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朝阳

作品数:13 被引量:67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动脉
  • 5篇心肌
  • 5篇预后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3篇心律
  • 3篇心律失常
  • 3篇心脏
  • 2篇动脉内
  • 2篇心动过速
  • 2篇心动过速性心...
  • 2篇心肌病
  • 2篇心脏型脂肪酸...
  • 2篇脂肪
  • 2篇脂肪酸
  • 2篇脂肪酸结合蛋...
  • 2篇直接经皮冠状...
  • 2篇球囊
  • 2篇球囊反搏
  • 2篇主动脉

机构

  • 11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协和医科...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大同市第五人...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13篇张朝阳
  • 7篇杨跃进
  • 6篇杨艳敏
  • 6篇姚民
  • 5篇陈纪林
  • 4篇高润霖
  • 4篇钱海燕
  • 4篇黄觊
  • 3篇张京梅
  • 3篇吴永健
  • 3篇刘海波
  • 3篇戴军
  • 3篇张沛
  • 3篇李志忠
  • 3篇尤士杰
  • 3篇徐波
  • 3篇乔树宾
  • 3篇秦学文
  • 2篇陈在嘉
  • 2篇吴元

传媒

  • 4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心肺血管病杂...
  • 2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1
  • 1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盐酸关附甲素注射液Ⅰ期耐受性试验研究被引量:11
2001年
研究人体对盐酸关附甲素注射液的耐受程度。正常健康受试者 2 7名 ,随机分为负荷量组及维持量组。负荷量Ⅰ组 :15例健康受试者 ,随机分为 5个剂量递增组 ,即 10 0 ,15 0 ,2 0 0 ,30 0 ,40 0mg/次 ,2 0min静脉注入。负荷量Ⅱ组 :8例健康受试者 ,随机分为 2个剂量递增组 ,即 2 0 0 ,30 0mg/次 ,5min静脉注入。维持量组 :4例健康受试者 ,随机分为 2组。先予以负荷量 2 0 0mg/次 ,以后分别用维持量 30 ,40 μg·kg-1·min-1持续静脉泵入 2 4h。观察用药前、用药中及用药后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 :所试剂量范围内 ,耐受性良好。该药使心电图PR间期延长 ,且有剂量依赖的趋势 ,并有部分延缓室内传导的作用。结论 :根据前述剂量范围和使用方法 。
杨艳敏康连鸣朱俊张朝阳白冰冰章晏陶萍
关键词:盐酸关附甲素注射液抗心律失常药心律失常
完全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完全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achycardia-induced cardiomyopathy,TCM)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完全性TCM患者45例(TCM组)与扩张性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50例(DCM组),记录2组首诊和随访时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特点及预后。结果 TCM组28例接受射频消融术根治心律失常,17例持续用药物控制心室率或维持窦性心律,其中1例植入自动复律除颤器;随访10~14个月时,TCM组心率、纽约心功能Ⅲ~Ⅳ级患者比例、脑钠肽前体水平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DCM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及DCM组(P<0.01);随访10~14个月时TCM组发生复合终点事件3例(6.7%),DCM组发生复合终点事件16例(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当合并存在快速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时,应注意TCM的诊断;药物控制或射频消融术可使多数TCM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预后明显优于DCM。
钱海燕黄觊杨跃进杨艳敏张朝阳李志忠张京梅
关键词: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心律失常预后
不纯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总结不纯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iTCM)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选择2003年至2011年门诊或住院iTCM患者57例作为研究组,回顾性分析其首诊和随访时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基本特点和预后。选择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治疗后心率[(77±30)次/min比(138±42)7R/min]、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705±103)ng/L比(5423±1017)ng/L]、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53±8)mm比(62±16)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8±10)%比(39±14)%]均得到明显的改善(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后心率[(81±18)次/min比(924-20)次/min]、NT—ProBNP[(12704-320)ng/L比(6705±1300)ng/LI、LVDdl(584-11)mm比(64±15)min]、LVEFI(42±11)%比(38±13)%]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研究组NT—ProBNP、LVDd、LVEF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前研究组NYHAm-Ⅳ级49例(86.0%0),治疗后为5例(8.8%);对照组分别为59例(84.3%)、14例(20.0%),研究组心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随访时研究组出现复合终点事件者9例(15.8%),而对照组为27例(38.6%),对照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P〈0.01)。结论即使存在基础心脏病,当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时,要注意iTCM的诊断。射频消融术或药物可使绝大多数iTCM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显著改善,预后显著优于DCM。
钱海燕黄觊杨跃进杨艳敏张朝阳李志忠张京梅
关键词: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心肌病扩张型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肺栓塞早期危险分层和预后预测的价值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APE)患者起病24 h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危险分层和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至急诊就诊的发病24 h内的APE患者,按危险分层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记录各组基线资料,以及超声心动图右心室腔径、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心率、动脉血氧分压等结果,对各组H-FABP和肌钙蛋白I(cTNI)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各因素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死亡、气管插管和心肺复苏)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有55例符合条件的APE患者入选,女性患者共30例;高危组12例,中危组25例,低危组18例;3组入院时心率、动脉血氧分压、肺动脉收缩压、溶栓二聚体(D-Dimer)在各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高危组患者入院时间显著早于中危组和低危组(中位数分别为4 h vs.8 h vs.14 h,P=0.001),右心室腔径更大[(32.3±9.1)mm vs.(29.1±7.8)mm vs.(22.6±8.4)mm,P=0.017),肺动脉收缩压更高(中位数分别为40 mmHg vs.20 mmHg vs.15 mmHg,P=0.033,1 mmHg=0.133 kPa),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显著高于中低危组。H-FABP阳性率显著高于cTNI阳性率(78.2%vs.43.6%,P=0.017)。相关性分析显示,H-FABP阳性率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相关(r=0.875,P=0.037),而cTNI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未达统计学意义(r=0.115,P=0.059)。结论:APE发病后早期H-FABP敏感性显著高于cTNI,且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相关。
钱海燕黄觊杨跃进杨艳敏张朝阳李志忠张京梅
关键词:急性肺栓塞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预后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左乳内动脉桥血管和自身血管置入药物洗脱支架长期疗效的对比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的患者左乳内动脉(LIMA)桥血管与自身冠脉血管药物洗脱支架长期疗效比较。方法:选择我院2004—06至2012—12CABG后因LIMA桥血管病变致前壁心肌缺血而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51例,回顾分析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冠脉造影和随访资料。依靶血管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即LIMA组(n=40)和自身血管组(n=l11)。自身血管组的靶血管包括左主干-前降支各节段。研究的终点事件包括靶病变血运重建、靶病变失败(包括由心原性死亡、与靶血管相关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病变血运重建等构成的复合事件)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由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任何新的血运重建等组成的复合事件)。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致各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所有病例随访时间的中位数为30(范围10~100)个月。LIMA组和自身血管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15.0%vs11.7%,log—rank P=0.65)和靶病变失败率(17.5%vs13.5%,log—rank P=0.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LIMA组比自身血管组显著增高(35.0%vs18.0%,log—rankP=0.043),主要为新的血运重建中非靶血管(包括右冠脉、回旋支和大隐静脉桥血管)血运重建率在LIMA组显著增高(17.5%vs4.5%,log—rank P=0.014)。Cox多变量分析发现,靶病变支架长度是靶病变血运重建[风险比(HR)=1.03,95%CI:1.00~1.06,P=0.01)、靶病变失败率(HR=1.03,95%CI:1.00~1.05,P=0.02)的唯一独立预测因子;而LIMA桥血管介入治疗则是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唯一独立预测因子(HR=3.09,95%CI:1.28~7.60,P=0.012)。结论:LIMA桥血管与自身血管病变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相比,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和靶病变失
张沛戴军姚民张朝阳徐波尤士杰陈珏吴永健刘海波秦学文乔树宾杨跃进陈纪林高润霖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药物洗脱支架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预防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大于80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评价年龄大于80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前预防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P-IABP)对其短期和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01至2014-08年龄≥80岁,因STMEI而行PPCI的97例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随访资料。按照术前是否P-IABP将患者分为P-IABP组(n=24)和常规PPCI组(n=73)。常规PPCI组术中或术后因血流动力学崩溃需挽救性置入IABP(R-IABP)患者12例。研究的主要终点包括PPCI术后1个月、1年及2年的死亡和术后1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由死亡、心原性休克、新的或加重的心力衰竭(心衰)、再次心肌梗死和卒中等组成的复合事件)。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致各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P-IABP组与常规PPCI组比,术后死亡率在1个月(8.3%vs 16.4%)、1年(16.7%vs 24.7%)和2年(25.0%vs 30.1%)及术后1个月的MACCE发生率(20.8%vs 3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ABP组患者与常规PPCI组中R-IABP患者比,各时间点的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ABP组术后1个月的MACCE发生率显著降低(20.8%vs 66.7%,P=0.005),并主要表现为心衰事件的显著减少(8.3%对41.7%,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TIMI血流<3级(HR=4.79,95%CI:1.59~14.39,P=0.005)是患者术后1个月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后2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则主要为合并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肾功能损害及贫血等。HR=3.0,95%CI:1.37~6.56,P=0.006)。结论:大于80岁STEMI患者PPCI前P-IABP跟常规PPCI短期和长期生存并无显著差异,但较R-IABP患者,P-IABP患者1个月的MACCE显著降低。PPCI前P-IABP对各终点事件均无显著的预测效应。
张沛戴军吴元张朝阳徐波尤士杰吴永健刘海波秦学文颜红兵姚民乔树宾杨跃进陈纪林高润霖
关键词:主动脉内气囊泵
年龄≥80岁和年龄<80岁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对比评价年龄≥80岁(老老年)和<80岁(中老年)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PCI)并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支持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01至2015-12因STMEI而行PPCI,并需IABP支持患者的临床、冠脉造影和随访资料。排除标准为术前合并心原性休克、机械并发症和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患者。将患者分为老老年组(≥80岁,n=51)和中老年组(<80岁,n=237)。研究的主要终点包括PPCI术后1个月、1年及2年的死亡和术后1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由死亡、心原性休克、新的或加重的心力衰竭、再次心肌梗死和卒中等组成的复合事件)。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致各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老老年组比中老年组术后1个月的MACCE发生率显著增加(41.2%vs 24.5%,P=0.029),其中卒中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9.8%vs 0.8%,P<0.001)。老老年组与中老年组术后1个月(17.6%vs 15.2%)和1年死亡率(25.5%vs 16.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至术后2年时死亡率显著增高(35.3%vs 20.7%,Log-rank P=0.037)。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3级是MACCE的强独立预测因子(HR=3.41,95%CI:2.09~5.56,P<0.001),均是各时间点死亡的最强独立预测因子(1个月:HR=9.51,95%CI:5.23~17.29;1年:HR=7.24,95%CI:4.13~12.69;2年:HR=5.85,95%CI:3.45~9.94;P均<0.001)。年龄≥80岁对各终点事件均无显著的预测效应。结论:老老年患者术后2年死亡率显著增高;术后1个月MACCE显著增高,主要为卒中事件显著增加。年龄≥80岁对各终点事件均无显著的预测效应。
张沛戴军张朝阳吴元徐波尤士杰吴永健刘海波秦学文颜红兵姚民乔树宾杨跃进陈纪林高润霖
关键词:心肌梗死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反复多发性肺动脉血栓栓塞误诊1例被引量:2
1999年
张朝阳姚民韩英陈在嘉陈纪林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多发性误诊
心衰与非心衰的心房颤动患者现状及死亡风险分析
张晗张朝阳杨艳敏朱俊邵兴慧王娟田力黄毕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预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价值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预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年龄≥60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75例,分为H-FABP阳性组48例和阴性组127例,记录并分析2组资料及12个月随访结果。结果阳性组年龄、体质量指数大于阴性组(P<0.05),吸烟、冠心病家族史、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介入和旁路移植手术史及合并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低于阴性组(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阳性组多支、弥漫甚至闭塞病变、累及左主干和前降支比例高于阴性组(P<0.05);随访12个月,阳性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 H-FABP可用于≥60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危险分层和1a预后的预测。
钱海燕黄觊杨跃进杨艳敏张朝阳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老年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