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渝萍

作品数:12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5篇淋巴
  • 5篇淋巴瘤
  • 4篇预后
  • 4篇白血
  • 4篇白血病
  • 3篇弥漫
  • 3篇急性
  • 2篇髓系
  • 2篇髓系白血病
  • 2篇细胞淋巴瘤
  • 2篇弥漫大B细胞...
  • 2篇老年
  • 2篇急性髓系
  • 2篇急性髓系白血...
  • 2篇骨髓
  • 1篇地西他滨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机构

  • 12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2篇景红梅
  • 12篇克晓燕
  • 12篇陈渝萍
  • 9篇赵伟
  • 9篇王继军
  • 8篇刘彦
  • 8篇王晶
  • 7篇董菲
  • 6篇胡凯
  • 6篇万伟
  • 3篇田磊
  • 2篇高子芬
  • 2篇包芳
  • 1篇周继豪
  • 1篇张巍
  • 1篇蒋俊煌
  • 1篇何耀鑫
  • 1篇李敏
  • 1篇汪整辉
  • 1篇万文丽

传媒

  • 3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的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分析107例AL患者的免疫表型。结果CD_(33)、CD_(13)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指标,CD_(14)有助于AML-M_4、AML-M_5与其他亚型的区别。CD_2、CD_7是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指标,CD_(19)、CD_(22)是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指标。17例ALL患者伴髓系抗原(My^+ALL)表达率为11.76%,85例AML患者伴淋系抗原(Ly^+AML)表达率为24.71%。My^+ALL和My^-ALL患者的CR率分别为0和7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y^+AML和Ly^-AML患者的CR率分别为33.33%和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_(34)^+AML和CD_(34)^-AML患者的CR率分别为40.74%和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LA-DR^+AML和HLA-DR^-AML的CR率分别为48.15%和7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免疫表型分析对AL的诊断以及治疗指导、预后判断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蒋俊煌赵伟景红梅王继军万伟刘彦陈渝萍克晓燕
关键词:免疫表型间接免疫荧光法预后
全文增补中
EBV阳性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附文献分析
<正>目的:探讨我国老年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提高对EBV阳性老年DLBCL的认识。方法:报道2例老年EBV阳性DLBCL患者临床、实验室资料及治疗经过。结果和结论:老年EBV阳性DLBC...
刘彦克晓燕王晶高子芬何耀鑫王继军景红梅胡凯陈渝萍董菲赵伟田磊万伟
文献传递
EB病毒阳性老年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二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分析我国老年人EB病毒(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道2例老年人EBV阳性DLBCL患者临床、实验室资料及治疗经过。结果老年人EBV阳性DLBCL高发年龄70~79岁,患者主要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可伴结外器官受累,可出现巨脾和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伴有发热、体质量减轻等B症状,病理表现为多形性大细胞浸润,伴不同程度的反应性细胞,特别是T细胞增殖。结论老年EBV阳性DLBCL患者肿瘤细胞CD20或CD79a阳性,EBV编码的小RNA(EBER)阳性。疾病进展快,对标准化疗反应差。利妥昔单抗对CD20阳性病例短期有效,但疗效有限。患者的生存期短。死亡原因主要是感染所致的呼吸衰竭。
刘彦克晓燕王晶高子芬何耀鑫王继军景红梅胡凯陈渝萍董菲赵伟田磊万伟
关键词:脾大呼吸功能不全
14例髓外浆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伴髓外浆细胞瘤(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EMP)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选择及预后。方法:对14例确诊的伴髓外浆细胞瘤的多发性骨髓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患者男女比为1:l,中位年龄56.9岁。9例患者初诊时即出现EMP,5例在治疗过程中发生。治疗选择包括化疗,手术,放疗或自体移植。6例患者单发EMP,8例多发EMP(multi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s,MEP);单发患者中5例部分或接近完全缓解,1例病情进展;多发患者中5例死亡,1例病情进展,2例部分缓解。结论:MM伴有MEP者对常规化疗反应差,预后不良,需要探讨新的治疗策略。
王晶景红梅李敏董菲陈渝萍克晓燕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髓外浆细胞瘤多发
110例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PGI-NHL)的病理分型、预后因素和有效的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0例PGI-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预后相关因子及各种治疗方式的疗效。结果110例患者男女比例1.56:1,中位发病年龄58.5岁。发病部位以胃为主,其次为小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是主要类型。可追踪病例75例,5年累积生存率62%,中位生存期36个月。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胃与肠道的NHL预后相似(P〉0.05),MALT型预后好于DLBCL型(P=0.003)。PGI—DLBCL中生发中心(GC)与non—GC的比例为1:2.82。3种主要的治疗方式中手术联合化疗与单纯手术、单纯化疗相比病死率最低。疾病进展死亡占总病死率的51.7%。结论本组PGI—DLBCL患者中non—GC比例升高,5年总体生存率较DLBCL总体生存率低;治疗应首选联合化疗,手术仅用于局部并发症的治疗及对巨块型病变的控制;系统性治疗后的患者仍需巩固维持治疗。
万伟王晶景红梅王继军刘彦赵伟陈渝萍克晓燕
关键词:胃肠系统预后
13例原发骨淋巴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原发骨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4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3例原发骨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3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40(25-71)岁,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骨痛(100%),主要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型(DLBCL)(11/13,84.6%),另2例中1例为间变大细胞型和1例为B淋巴母细胞型。对13例患者均进行了化疗,近期疗效显示6例达完全缓解(46.2%),7例达部分缓解(53.8%);年龄、性别、分期、β2-MG水平、LDH水平、病理分型及是否应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与完全缓解率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中位随访时间12(3-72)个月,9例存活,其中6例仍完全缓解,中位无进展时间为13(2-72)个月。结论:主要病理类型为DLBCL,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在治疗中的地位尚不能肯定,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甚为必要。
董菲陈渝萍王继军景红梅克晓燕
关键词:淋巴瘤
10例髓细胞肉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髓细胞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14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收治10例髓细胞肉瘤患者的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 10例患者中女性6例,男性4例,中位发病年龄为40.5岁,受累部位包括皮肤、乳腺、淋巴结、胸骨周围、宫颈、支气管,均接受化疗为主的治疗,5例死亡。中位生存期为12月,自诊断髓细胞肉瘤之日算起,最长存活240月。结论髓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局限性肿瘤,系统性化疗应在疾病确诊后尽快使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改善不良预后。
包芳王晶景红梅陈渝萍董菲胡凯刘彦王继军克晓燕
关键词:髓细胞肉瘤预后
F170.267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王晶胡凯田磊董菲克晓燕张巍万文丽景红梅王继军刘彦赵伟陈渝萍万伟
文献传递
治疗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八例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治疗相关白血病(t-AL)指因原发病(如淋巴瘤、骨髓瘤、乳腺癌、卵巢癌、睾丸癌等)接受化疗或放疗数年后出现的白血病,患者一旦发生白血病后生存期较短,治疗效果较差.t-AL的发生率占白血病的10%~ 20%,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占90%~ 9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占5%~10%.中位潜伏期为4~5年.我们总结了我院2004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8例不同类型肿瘤治疗后发生的治疗相关AML(t-AML)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征、治疗选择及转归进行了分析.
赵伟景红梅王晶董菲陈渝萍克晓燕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原发病
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变迁被引量:14
2010年
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我院血液科医院感染的情况,并对病原菌加以分析,研究血液病房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和变迁,探讨临床应对策略。应用回顾性调查的分析方法,对血液科病房1997-2009年住院患者中分离出的1164株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3年间感染病原菌总体分布革兰阳性菌有逐渐上升趋势,但近4年增长不明显;革兰阴性菌呈逐渐下降趋势,近4年变化也趋于平稳;真菌呈逐年增加趋势。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感染分别为28.2%、59.8%、12.0%;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氏杆菌占12.1%,铜绿色假单胞菌占9.1%,肠杆菌属占8.4%,肺炎克雷伯氏菌占7.4%,表皮葡萄球菌占6.3%,肠球菌占6.6%。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分布有较明显的变化,但近几年趋于稳定;真菌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这与强效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有关。结论:血液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作为重点监测对象;由于多种因素使其细菌培养阳性率低,血液肿瘤医师应研究并掌握病原菌变迁规律;在需要经验性用药时,应结合本院病原学特点合理应用抗生素。
王继军胡凯汪整辉王晶景红梅赵伟刘彦陈渝萍克晓燕
关键词:血液病医院感染病原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