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汤志华

作品数:9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胆管
  • 3篇胆管癌
  • 3篇特异
  • 3篇特异性
  • 3篇基因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骨髓间充质
  • 3篇骨髓间充质干...
  • 3篇干细胞
  • 3篇充质干细胞
  • 2篇胆管癌细胞
  • 2篇增殖
  • 2篇特异性SIR...
  • 2篇体外
  • 2篇人骨髓
  • 2篇人骨髓间充质...
  • 2篇分化
  • 2篇肝细胞
  • 2篇癌细胞

机构

  • 6篇中山大学附属...
  • 5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江门市中心医...

作者

  • 9篇汤志华
  • 4篇陈积圣
  • 3篇余杰雄
  • 3篇闵军
  • 3篇殷香保
  • 2篇廖洪映
  • 2篇叶林
  • 2篇陈波
  • 1篇伍衡
  • 1篇王捷
  • 1篇蒙荣森
  • 1篇陈汝福
  • 1篇胡孝渠
  • 1篇华平
  • 1篇霍景山
  • 1篇熊利华
  • 1篇邓伟

传媒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3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Bcl-2/Bcl-X<,L>双特异性反义寡核苷酸增强肝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研究
研究目的:利用体外培养的分别高表达Bcl-2和Bcl-X<,L>的肝癌细胞株QSG-7701、HepG<,2>,采用Bcl-2/Bcl-X<,L>双特异性反义寡核苷酸技术下调二者含量,观察肝癌细胞白化疗药物诱导的凋亡和死...
汤志华
关键词:BCL-2反义寡核苷酸化疗敏感性多药耐药
文献传递
Livin基因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09年
Livin基因是新近发现的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基因家族的新成员。它的表达产物Livin蛋白是迄今为止抗凋亡作用最强的IAP之一,在多数肿瘤组织中发现有Livin的异常高表达现象。我们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Livin基因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了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和预后间的关系。
余杰雄汤志华陈积圣闵军
关键词:LIVIN基因胆管癌组织APOPTOSIS凋亡抑制蛋白抗凋亡作用基因家族
Livin特异性siRNA对人胆管癌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肝外胆管癌(通常称为胆管癌)因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而成为胆道外科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胆管癌是一种发病率很低的恶性肿瘤,但是近年来有升高的趋势;而且对标准化治疗(包括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和手术疗法)的反应较差。...
汤志华
关键词:胆管癌细胞生物学细胞体外增殖
文献传递
Livin基因在人胆管癌组织及胆管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和意义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Livin基因在人胆管癌组织及胆管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胆管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Livin基因蛋白在45例人胆管癌标本及及40例癌旁胆管组织、20例正常胆管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同时采用RT-PCR法及SP法检测了Livin基因mRNA和蛋白在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及非肿瘤细胞系HT-1080中表达。结果:Livin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57.8%,而癌旁胆管组织、非癌胆管组织中未能检测到Livin表达。Livin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肿瘤分化程度无关。在有淋巴结转组中,Livin阳性表达率(70.4%)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8.9%)。在人胆管癌细胞QBC939中,Livin mRNA及蛋白均特异性表达,而非肿瘤细胞系HT-1080未见Livin表达。结论:Livin基因在人类胆管癌组织和细胞系中选择性高表达,其可能与胆管癌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汤志华陈积圣叶林余杰雄
关键词:LIVIN基因胆管癌基因表达
P21^(Cip/WAF1)及P27^(Kip1)与增殖细胞核抗原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被引量:3
2009年
背景:P21Cip/WAF1、P27Kip1是两种重要的细胞周期的负调控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是反映干细胞增殖的指标。目的:观察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过程中P21Cip/WAF1,P27Kip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基因水平观察,于2006-12/2007-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百欣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骨髓来源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骨髓穿刺的健康供者。方法:全骨髓贴壁筛选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5代后,加入含20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10μ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的opti-MEMI低血清培养基向肝细胞诱导分化。主要观察指标:诱导后RT-PCR检测细胞内P21Cip/WAF1,P27Kip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定向诱导后0,1,3,5,7d,细胞内P21Cip/WAF1mRNA表达的相对量逐渐升高(P<0.01),P27Kip1mRNA表达的相对量无明显差异(P>0.05),增殖细胞核抗原mRNA表达的相对量除诱导后0,1d无明显差异(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均逐渐降低(P<0.01)。结论:P21Cip/WAF1高表达抑制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同时在其向肝细胞分化过程中起一定调控作用,P27Kip1可能并不起作用,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则与P21Cip/WAF1相反,呈逐步减少趋势。
汤志华闵军陈积圣叶林余杰雄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细胞P27KIP1增殖细胞核抗原
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的特征及功能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定向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的过程及其特征。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5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百欣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人骨髓取自髂后上嵴骨髓穿刺的健康供者,来源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患儿健康家属。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后以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标志。取扩增5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2组,分化组于加入20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和10μ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的opti-MEMI低血清培养基中诱导分化,空白对照组则不加任何细胞因子。2周后,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并检测成热肝细胞的糖原合成和尿素分泌功能(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甲胎蛋白、白蛋白及细胞角蛋白18,19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甲胎蛋白、白蛋白基因mRNA转录水平,高碘酸-Schiff染色检测糖原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素氮合量)。结果:①流式细胞仪显示第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表面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29,不表达白细胞分化抗原34,11b。②分化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至第14天,部分细胞分化为多角形的肝细胞样细胞。③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到细胞特异性表达甲胎蛋白、白蛋白及细胞角蛋白18,19,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显示有甲胎蛋白和白蛋白mRNA转录。④高碘酸-Schiff糖原染色可见胞浆内存在红色颗粒,呈阳性反应,培养液内尿素氮含量亦明显升高。⑤空白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则未见上述各项变化。结论:在低血清培养体系中,采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和肝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诱导,证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能定向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有了成熟肝细胞的糖原合成和分泌尿素的特征性功能,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作为肝细胞移植和人工肝的新型种子细胞。
汤志华闵军陈积圣霍景山胡孝渠殷香保陈波
关键词:骨髓细胞干细胞肝细胞细胞分化
纳米血管生成素-2小干扰RNA质粒制备及功能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制备血管生成素-2小干扰RNA(Ang-2siRNA)质粒纳米微粒,并观察其基因转染能力和基因沉默效果。【方法】应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构建Ang-2siRNA质粒,将其与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用水/油/水(W/O/W)双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纳米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和粒径。然后转染原代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 观察纳米Ang-2siRNA微粒干扰Ang-2基因表达的效果及其细胞保护功能。【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到Ang- 2siRNA纳米微球呈球形和椭球形,粒径150—200 nm,大小分布均匀,包封完整,分散性良好。有较强转基因能力,良好的RNA干扰效果和血管内皮细胞保护功能。【结论】成功制备纳米Ang-2siRNA微粒。并证实其载基因能力和RNA干扰效果,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因素有良好保护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心肌梗死的血管修复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波熊利华华平廖洪映殷香保汤志华蒙荣森邓伟
关键词:ANG-2SIRNA纳米微粒基因载体
P21<'Cip/WAF1>特异性siRNA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向肝细胞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旨在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能否定向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观察P21Cip/WAF1、P27Kip1及PCNA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P21Cip/WAF1、P27Kip1在...
汤志华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原位肝移植
文献传递
丝裂霉素纤维蛋白胶凝胶化疗的缓释特性被引量:15
2004年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纤维蛋白胶凝胶(MMC/FG)化疗的缓释特性。【方法】体外释放实验中,将8mg丝裂霉素(MMC)与5mL纤维蛋白胶(FG)混合成凝胶MMC/FG,将凝胶置于50mL含纤溶酶原及尿激酶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中,在37℃恒温摇床中培养。分别于开始培养15min,2、8、24、48、72、96、120h后取0.1mLPBS作样本,测试其中的MMC质量浓度,观察MMC的释放过程。体内实验中,将MMC/FG(实验组)或单纯MMC溶液(对照组)在开腹直视下注入小鼠肝脏,定时取小鼠肝脏及少量外周血作样本,测试样本中的MMC质量浓度,计算肝脏及外周血中MMC的动力学参数。【结果】体外释放实验显示,2h后MMC的累计释放率为(33.91±2.29)%,24h后为(64.46±3.18)%,96h后释放趋于平衡。动物实验显示,肝组织MMC峰质量浓度(ρmax)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ρmax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肝组织及外周血MMC的消除半衰期(t1/2)及曲线下面积(AUC)实验组均明显长于或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体内外条件下MMC/FG均有良好的缓释性,在小鼠肝脏局部使用MMC/FG,可延长MMC在肝脏的滞留时间,降低其在外周血的质量浓度。
殷香保王捷伍衡陈汝福汤志华廖洪映
关键词:MMC外周血丝裂霉素纤维蛋白胶肝脏鼠肝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