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海燕
- 作品数:11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浙江省台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更多>>
- 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影像学评估方法的进展被引量:2
- 2017年
-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在我国均居恶性肿瘤的首位,其中80%~85%为非小细胞肺癌。本文从计算机断层扫描(包括常规CT、增强CT及能谱C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技术/CT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三种影像学方法对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进行评价。
- 毛海燕王官良樊树峰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化疗X-RAYMRI
- 肺真菌病的CT影像学表现的探讨被引量:5
- 2010年
- 王官良毛海燕何海青鄢广平
- 关键词:肺疾病真菌性
- 脊柱椎周海绵状血管瘤在磁共振成像中的表现
- 2019年
- 目的探讨脊柱椎周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椎周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1例行平扫,5例行平扫+增强扫描。结果 6例脊柱椎周海绵状血管瘤中,1例位于椎旁于颈段水平并侵入邻近横突孔,5例位于椎管内髓外,1例位于胸段水平椎管内髓外硬膜下,2例位于胸段水平椎管内硬膜外,1例位于跨颈胸段水平椎管内硬膜外,1例位于腰段水平椎管内硬膜外。1例椎体同时受累且多椎体受累。形态上病灶呈现梭形、哑铃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病变信号上T1WI以等或稍低信号为主,T2WI上椎管内者呈高信号、但信号稍低于脑脊液信号,椎旁者高低信号混杂,病灶中含有多发钙化灶或静脉石。5例行增强MR扫描,4例椎管内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例椎旁病灶不均匀强化,1例长梭形病变两端尖锐,呈毛笔尖样强化。结论脊柱椎周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 王官良毛海燕王秀杯
-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脊柱磁共振成像
- 定量磁化率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微出血灶中的应用价值
- 2023年
- 目的探讨定量磁化率成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微出血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7月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内微出血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和QSM扫描,比较两种方法的脑微出血灶检出数量、不同回波时间下的微出血病灶面积及图像质量评分。结果QSM对幕下、基底节区及幕上基底节外区微出血灶的检出数量均多于SWI。QSM不同回波时间所测微出血病灶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波时间80ms时SWI所测微出血病灶面积大于回波时间40ms(P<0.05);回波时间80ms时,SWI所测微出血病灶面积大于QSM(P<0.05)。QSM幕下及基底节区的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SWI(P<0.05),两种方法幕上基底节外区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SWI相比,QSM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微出血灶诊断中更有助于提高检出率、病灶面积及图像质量,可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微出血灶的影像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戴海芬刘威文吴小东毛海燕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选择性乳导管造影术的操作体会被引量:1
- 2011年
- 乳腺导管造影是诊断乳腺导管内病变的常用方法之一,其操作虽不繁杂,但只有掌握和控制其技术要点,才能确保造影成功,从而提高乳腺导管内疾病的检出率[1]。我们分析了63例乳腺导管造影技术,旨在探讨其技术要素,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 裘华敏毛海燕沈双双
- 关键词:乳腺导管内病变
- 不典型肝细胞癌CT、MR表现
- 目的:探讨不典型肝细胞癌(HCC)的CT及MR表现,提高对不典型HCC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2019年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20例(所有病例均行MR检查,其中14例行CT检查)。年龄33-75岁...
- 王官良王秀杯毛海燕
- 梯度回波同反相位序列在诊断胰头局灶性脂肪浸润的应用价值
- 2023年
- 胰腺是一个在健康人体内也含有一定脂肪量的实质脏器,其内脂肪含量通常伴随年龄和体重指数增长按比例增加,也与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1]。故胰腺脂肪浸润常见于肥胖者、老年人。胰头特别是前部是其好发区域,但此处脂肪浸润往往是局灶性的,酷似肿块,故在日常工作中,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极易误诊为早期胰头癌等肿瘤性病变。本次研究采用磁共振常用化学位移成像梯度回波同反相位,对胰头局灶性脂肪浸润患者的磁共振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胰头局灶性脂肪浸润的认识,减少误诊。
- 沈双双毛海燕王官良
- 关键词:梯度回波化学位移成像实质脏器脂肪浸润肿瘤性病变
- 降低冠状动脉CT成像辐射剂量个性化扫描方案的初步应用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基于图像噪声、动态变换毫安值个性化扫描模式,在降低冠状动脉CT成像辐射剂量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连续54例在本院行宝石CT冠状动脉成像的受检者,基于图像噪声、动态变换毫安值模式下,进行前瞻性门控扫描,记录扫描中受检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并对其图像进行重建、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结果54例所有冠状动脉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图像质量评分≥3),图像质量为5、4分者52例,3分者2例,无1、2分图像病例。受检者的辐射剂量:CTA-DLP为52.37~158.84 mGy·cm,平均(82.34±22.01)mGy·cm;CTA-ED为0.73~2.22 mSv,平均(1.15±0.31)mSv;总剂量长度乘积为89.81~198.26 mGy·cm,平均(125.44±22.55)mGy·cm,总有效辐射剂量为1.26~2.78 mSv,平均(1.76±0.32)mSv。结论基于图像噪声、动态变换毫安值模式下,运用宝石CT行前瞻性门控扫描能够在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质量下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 王官良毛海燕米玉成李欠云沈双双樊树峰
- 关键词:低剂量冠状动脉
- 磁共振DWI评估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化学药物治疗疗效的价值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DWI评估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化学药物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选取28例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并接受首次化学药物治疗的患者,分别于化学药物治疗前1周内、化学药物治疗1周期结束后(化学药物治疗第2周期前2~3天)进行胸部MRI常规及DWI检查。根据RECIST标准,分为部分缓解组(PR)及疾病稳定组(SD)。比较两组ADC值增长率和肿瘤最大径,分析化学药物治疗1周期后ADC值变化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两组ADC值于化学药物治疗后升高,PR组化学药物治疗第1周期后ADC值变化率高于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肿瘤最大径变化不明显;PR组化疗第1周期后ADC值变化率ROC曲线显示,以ADC值升高15.82%作为诊断分界点,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0%。结论化学药物治疗前后ADC值的变化率可以作为早期预测肺癌化学药物治疗疗效的敏感指标,能够早于肿瘤最长径的变化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化学药物治疗疗效的评估。
- 王官良毛海燕李丽红李杨飞米玉成陈盈谢继承
-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非小细胞肺癌
- 个性化CT扫描方案在降低冠状动脉CT成像辐射剂量的研究
- 目的 探讨基于图像噪声、动态变换毫安值个性化扫描模式,在降低冠状动脉CT成像辐射剂量方面的价值.方法 按就诊先后顺序连续选择100例行宝石CT冠状动脉成像的受检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50例,A组行固定毫安值、常规...
- 毛海燕
- 关键词:低剂量冠状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