细胞型预后较差.多因素分析,乳腺癌临床分期和免疫分型是独立的预后因素.月经状态在乳腺癌各免疫亚型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检测ER、PR、HER2和CK5/6的表达可以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成具有不同生物学行为的5个免疫亚型,对于评估预后,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林敏陈忠清包芸李琼杜尊国许祖德唐峰
关键词:免疫表型分型无病生存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关系
背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恶性淋巴瘤,约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30%~4096。通过联合化疗,40~50%患者可以治愈,但仍有一半以上患者对化疗反应差,存在多药耐药,易复发转移或进展,预后不佳,因此,探讨具有...
杜尊国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标记物预后机制DNA修复基因
文献传递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学亚型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根据不同的免疫组化分型方法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分成预后不同的亚型,并探讨各分型方法对国内病例的适用性。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检测121例DLBCL的CD10、BCL-6、MUM1和CD138的表达,构建了3种分型方法:方法1,CD10阳性者归入GCB亚型,若CD10阴性而BCL-6阳性且MUM1阴性者归入GCB亚型,其余归入non-GC型;方法2,CD10和/或BCL-6阳性,而MUM1和/或CD138阴性者归入A组,MUM1和/或CD138阳性者归入B组,CD10和BCL-6阴性,而MUM1和/或CD138阳性者归入C组,四者均阴性者归入D组;方法3,CD10阳性者归入GCB亚型,CD10阴性时若MUM1阴性者归入GCB亚型,MUM1阳性者则归入non-GCB亚型。评测各临床及生物学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CD10、BCL-6、MUM1和CD138的阳性率分别为21.5%(26/121)、32.2%(39/121)、32.2%(38/118)和2.5%(3/118),其中CD10和BCL-6阳性者预后较好(OS,P=0.0231和0.0278),而MUM1阳性者预后较差(OS,P=0.013)。在方法1中,non-GCB组(占67.8%)5年总生存率OS(27.6%)和无进展生存率PFS(24.69%)明显差于GCB组;根据方法3,non-GCB组患者比例减少(占27.5%),5年OS(18.96%)和PFS(15.08%)更差,并且独立于IPI和治疗起作用。结论各分型方法均在预后分析中起作用,尤以方法3可以识别部分高危患者,在本组病人中更具有适用性。
杜尊国包芸唐峰陈忠清陈字王虹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
胰腺多发性实性-假乳头状肿瘤2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报道2例临床上极罕见的胰腺多发性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PN),并复习文献探讨多发性SPN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分析2例多发性SPN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以及免疫组化特点,回顾文献中报道的2例多发性SPN,并与单发性SPN进行对比。结果 4例多发性患者中女性3例、男性1例,症状体征无特异性,肿块大小不一,边界清,易囊变,肿块之间彼此完全分隔开。镜下示形态一致的肿瘤细胞围绕纤细的小血管形成特征性的假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表达波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突触素、孕酮受体、CD10及β-连环蛋白的异常核表达。患者肿瘤完全手术切除后,均长期生存。结论胰腺多发性SPN较罕见,其临床及病理学特点与单发性SPN类似。
戚向群杜尊国王虹殷波唐峰
关键词:多发性实性-假乳头状瘤胰腺
淋巴瘤样丘疹病C型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被引量:5
2008年
背景与目的:原发皮肤CD30阳性淋巴增生性疾病谱中,关于淋巴瘤样丘疹病和原发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文献报道较常见,而其中的界限性病变——淋巴瘤样丘疹病C型的报道则较少见,故本文介绍与探讨1例淋巴瘤样丘疹病C型的临床表现、形态学特点以及免疫表型特征,旨在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华山医院诊断的1例皮肤淋巴瘤样丘疹病C型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研究,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全身反复发作的散发性红疹伴瘙痒,可自行缓慢消退。患者全身皮肤可见多发性丘疹样病变,病变严重处出现脓疱并破溃结黑痂。组织学上,表皮溃疡并脱失,真皮层见中等偏大淋巴细胞浸润。细胞免疫表型CD30、CD3、TIA-1等呈阳性表达,ALK、CD20阴性。结论:皮肤淋巴瘤样丘疹病C型较少见,需与原发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及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累及皮肤病变等鉴别,其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等以明确其性质。
杜尊国唐峰王虹胡锡琪
关键词:淋巴增生性疾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