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雄
- 作品数:66 被引量:677H指数:11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大鼠肺组织多胺HPLC测定
- 傅善基邹雄
- 关键词:多胺
- 肿瘤标志在肿瘤早期诊断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被引量:112
- 2002年
- 邹雄
- 关键词:肿瘤肿瘤标志物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HC-Ⅰ和MHC-Ⅱ基因mRNA表达与皮肤移植排斥的研究
- 2007年
-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传统上分为MHC-Ⅰ类、MHC-Ⅱ类和MHC-Ⅲ类,其中MHC-Ⅰ类、MHC-Ⅱ类在移植中比较重要。体内MHC有两种形式:一是以膜抗原形式存在于几乎所有组织细胞表面,二是以可溶形式存在于血清、尿液、精液、乳汁、唾液等多种体液与分泌液中。
- 李向东邹雄
- 关键词:基因MRNA表达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排斥皮肤
- 胃癌患者HLA-I、B7-1、β_2m的表达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HLA I、β2 m、B7 1分子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胃肿瘤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HLA I、β2 m、B7 1分子的表达 ;放射免疫技术 (RIA)检测血清中 β2 m的含量。结果 ①胃癌细胞表面HLA I分子表达明显降低。②胃癌细胞表面B7 1分子表达明显降低或缺如。③β2 m在肿瘤细胞上的表达明显增高 ;作相关分析发现 ,β2 m与HLA I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 (r=- 0 4 70 ,P <0 0 5 )。④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上各指标的表达情况 ,HLA I表达丰富 ,胃癌患者与正常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B7 1的表达微弱 ,胃癌患者的表达低于正常人 ;β2 m的表达丰富 ,胃癌患者的表达高于正常人 ;⑤血清中 β2 m的含量 ,胃癌患者高于正常人 ,血清中 β2 m的含量与外周血淋巴细胞β2 m表达有正相关关系 (r=0 5 4 6 ,P <0 0 5 )。结论 肿瘤细胞低表达HLA I和B7分子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β2 m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 武焕玲邹雄王春霞车至香李桂琴
- 关键词:胃癌HLA-IB7-1Β2M肿瘤
- 介绍一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NA提取方法被引量:6
- 2004年
- 张义邹雄单宁宁
- 关键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NA提取影响因素
-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评价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评价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在健康人群的普查、肿瘤的早期诊断及监测预后的应用。方法使用C-12型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C-12)测定分析8330例恶性肿瘤患者、9657例良性疾病患者和23531名健康体检者血清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242(CA242)、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铁蛋白(FER)、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和人生长激素(HGH)。结果C-12对健康人群肿瘤的检出率为7.03%,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达85.6%。结论运用C-12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可以提高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可应用于预后及疗效观察,对肿瘤高危人群的普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李心河单宁宁高扬王惠敏刘延红夏洪印邹雄侯明
- 关键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化学发光分析
- 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含量测定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2年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肿瘤血管的形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 EL ISA法检测 36例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含量 ,与良性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 ,并观察 VEGF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认为乳腺癌组与良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 ,并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
- 徐力李艳邹雄马万山
- 关键词:乳腺癌血清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被引量:30
- 2015年
-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并分析其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IBD患者178例,其中活动期112例(活动组)、缓解期66例(缓解组),另选择82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各组新鲜粪便,使用梯度稀释法定量培养分析肠道菌群;采集静脉血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17、IL-22、IL-33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缓解组比较,活动组粪便中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升高,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降低,血清IL-6、IL-17、IL-22和IL-33水平升高(P均<0.05)。对照组、缓解组各观察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与IL-6、IL-17、IL-22和IL-33水平呈正相关,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与IL-6、IL-17、IL-22、IL-33水平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IBD活动期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衡,后者与炎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 张艳丽刘新风于秀娟郭爱萍邹雄张欣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炎性因子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感染外周血淋巴细胞对HLA-I类抗原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感染外周血淋巴细胞 (PBL)对HLA I类抗原的影响及在乙型肝炎慢性化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36例慢性乙型肝炎 ,2 0例正常对照 ,用荧光定量PCR(FQ PCR)法测定PBLHBVDNA水平 ;用流式细胞术 (FCM)检测PBLHLA I类抗原的表达情况 ,并对PBLHBVDNA阳性患者HBVDNA含量与相应HLA I类抗原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LHLA I类抗原的表达率 (% )和平均荧光强度 (MFI)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PBLHBVDNA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 ,HLA I类抗原的表达率和MFI显著降低 (P <0 .0 1) ;17例PBLHBVDNA阳性者的PBLHBVDNA含量对数值与相应HLA I类抗原表达率和MFI均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8893和 - 0 .86 89。结论 HBV感染PBL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HLA I类抗原表达降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 杨晓静邹雄张义邹明瑾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HBV感染外周血淋巴细胞HLA-I类抗原
- sHLA-Ⅰ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02年
- 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 (sHLA)是存在于人类血液、尿液、淋巴液、乳汁等体液中的HLA分子 ,主要通过替代拚接、蛋白酶降解等途径产生。在体内可能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 ,通过对其分布、功能的研究 ,将有助于移植排斥反应的监测 ,以及肿瘤、某些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 王长印邹雄李桂琴
- 关键词:移植排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