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隆勋

作品数:80 被引量:2,876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攀登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7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6篇天文地球
  • 2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28篇青藏高原
  • 27篇青藏
  • 23篇气候
  • 18篇夏季
  • 17篇季风
  • 15篇降水
  • 11篇水汽
  • 11篇热带
  • 11篇环流
  • 10篇振荡
  • 10篇副热带
  • 9篇水汽输送
  • 7篇气候特征
  • 6篇低频振荡
  • 6篇气温
  • 5篇数值模拟
  • 5篇气象
  • 5篇热带季风
  • 5篇冰期
  • 5篇大气热源

机构

  • 75篇中国气象科学...
  • 25篇南京信息工程...
  • 9篇南京气象学院
  • 6篇中国气象局国...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成都信息工程...
  • 4篇中国气象局成...
  • 3篇上海市气象局
  • 3篇中国气象局
  • 3篇国家气象信息...
  • 3篇上海市气候中...
  • 2篇北京大学
  • 2篇成都气象学院
  • 2篇日本科学技术...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云南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作者

  • 80篇陈隆勋
  • 33篇何金海
  • 14篇赵平
  • 13篇李薇
  • 13篇李维亮
  • 13篇周秀骥
  • 8篇张博
  • 7篇朱艳峰
  • 7篇祝从文
  • 6篇巩远发
  • 6篇段廷扬
  • 6篇刘煜
  • 5篇周长艳
  • 4篇陶诗言
  • 4篇王文
  • 4篇朱文琴
  • 4篇李跃清
  • 3篇汤绪
  • 3篇金啟华
  • 3篇梁萍

传媒

  • 20篇气象学报
  • 8篇应用气象学报
  • 6篇中国科学(D...
  • 6篇热带气象学报
  • 5篇成都气象学院...
  • 4篇南京气象学院...
  • 3篇科学通报
  • 3篇高原气象
  • 2篇大气科学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气象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气象科技
  • 1篇气象与减灾研...
  • 1篇第30届中国...
  • 1篇全国优秀青年...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8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 6篇2005
  • 8篇2004
  • 7篇2003
  • 4篇2002
  • 3篇2001
  • 6篇2000
  • 4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6
  • 2篇1995
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亚洲南部地区海陆分布和南半球陆地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数值试验被引量:9
2006年
利用CCM3/NCAR模式,设定了几种海陆分布状况,将亚洲25°N以南地区以90°E为界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讨论东部陆地(中南半岛、海洋大陆和澳大利亚)和西部陆地(非洲大陆和印度半岛)存在对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和印度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部陆地的存在是印度季风环流系统形成的主要机制,而对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影响不大;(2)东部陆地的存在是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形成的主要机制,但它对印度季风系统也能产生影响;(3)孟加拉湾季风环流及其北部强降水中心是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存在联合造成的;(4)南半球的非洲和澳大利亚的存在所造成的环流是相互影响的;(5)中南半岛的存在是南海夏季风季节变化的主要机制,澳大利亚的存在有利于盛夏时强西风推进到南海。
金啟华何金海陈隆勋祝从文
关键词:海陆分布
MM5对末次盛冰期中国气候的模拟研究Ⅱ:海陆分布、植被和大尺度环流背景变化的影响被引量:9
2007年
利用全球模式CCM3嵌套区域模式MM5的方法研究了末次盛冰期海陆分布、植被和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变化对末次盛冰期气候变化的作用。模式结果表明:与现代相比,末次盛冰期东亚地区海陆分布发生的变化造成这一地区冬季减温,夏季增温,这个变化对中国东部近海地区的温度和降水产生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对降水的影响。它使得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减少,由此造成的降水减少占末次盛冰期降水减少的25%—50%。海陆分布的变化对内陆和中国西部地区影响很小。末次盛冰期中国东部地区植被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温带和寒带植物南移,热带植物的覆盖范围减少。中国东部地区植被的巨大变化对温度产生了影响,使该地区冬季增温,夏季减温,年平均温度变化不大。末次盛冰期全球气候发生巨大的变化,即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变化。它使得中国地区的温度和降水产生显著变化,这个变化造成中国地区温度降低,并且决定了温度变化的主要分布和变化特征,东北地区是中国末次盛冰期降温最大的地区,青藏高原的降温超过同纬度的东部地区等。同时,大尺度背景场的变化还控制着降水的变化,末次盛冰期中国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降水的变化几乎完全是背景场变化引起的,其对华北和华东地区降水的影响大约为50%—75%。综合我们研究的影响末次盛冰期中国地区气候变化的因子,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海陆分布变化、植被变化、CO2浓度变化和地球轨道参数变化。
刘煜何金海李维亮陈隆勋
关键词:海陆分布植被末次盛冰期中国气候
青藏高原土壤热交换的计算方案及初步分析被引量:13
1999年
从地温满足的热传导方程出发,导出了计算土壤平均和瞬时热通量的计算方案。该计算方案可同时计算出土壤热通量随时间和随深度的变化。它利用整层的地温信息来计算任一层的热通量,这种方案克服了用差分方案进行直接计算的局限性。然后使用中日亚洲季风观测实验期间的地温自动观测站资料和相应的常规观测资料,计算了青藏高原上土壤热通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不论是常规观测站还是自动观测站,其结果与青藏高原第一次观测实验所用热流板的直接观测结果是相近的,因而这种计算方案是实用而有效的。
李超段廷扬陈隆勋李维亮索朗多吉荻野谷成德佐藤威
关键词:青藏高原土壤热交换土壤热通量
东亚夏季季风环流系统若干问题的探讨
<正> 近代中国季风研究起于20世纪30年代,竺可桢(1934)首先研究了东南季风与中国降水的关系,随后涂长望和黄士松(1944)研究了夏季风在中国大陆的进退过程,叶笃正和陶诗言先生的研究组(1956,1957),以及高...
陈隆勋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利用1980-1997年垂直积分的整层水汽输送通量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本区的水汽输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春本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的偏西风水汽输送,夏季(7月)主要来源于...
周长艳李跃清李薇陈隆勋
关键词:水汽收支
文献传递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与东亚大气热源及环流的关系被引量:14
2008年
利用1971~2000年NCEP/NCAR versionⅠ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倒算法计算出大气热源资料集,并采用相关分析和综合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Q1TP)对大范围大气热源及相应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Q1TP)可以在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间激发出一支沿海岸向东北方向传播到达白令海峡-北极的热源波列,这支波列可能会影响到北美地区.另外,当夏季高原东部热源偏强(弱)时,南亚高压偏东(西)偏南(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东)偏南(北),年际变化上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东西方向上存在“相向而行,背向而去”的关系,而高原东部的热源强迫似乎是其一种热力解释.
王跃男张博陈隆勋何金海李薇陈桦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大气环流
大气污染物含量分布与环境气象条件的关系被引量:5
1992年
将1981—1986年我国大气降尘量、SO_2、NO_x及降水物pH平均值的分布特征与同期的平均雨量、雨日、相对湿度和地面风场等的分布作了对照,发现其间存在一定关系,当上述环境气象场发生变动或出现反常时,这些大气污染物的分布也将发生变化。
梁汉明董保群任阵海吴中勇陈隆勋
关键词:污染物气象条件
青藏高原大气热量源汇在海-地-气相互作用准4年振荡中的作用被引量:32
2000年
使用1961-1995年逐月的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视热量源汇< Q_1>资料、英国气象局的海温资料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和环境预报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青藏高原热状况与亚洲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和E1 Nino/La Nina的关系,发现:青藏高原<Q1>,高原东侧低层经向风、赤道太平洋低层纬向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以及高原北侧中、高纬度环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其相互影响的周期大约为4年,并且在该周期上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位相差异.冬季青藏高原冷源强度可以使以后几个月的高原东侧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地区对流层低层长时间维持异常经向风,并诱生出太平洋热带地区大范围的异常纬向风,从而对秋、冬季 E1 Nino/La Nina产生影响,而秋、冬季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变化又可以影响下一个冬季的东亚大槽位置和冷空气移动路径,从而对青藏高原冬季冷源起作用.
赵平陈隆勋
关键词:青藏高原热力作用海温
东亚地区夏季风爆发过程被引量:129
2000年
利用中国194站 1961~1995年日降水资料及 NCEP 1979~1997年候格点降水资料,探讨了亚洲地区自春到夏的雨季开始分布。结果表明,东亚地区自春到夏存在副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和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前者于4月初开始于华南北部和江南地区,随后向南和向西南扩展,于4月末扩展到华南沿海和中南半岛,这个雨带主要是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西侧转向的SW风以及南亚地区冬春副热带南支西风槽中西风汇合而形成的,是副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后者是南海热带季风爆发后使原来由江南移到华南沿岸的副热带季风雨带随副热带高压北进而北进,前汛期雨季进入盛期,江南出现第二次雨峰,形成梅雨期和江淮及华北雨季。同时,热带季风雨带也自东向西传播到达南亚地区而形成热带季风雨季。还讨论了 1998年东亚地区夏季风爆发过程,指出南海夏季风爆发期的季风由副高北侧形成的新生气旋进入南海造成南海中部西风和南海越赤道气流转向的SW季风加强汇合而形成,因而是东亚季风系统中环流系统季节变化造成的,和印度季风无关。在南海季风爆发期阿拉伯海仍由副热带反气旋控制.南亚仍是上述副热带反气旋北侧NW风南下后转向的偏西副热带气流所控制,索马里低空急流仍未爆发,赤道西风并未影响南海。
陈隆勋李薇赵平陶诗言
关键词:南海夏季风爆发南海季风爆发越赤道气流南海中部季风系统印度季风
中国地区云的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129
2003年
文中对比分析了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的D2资料和地面测站云资料,发现二者总云量的整体分布和气候变化都比较一致,但定量上略有差别,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差别较大。ISCCP资料比较齐全,尤其在站点稀少的高原、荒漠地区比其他云资料更有优势。文中分析了中国云的气候特征,发现在华北地区和南海北部的总云量有减少的趋势;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存在低云量异常减少的现象;而在天山、帕米尔高原、柴达木盆地、横断山脉等地区存在低云量增加的趋势。文中特别指出西北山区常年维持着的相对稳定的多云带,云层深厚、含水量大,有利于进行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刘洪利朱文琴宜树华李维亮陈隆勋白立杰
关键词:气候特征ISCCP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