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莓
- 作品数:20 被引量:128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登山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2510例临床资料分析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病因分布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自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入院治疗的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出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疾病诊断进行分类,并对其构成和变化趋势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收治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2510例,其中明确病因925例(36.85%),诊断涉及19个病种,居前4位的疾病分别是:病毒性肝炎17.65%(443/2510)、药物性肝损伤7.81%(196/2510)、胆源性肝炎3.75%(94/2510)、自身免疫性肝病3.23%(81/2510)。结论在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中,临床仍有大部分病例(63.15%)难以确定病因,除病毒性肝炎外,药物性肝损伤、胆源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不可忽视。
- 孙艳华林之莓项晓刚蔡伟
- 关键词:肝功能异常病因
- 非免疫缺陷播散性球孢子菌病一例被引量:1
- 2019年
- 球孢子菌病是由于感染粗球孢子菌或posadasii球孢子菌的孢子而发病的一种局限性或播散性疾病。迄今为止国内球孢子菌病例报道极少,多为原发性肺球孢子菌病,本例患者为非免疫缺陷播散性球孢子菌病,表现为全身多发肿块,为球孢子菌病的诊疗提供参考。
- 梁焕林之莓刘芸野王伟静
- 关键词:播散性病例报道原发性
-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原水平及VITRO评分在不同类型肝病患者中的特征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抗原水平和VITRO评分(vWF/血小板计数)对不同类型肝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连续住院的肝损伤患者共122例,其中急性肝病患者50例,慢性肝病患者72例。急性肝病患者再分为急性肝损伤亚组43例,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亚组7例,慢性肝病组分为慢性肝炎亚组21例,慢加急性肝衰竭亚组12例,肝硬化亚组39例。检测并分析所有患者血浆vWF:Ag水平与VITRO(vWF/血小板计数)评分在各组、亚组之间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结果慢性肝病组的血浆vWF:Ag检测值和VITRO评分分别为205.30(185.30~235.35)和2.47(1.57~3.90),高于急性肝病组的172.30(158.30~194.10)和1.00(0.82~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中,慢加急性肝衰竭亚组的血浆vWF:Ag检测值和VITRO评分分别为225.40(211.20~237.45)和3.61(2.92~4.69),高于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亚组的196.30(190.30~210.30)和1.28(0.89~1.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在所有患者中,血浆vWF:Ag检测值和VITRO诊断慢性肝病的AUC分别为0.812(95%CI:0.734~0.890,P<0.01)与0.891(95%CI:0.828~0.953,P<0.01);当界值分别为185%和1.35时,其诊断的敏感度为81.9%和79.7%,特异度为70.0%和72.9%,阳性预测值为79.7%和89.2%,阴性预测值为72.9%和82.0%,诊断准确率为77.0%和86.1%。相对于急性/亚急性肝衰竭,血浆vWF:Ag检测值和VITRO评分诊断慢加急性肝衰竭的AUC分别为0.833(95%CI:0.610~1.000,P<0.05)和0.940(95%CI:0.000~1.000,P<0.01);当界值分别为215%和2.00时,其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100.0%和100%,特异度为75.0%和91.7%,阳性预测值为70.0%和87.5%,阴性预测值为100.0%和100%,诊断准确率为84.2%和94.7%。结论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浆vWF:Ag水平与VITRO评分高于急性肝病患者,肝衰竭时尤其明显,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VITRO的诊断价值大于vWF:Ag
- 庄焱王晓琳刘珂慧徐玉敏谢敬东林之莓王晖谢青郭清
- 关键词: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肝衰竭急慢性肝损伤
- 2002年欧洲肝病年会信息被引量:2
- 2002年
- 万谟彬林之莓史冬梅陆志檬
-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拉米夫定YMDD变异
- 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28例临床观察被引量:4
- 1999年
- 肝性脑病(HE)是继发于以肝功能严重受损和/或门体分流时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发病机制是复杂和多因素的,但血氨增高仍然是HE的临床特征之一,在慢性HE的发病机理中氨中毒十分重要。因此,降低血氨是治疗HE的主要措施之一。1997年...
- 林之莓周霞秋胡和平李兆申林庚金张清波张新年
- 关键词:肝性脑病药物疗法乳果糖
- 血浆vWF相关指标在不同类型肝病患者中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 庄焱王晓琳谢敬东徐玉敏林之莓郭清王晖谢青
- FibroTest-ActiTest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炎症的诊断价值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验证FibroTest—ActiTest(FT—AT)对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纤维化和炎症程度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导致FT和肝活组织检查两者不一致性的原因。方法选择经皮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的慢性HBV感染患者100例,并当天留取血清做相关生物化学指标检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定诊断价值。结果100份肝组织标本长度为8~30mm(中位数15mm);可供评价汇管区5~26个(中位数为9个)。所有患者中存在显著纤维化(F3~F6)者39例,显著炎症(A2~A4)者65例。诊断显著炎症(A2~A4)、显著纤维化(F3~F6)和肝硬化(F5~F6)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33、0.840和0.862,95%可信区间分别为0.753~0.913、0.750~0.929和0.721~1.003。FT≤0.31以86%阴性预测值排除显著肝纤维化,而FT≥0.72则以92%阳性预测值确诊显著肝纤维化。FT和肝活组织检查结果比较,纤维化存在2级以上差异者有26例;其不一致性:3例归咎于肝活组织检查,7例归咎于FT,16例原因未定。结论FTAT可较准确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和炎症状态。当选择合适分界值判定有无显著肝纤维化时,FT可使68%的患者避免肝穿刺,并保证87%的诊断准确率。
- 桂红莲谢青王晖周惠娟蔡伟安宝燕姜山许蓓林之莓徐玉敏
-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肝纤维化无创伤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学应答对复发率的预测及影响因素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基因1型患者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NFα-2a)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后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完全病毒学应答(cEVR)、早期部分病毒学应答(pEVR)和早期无应答(NonEVR)对复发率的预测及影响病毒应答的因素。方法:应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检测芯片检测103例慢性丙型肝炎基因1型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PEG-INFα-2a联合RBV治疗,并分别检测其治疗前及治疗第4、12、48周和随访24周时检测患者的HCVRNA。分析在治疗12周内因药物不良反应而调整PEG-INFα-2a、RBV剂量的情况。结果:PEG-INFα-2a联合RBV治疗患者达RVR者为71例(68.9%)、cEVR为20例(19.4%)、pEVR为7例(6.8%)及NonEVR为5例(4.9%),治疗终点的病毒应答率(EOT)分别为95.8%、95.0%、74.4%及40.0%;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分别为92.9%、80.0%、42.9%及20.9%;复发率分别为5.9%、15.8%、60.0%及100.0%。12周内PEG-INFα-2a和(或)RBV剂量减少与不同病毒学应答模式明显相关(P<0.05)。结论:PEG-INFα-2a联合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基因1型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不同模式对复发率有一定预测价值。治疗12周内PEG-INFα-2a和(或)RBV减量可能使病毒清除减少,是导致病毒复发率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 史冬梅金根娣张青林之莓谢青
-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
- 临床常见几种致病菌耐药性监测
- 1997年
- 为了解医院常见几种致病菌耐药性的变化,对本院1988~1994年间部分药敏试验结果按年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大多数为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但对万古霉素仍敏感。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也相当高,对头孢噻甲羧肟、头孢哌酮和头孢磺吡苄尚敏感。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在逐年上升。第三代头孢菌素总的来看尚属敏感,但由院内感染所获的菌株如硝酸盐阴性杆菌,对其有相当程度的耐药。
- 林之莓高健项明洁
- 关键词:致病菌耐药性抗菌药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持续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肝脏组织学改变被引量:45
- 2007年
- 目的探讨ALT水平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脏组织学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并分析肝脏组织学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3年10月2007年2月瑞金医院感染科住院经肝活组织检查的139例ALT水平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ALT水平持续正常定义为肝活组织检查前至少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间隔2个月以上,血清ALT均在正常范围、且可检测到HBV的慢性HBV感染者(A组)与同期行肝活组织检查的135例未曾抗病毒治疗过的ALT异常的HBV感染者(B组)进行肝脏组织学特征比较。结果A组中66例(47.5%)患者肝组织正常,但仍有33例(23.7%)肝脏显著组织学改变,有13例(9.4%)患者已发展到肝硬化阶段。与(0~0.75)×正常值上限(ULN)ALT亚组相比,(0.76~1.00)×ULN ALT亚组存在更高比例的肝脏显著组织学改变(43.5%对比19.8%,x^2=5.930,P〈0.05);与年龄〈40岁者相比,年龄〉40岁的A组患者发生肝脏显著组织学改变者的比例明显增高;无论病毒载量或e抗原状态都不能预测其肝脏显著组织学改变程度。结论无论病毒载量高低、e抗原状态如何,23.7%的持续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存在着显著肝脏组织学改变。对可检测到病毒载量的持续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应考虑进行肝脏活检,特别是年龄〉40岁且ALT在(0.76~1.00)×ULN者。
- 桂红莲谢青王晖蔡伟林之莓姜山许蓓周霞秋郭清俞红
- 关键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