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兰兰

作品数:3 被引量:4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群落
  • 2篇群落结构
  • 1篇植物
  • 1篇珊瑚礁
  • 1篇珠江口
  • 1篇陆架
  • 1篇陆架区
  • 1篇南海西北部
  • 1篇南沙群岛
  • 1篇海洋生物
  • 1篇海洋生物学
  • 1篇浮游
  • 1篇浮游动物
  • 1篇浮游植物
  • 1篇春季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3篇尹健强
  • 3篇李开枝
  • 3篇熊兰兰
  • 3篇黄良民
  • 2篇林强
  • 1篇黄梓荣

传媒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台湾海峡
  • 1篇生态科学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南沙群岛珊瑚礁浮游动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被引量:21
2011年
珊瑚礁是地球上已知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为了深入分析珊瑚礁的浮游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2004年5月5–15日在南沙群岛渚碧礁布设10个大面站(澙湖、礁坪各5个)和1个连续站(位于礁坪),使用网目孔径分别为169μm和505μm的两种浮游生物网进行垂直拖网采样。结果表明:共鉴定浮游动物种类96种和幼虫17个类群(或类型),其中桡足类最多,达65种,其次是幼虫;浮游动物数量丰富,根据169μm网具样品的数据,平均丰度高达926.0±1,155.8 inds./m3,优势类群依次是桡足类、被囊类和幼虫,优势种为奥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orsinii)、珍妮纺锤水蚤(Acartia shuzheni)、长尾住囊虫(Oikopleura longicauda)、梭形住囊虫(O.fusifornis)和腹足类面盘幼虫(Gastropoda veliger);渚碧礁浮游动物空间分布差异相当显著,澙湖区形成与礁坪区不同的群落,前者种类多、丰度高、优势种突出、均匀度低,而后者则完全相反,浮游动物群落的空间变化是由珊瑚礁礁盘的空间异质性所造成。浮游动物昼夜变化明显,夜间出现的种数和平均丰度分别是日间的4.6和46.2倍。浮游动物群落以终生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占多数,它们来源于礁外海水,有的也属于礁栖类型。在珊瑚礁中,中小型浮游动物无论在种类还是丰度方面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尹健强黄良民李开枝熊兰兰
关键词:珊瑚礁浮游动物
2007年春季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被引量:9
2011年
据2007年春季在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的网采浮游植物调查数据,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此次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318种,其中硅藻类183种,甲藻类128种,蓝藻类5种,金藻类2种.大部分海域浮游植物种类数在40~70种之间,外海区域的种类数稍高于沿岸.浮游植物密度的变化范围为0.22×104~3 683.85×104 cells/m3,平均值(标准偏差)为97.49×104(±437.38×104)cells/m3.其高值区主要位于粤西近岸海域,向外海呈递减趋势.调查海域硅藻类的平均密度(标准偏差)最高,为93.82×104(±434.34×104)cells/m3;甲藻类的次之,为3.65×104(±9.08×104)cells/m3.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有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和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该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48~6.23,平均值(标准偏差)为4.70(±1.03),其分布趋势与浮游植物密度的分布趋势大致相反.将站位依等深线划分为粤西近岸海区、琼东南近岸海区和外海海区,应用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和聚类分析法分析这3个海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并通过ANOSIM和SIMPER进行检验.结果表明3个海区之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性差异,且粤西近岸海区与外海海区之间差异性较高.近岸种拟旋链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在粤西近岸海区为最主要的优势种,而外海海区优势种较多,且大部分为大洋暖水性种类.
林强尹健强黄良民李开枝熊兰兰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春季陆架区
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的季节变化被引量:17
2012年
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渔业资源的重要栖息地,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为进一步了解栖息环境恶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于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采用底拖网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进行了游泳动物4个季节的调查。共鉴定游泳动物92种,其中鱼类54种,甲壳类32种和头足类6种。游泳动物种数夏季最高,为52种,春季最低,仅35种,春、夏季和冬、春季种类季节更替显著。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以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la kempi)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为主要优势种,其中日本蟳为全年优势种,平均尾数密度占总密度的8.07%~26.22%。游泳动物资源密度和尾数密度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夏季最高,秋季和春季次之,冬季最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温度和盐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和秋季温度较高,盐度较低,冬季和春季温度较低,而盐度较高。温度是伶仃洋海域游泳动物种类和数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与历史资料比较,珠江口主要经济鱼、虾类出现小型化趋势。
李开枝尹健强黄良民黄梓荣林强熊兰兰
关键词:珠江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