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道正

作品数:47 被引量:70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天津市教委科研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文学
  • 15篇哲学宗教
  • 9篇艺术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3篇审丑
  • 6篇美学
  • 5篇艺术
  • 4篇异托邦
  • 4篇审美
  • 4篇文学
  • 4篇基督
  • 3篇代文
  • 3篇犹太
  • 3篇上帝
  • 3篇上帝之城
  • 3篇社会空间
  • 3篇圣像
  • 3篇视域
  • 3篇文化
  • 3篇现代主义艺术
  • 3篇莱尔
  • 3篇教堂
  • 3篇古典
  • 3篇古典美

机构

  • 23篇天津外国语大...
  • 16篇天津外国语学...
  • 9篇天津社会科学...
  • 5篇广西师范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3篇南开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47篇潘道正
  • 9篇李进超
  • 1篇黄利荣
  • 1篇黄利荣

传媒

  • 3篇理论月刊
  • 2篇哈尔滨学院学...
  • 2篇兰州学刊
  • 2篇文艺研究
  • 2篇南京社会科学
  • 2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东方丛刊
  • 2篇社会科学论坛
  • 2篇网络科技时代
  • 2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新华文摘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电影文学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喀什师范学院...
  • 1篇当代文坛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天府新论
  • 1篇阴山学刊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1
  • 6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4篇2002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方语境中的“意象”
2010年
理性传统决定了西方的意象研究以想象过程为切入点,理性的参与使意象中蕴含的情感淡化,并逐渐客观化为图片;20世纪初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主义"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但意象主义意象论在本质上仍属于西方传统,偏重图片效果和象征意味。
潘道正
关键词:意象图片
米利都之圈
2002年
神的生成和气有密切的联系。人赋予神以形象,气则赋予了神以生命.气最终生成了神,神也因之成了人异质的存在。与此同时,人对神的反思也就开始了。反思的直接结果是神的死亡和哲学的诞生。哲学的反思受到往古时代感受意识积淀而成的图式的干扰,呈现出一种螺旋式的兜圈形式。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则是一种典型的代表。
潘道正黄利荣
关键词:神话哲学古希腊米利都学派
爱与丑的永恒矛盾——论卡西莫多的爱情被引量:5
2011年
法国大文豪雨果名著《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奇丑无比,却爱上了无比美丽的吉普赛女郎艾斯梅拉达,最后以身殉情。以往的研究者大多着眼于发掘卡西莫多形象的社会道德内涵,视之为敢于反抗压迫的平民英雄的象征。但诸如此类的诠释远不足以揭示雨果在小说序言中所肯定的"宿命、悲惨的寓意"。事实上,从爱情悲剧的角度来看,卡西莫多形象的永恒魅力在于揭示了爱与丑之间永恒的矛盾及其悲剧性。
潘道正
关键词:卡西莫多悲剧
顾彬式批评:反击与反思
2010年
自2006年以来,德国一个原本不甚出名的汉学家顾彬,在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原因是他出言不逊,把中国当代文学贬得一文不值。顾彬的批评直接、犀利、不留情面,引起了"中国作家、批评家集体反击",不仅对顾彬的观点进行了直接的反驳,还掀起了重估当代文学特别是80年代文学价值的思潮,决意要证明:中国当代文学非但不是"垃圾",而且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潘道正李进超
关键词:批评家中国当代文学中国作家文学价值汉学家
“文学或许仍有所作为”——斯皮瓦克美育思想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斯皮瓦克认为,全球化是资本和数据的全球同一化,其前沿阵地在农村,是对底层社会"破坏性的支配",唯有美育才能对抗势不可挡的全球化。她希望通过审美教育来唤醒底层"主体",从而把底层民众从被压迫、受剥削、全方位遭压制的不利状况中彻底解放出来。作为文学教授,斯皮瓦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美育实践主要还是文学教育,在她的这一美育实践中,文学被赋予了至关重要的功能。在宣布"文学之死"十多年后,斯皮瓦克又以美育的名义宣布了文学的复归。
潘道正李进超
关键词:斯皮瓦克美育文学
德国古典美学的审丑之维——从鲍姆加登的《美学》到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被引量:9
2016年
德国古典美学包含着丰富的审丑理论,鲍姆加登的"不完善说"开其始,门德尔松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混合情感论";围绕"拉奥孔的痛苦",莱辛运用门德尔松的审丑理论,深入地诠释了丑在艺术、特别是诗歌中的合法性及其作用方式;F.施莱格尔认为丑是现代诗歌不可或缺的要素,既是"灵魂中的刺",也是魅力所在,由此奠定了浪漫主义审丑理论的基础;罗森克兰兹是德国古典美学审丑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丑的美学》在西方现代美学史上第一次建构了系统的审丑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潘道正
关键词:古典美
基督圣像:从冲突到审丑被引量:3
2009年
基督圣像无疑是最典型的基督教艺术,但其从产生到合法性的最终确立却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其间更是发生了残酷的"圣像破坏运动"。就像"二希"文化融合形成了新的基督教文化,圣像是古希腊具象艺术和东方抽象艺术碰撞、融合的结晶。耶稣基督的"奴仆形象"为圣像艺术提供了审丑的契机,审丑的思考也推动了圣像艺术走向成熟。
潘道正
关键词:圣像审丑完整性
恶之花绽放的理由——试论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被引量:4
2009年
波德莱尔执着于描写赤裸裸的丑恶,从中发掘出特殊的美。丑恶的现象从进入诗歌到成为审丑对象有其必然性。追求唯美必然排斥道德目的,丑恶的现象得以冠冕堂皇地进入艺术;现实本质上的丑恶及其发现,强化了艺术表现丑恶的合法性;而通过象征则从"恶"中升华出了美的"花"。
潘道正
关键词:波德莱尔恶之花审丑
后现代之后的信仰重构——E.L.多克特罗的《上帝之城》对奥古斯丁的背离与继承
2014年
美国当代犹太作家E.L.多克特罗于2000年出版了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上帝之城》。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站在世纪之交的制高点上,对20世纪的"世纪病"——信仰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反思,并在批判继承奥古斯丁宗教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伦理道德,创造性地建构了"进化派犹太教",倡导一种现世的、当下的信仰。面对人类日益加剧的信仰问题,多克特罗以一个作家的责任心,在后现代文化的荒漠中指出了一条可能的出路。
潘道正黄筱莉
关键词:《上帝之城》奥古斯丁信仰
从异托邦到乌托邦——多克特罗《上帝之城》的犹太空间意识被引量:1
2014年
犹裔美国作家多克特罗自视为"激进的犹太主义者",其出版于2000年的长篇小说《上帝之城》重构了犹太人特有的空间意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特别是其代表性的城市纽约,对于大多数犹太人来说仍然是个异托邦,但也不乏像多克特罗这样试图把这片土地改造成新的"希望之地"的犹太主义者。小说中,作者通过不断消解基督教元素,实现异托邦到乌托邦的转换,试图重建犹太人的"上帝之城"。多克特罗的构想难免理想化,但也不失为现代犹太人继续坚守数千年传统的一种希望。
潘道正黄筱莉
关键词:异托邦乌托邦上帝之城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