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研

作品数:61 被引量:239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1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9篇起搏
  • 18篇心脏
  • 17篇植入
  • 14篇心律
  • 13篇型心
  • 12篇植入型
  • 12篇起搏器
  • 11篇除颤
  • 10篇心房
  • 10篇转复
  • 10篇除颤器
  • 9篇心律转复
  • 9篇心律转复除颤...
  • 7篇导线
  • 7篇心动过速
  • 7篇心室
  • 6篇心肌
  • 6篇心律失常
  • 6篇心脏再同步
  • 6篇心脏再同步治...

机构

  • 46篇中国医学科学...
  • 15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复旦大学
  • 4篇北京医院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南京大学医学...
  • 2篇上海市第一人...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天津市胸科医...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福建省立医院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浙江医院

作者

  • 61篇戴研
  • 46篇陈柯萍
  • 42篇张澍
  • 21篇华伟
  • 20篇孙奇
  • 16篇陈若菡
  • 13篇马坚
  • 10篇刘志敏
  • 10篇李玉秋
  • 9篇吴瑛
  • 8篇樊晓寒
  • 6篇浦介麟
  • 6篇朱俊
  • 6篇郭晓刚
  • 6篇任晓庆
  • 5篇杨艳敏
  • 4篇杨杰孚
  • 4篇闫丽荣
  • 4篇郑晓琳
  • 4篇李超

传媒

  • 33篇中华心律失常...
  • 14篇中国循环杂志
  • 4篇中国心脏起搏...
  • 2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慢性病预...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年份

  • 2篇2022
  • 6篇2021
  • 5篇2020
  • 7篇2019
  • 4篇2018
  • 8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1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中心晕厥住院患者的病因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分析单中心晕厥住院患者基础疾病、临床特征和病因分布情况。方法:入选2014-09至2017-04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收治的晕厥患者,依据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危险分层,并分析临床特征及病因分布。结果:在5 191例住院患者中,入选了末次晕厥发生在入院前180天内的300例患者,男性177例(59.0%),平均年龄(57.7±15.4)岁,29例(9.7%)为复发性晕厥,242例(80.7%)为高危患者;144例(48.0%)患者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瓣膜病等基础心脏疾病。266例(88.7%)能够明确病因诊断,其中214例(71.3%)为心原性晕厥、44例(14.7%)为神经介导反射性晕厥、8例(2.7%)为低血容量及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缓慢型心律失常最多见,为112例(37.3%)。结论:在本中心晕厥住院患者中,绝大多数可明确病因,高危晕厥患者和缓慢型心律失常比例高,针对病因及时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吴瑛陈若菡孙奇戴研马坚陈柯萍
关键词:反射性晕厥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
无导线起搏器在真实世界中的临床应用:3年随访结果分析被引量:25
2019年
目的了解无导线起搏器在国内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选自2015年2月至3月在阜外医院植入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分别在出院前、植入后1、3、6、12、24、36个月进行随访,收集起搏电学参数(阻抗、阈值、感知)和不良事件,评估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的性能。结果共5例患者植入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所有患者均符合单腔起搏器的适应证。患者平均年龄(70.4±7.2)岁,男3例,女2例。平均手术时间(82.2±17.1)min,平均X线曝光时间(8.4±3.4)min。植入时电学参数:阻抗(692±213)Ω、感知(8.2±3.2)mV、阈值(0.60±0.19)V/0.24 ms;围术期内1例患者发生胸痛,考虑与植入时器械对心脏的机械刺激有关。其余患者无植入器械相关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36.6±0.5)个月,随访期间电学参数稳定,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无导线起搏器操作简单便捷,微创、美观,在国内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为符合单腔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
李玉秋陈柯萍戴研郑晓琳郭晓刚张澍
关键词:安全性有效性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现状(20家医院注册研究)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 通过对心律失常数据库平台中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基线数据的分析,了解我国ICD治疗临床应用现状.方法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数据库平台是依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筹建的统一数据库平台.20家大型三甲医院参与研究.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病史、用药情况、ICD适应证、器械类型、手术情况等信息.结果 2013年5月至2015年11月,共有440例患者进入分析,平均年龄(58.5±14.6)岁,男317例(72%).伴随器质性心脏病293例,占66.6%,其中主要为冠心病,126例(28.6%).一级预防180例,占40.9%;二级预防260例,占59.1%.一级预防中缺血性心肌病比例高于二级预防,离子通道病比例则低于二级预防.北方地区一级预防较南方地区比例低(41.1%对58.9%),二级预防则明显高于南方地区(56.2%对43.8%).一级预防中医保患者比例高于二级预防(90.6%对68.5%,P〈0.001).器械选择上,单腔ICD明显高于双腔ICD(300例对140例),双腔ICD患者年龄较高(67.4岁对51.7岁,P=0.02),且合并心动过缓(主要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比例高于单腔ICD患者.结论 本研究的有限数据表明,ICD在我国植入量还远远不足,尤其是对冠心病患者和一级预防人群,部分可能与地区和医保有关;在器械选择上,以单腔ICD为主要选择.
戴研陈柯萍华伟王景峰邹建刚宿燕岗徐伟苏晞严激许静陈林汤宝鹏张澍
关键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注册研究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在不明原因晕厥中的临床应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在不明原因晕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2017年7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诊断为不明原因晕厥,并植入ICM的患者45例,其中男29例,女16例。中位年龄52.6岁,年龄范围11~87岁。所有患者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是否再次发生晕厥及晕厥前兆事件、ICM程控读取随访期间记录到的事件。若患者出现晕厥,则及早行ICM程控。结果随访(15.0±12.3)个月,15例(15/45,33.3%)患者再发晕厥或晕厥前兆,其中9例为心动过缓导致的(窦性停搏7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2例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1例为心房颤动(房颤),另有3例意识丧失发作时ICM未记录到心律失常事件,后经脑电图证实为癫痫。在心源性晕厥患者中,9例植入永久起搏器,2例选择药物治疗,有1例室速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结论ICM可有效提高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的诊断效率。
陈峰陈若菡孙奇戴研吴瑛陈柯萍张澍
关键词:晕厥不明原因晕厥心动过速心动过缓
射血分数减低的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恰当治疗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基于家庭监测所传输的数据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射血分数减低的非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室性心律失常(VA)事件恰当治疗及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家庭监测功能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临床应用研究的部分患者数据。从2009年2月到2014年12月植入ICD/CRT-D的79家医院的患者中根据入排标准共纳入234例患者,根据随访期间ICD/CRT-D是否发生恰当治疗的VA事件分为未发生恰当治疗组(93例)和发生过VA恰当治疗组(141例)。患者年龄(58.8±13.4)岁,其中男178例(76.1%,178/234)。主要终点事件为ICD/CRT-D首次发放恰当治疗的VA事件。次要终点为恰当电击(shock)治疗的VA事件或全因死亡事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识别能够预测ICD/CRT-D发放恰当治疗及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55.2±21.6)个月,共141例(60.3%,141/234)患者发生过首次恰当治疗的VA事件,103例(44.0%,103/234)患者发生过首次恰当电击治疗的VA事件。共70例(29.9%,70/234)患者发生全因死亡。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扩大、有晕厥或晕厥前驱症状是发放首次恰当治疗VA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有晕厥或晕厥前驱症状、服用胺碘酮是发放首次恰当电击治疗VA的独立危险因素;LVEDD扩大、合并高血压、30 d患者活动度的平均值是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相较于ICD植入患者,CRT-D植入患者首次发放恰当治疗及首次发放恰当电击治疗VA的风险均显著降低。结论在射血分数减低的非缺血性心衰患者中,LVEDD、有晕厥或晕厥前驱症状、植入CRT-D是恰当VA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LVEDD扩大、合并高血压、低平均患者活动度是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赵爽陈柯萍华伟宿燕岗刘欣梁兆光杨杰孚徐伟汪芳樊晓寒戴研刘志敏张澍
关键词:除颤器植入型心脏再同步治疗家庭监测全因死亡
新型锁定钢丝拔除心律植入电极导线的初步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运用导线锁定钢丝(lead locking device,LLD)这种新型全程锁定钢丝系统拔除心律植入装置电极导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利用LLD拔除电极导线的6例患者资料,总结分析电极导线拔除原因、锁定钢丝锁定导线情况、电极导线拔除结果、手术相关并发症等。结果:6例患者(其中1例女性,中位年龄62.5岁)使用LLD拔除电极导线,共拔除导线13根(1根废弃电极导线和12根有功能电极导线),其中LLD成功放置在11根(85%)电极导线的顶端进行全程锁定,2根(15%)未全程锁定。12根(92%)电极导线完全拔除,1根(8%)部分拔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LLD这种新型锁定钢丝系统拔除电极导线安全、有效,有利于导线完全拔除。
董潇男唐闽冯天捷任晓庆陈柯萍戴研陈若涵吴瑛孙奇马坚张澍
关键词:电极导线
终末期患者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的缓和医疗现状及临床管理被引量:1
2020年
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包括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及CIED植入适应证范围的逐渐扩大,CIED植入量逐年增加。但对于临床终末期患者,ICD或CRT联合ICD不但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反复的电除颤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痛苦。临终患者CIED的管理成为影响终末期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问题,现就临终患者CIED的缓和医疗现状和临床管理决策中的影响因素以及临床处理策略展开综述。
柯万海戴研宁晓红
心律失常导致晕厥住院患者的诊治现况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 分析心律失常导致晕厥的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因分布及诊治现况.方法 连续入选2014年9月至2017年4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入院的晕厥待查患者共300例,采集临床人口学资料,临床物理诊断及实验室检查,排查晕厥病因.分析出院诊断为心律失常导致晕厥患者的分布及人口学特点、患者接受病因治疗的现况.结果 共入选300例末次晕厥为入院前180 d内的患者,住院期间由3名以上心内科电生理专业医师制定诊疗计划.经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心律失常导致晕厥者209例,其中男126例、占60.3%,年龄9~90(56.0±15.2)岁,9.6%为复发性晕厥.晕厥患者总体病因以缓慢型心律失常最为多见,共112例(53.6%);快速心律失常97例(46.4%),较前者更为年轻[平均年龄(47.7±22.2)岁对(64.3±13.4)岁,P=0.023],合并器质性心脏病(45.6%对25.0%,P=0.006)、心力衰竭(17.2%对3.6%,P=0.002)、院前曾经接受心肺复苏或电复律者(16.1% 对1.8%,P〈0.001),较前者占比均更高.具体病因分析,室性心动过速68例、平均年龄为(46.9±20.0)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77例、平均年龄(66.6±13.4)岁,分别为两组构成比最高的心律失常类型.共184例患者(88.0%)接受了针对晕厥病因的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包括植入永久起搏器108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35例,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1例,起搏器更换及导线调整各1例,导管消融38例.结论 本研究显示心律失常导致晕厥住院患者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为60岁及以上组的首要病因,60岁以下患者组室性心动过速为首要病因.心律失常导致晕厥患者的病因治疗率高,临床需积极收集心电学资料,为这类患者尽早确诊以争取治疗机会.
吴瑛陈若菡孙奇戴研马坚陈柯萍张澍
关键词:晕厥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室性心动过速
心脏再同步治疗超反应的预测因素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 寻找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超反应可能的预测因素.方法 将66例植入CRT的患者分为超反应组和非超反应组,通过组间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绘制受试者工作(ROC)曲线等方法寻找CRT超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并评价其预测价值.结果 超反应患者中男性、右束支阻滞少,左束支阻滞多,植入术前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小,术后QRS时限短,但只有术前LVEDD是CRT超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前LVEDD≤68.5 mm预测CRT超反应的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76.9%.结论 植入术前左心室较小的CRT治疗患者更容易从这一器械治疗中获益.
华伟乔青丁立刚陈柯萍王靖戴研张澍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
58例起搏系统相关感染的临床特征与处理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起搏器相关感染的临床特征,评价起搏系统感染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选择自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所有因“起搏系统相关感染”入院的患者,回顾性分析起搏器相关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共58例起搏器相关感染的患者纳入研究。单纯起搏器囊袋局部感染52例,合并全身感染6例。与同期住院的所有起搏器患者相比较,起搏器感染的发生率为0.93%,其中起搏器首次植入感染的发生率为0.69%,更换后的感染发生率为1.96%(P〈0.01)。治疗上,6例仅静脉使用抗生素及局部换药;其余52例患者,38例行局部清创(清创组);14例行整个起搏系统移除与清创(导线拔除组)。结果发现清创组21例(55.2%)感染复发,导线拔除组仅1例(7.7%)复发,(P〈0.001)。40例患者在起搏器移除后再次评价,其中16例(40%)未再植入新的起搏器。结论起搏系统相关感染是起搏器植入的严重并发症,起搏器更换为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单纯局部清创感染复发风险很高,导线拔除并移除整个起搏系统是最佳的治疗方法。术后须进一步评价患者的起搏器适应证。
戴研陈柯萍马坚王方正陈若菡华伟张澍
关键词:起搏器囊袋感染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