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鲁晓珂

作品数:45 被引量:151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化学工程理学核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0篇历史地理
  • 11篇化学工程
  • 3篇理学
  • 2篇核科学技术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8篇陶器
  • 7篇遗址
  • 6篇古陶
  • 6篇古陶瓷
  • 6篇出土
  • 5篇光谱
  • 4篇烧成
  • 4篇微量元素
  • 4篇化学组成
  • 4篇白陶
  • 4篇瓷釉
  • 3篇邢窑
  • 3篇汝瓷
  • 3篇烧成温度
  • 3篇烧制
  • 3篇烧制工艺
  • 3篇陶瓷
  • 3篇青瓷
  • 3篇青花
  • 3篇青花瓷

机构

  • 40篇中国科学院
  • 7篇郑州大学
  • 7篇中国社会科学...
  • 6篇河南省文物考...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复旦大学
  • 3篇河南省文物考...
  • 2篇景德镇陶瓷学...
  • 2篇上海大学
  • 2篇江西省文物考...
  • 2篇景德镇陶瓷大...
  • 1篇浙江省文物考...
  • 1篇上海博物馆
  • 1篇河北省文物研...

作者

  • 45篇鲁晓珂
  • 31篇李伟东
  • 18篇罗宏杰
  • 6篇赵维娟
  • 6篇李国霞
  • 5篇谢建忠
  • 5篇李新伟
  • 5篇郭敏
  • 5篇孙新民
  • 5篇李强
  • 4篇李家治
  • 4篇郭木森
  • 3篇吴隽
  • 3篇孙洪巍
  • 3篇承焕生
  • 3篇王海圣
  • 3篇吴军明
  • 3篇邓泽群
  • 2篇张文江
  • 2篇冯松林

传媒

  • 6篇硅酸盐学报
  • 6篇文物保护与考...
  • 4篇中国科学:技...
  • 3篇华夏考古
  • 3篇2009年古...
  • 2篇中国陶瓷
  • 2篇原子核物理评...
  • 2篇2015年古...
  • 1篇科学通报
  • 1篇考古
  • 1篇自然杂志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建筑材料学报
  • 1篇中国科学(G...
  • 1篇《硅酸盐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邢窑隋代白瓷的技术发展研究
邢窑以生产白瓷著称于世,邢窑白瓷开创了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其遗址在河北省临城、内丘、邢台等地区相继被发现。邢窑考古队曾于1988年至1991年间对内丘城关和临城祁村两处规模较大的...
鲁晓珂李伟东罗宏杰李强韩立森王会民
关键词:文物考古烧制工艺
五代南汉国王陵出土陶瓷器的特点和来源探析被引量:5
2011年
2004年,五代时期南汉国德陵和康陵在广州小谷围岛的考古发掘中得以确认,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瓷器和釉陶器,为广东地区五代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依据,该项发掘入选"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通过对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的发掘出土的部分陶瓷标本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能、显微结构等的测试与分析,并通过与广东本地窑口和浙江越窑的对比研究,对这批陵墓出土器物的来源、特点和烧制工艺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这些器物大多数为广东本地的产品,但同时也发现个别器物可能来自于越窑。不同类别的器物所用原料存在差别,说明当时的陶工对原料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此外,还对釉陶器表面"银釉"的产生机理和其它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鲁晓珂李伟东罗宏杰
关键词:康陵化学组成显微结构
判别古瓷釉物理呈色及微纳结构的无损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判别古瓷釉物理呈色及微纳结构的无损检测方法,包括采集典型古瓷釉物理呈色标本的多角度散射光谱,构建光谱库且提取古瓷釉物理呈色机制所应表现出的多角度散射光谱特征;采集典型古瓷釉物理呈色标本的微纳结构图片,构建微...
李伟东徐嫦松鲁晓珂罗宏杰
文献传递
夹砂陶器掺合料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夹砂陶是陶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种,特别是作为炊煮器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器具。对夹砂陶器中掺合料的研究能够反映当时夹砂陶的制作工艺,也可以用来探讨掺合料的来源以及当时手工业分工以及产品的流通等问题。为此,本研究主要利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出土夹砂陶器中人工分离出的掺合料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了其中掺合料的类别、所占比重及来源。结果表明,西坡遗址出土的红褐色夹砂陶中掺合料的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云母为主,而对样品及砂粒的称重结果表明,一些样品所用掺合料的比重可达20%左右。同时,对该遗址出土石料的分析表明,石料的物相组成与掺合料相似。另外,结合对良渚古城遗址夹砂陶器的分析结果,提出古代夹砂陶器的掺合料很有可能一部分来自于当时石器和玉器等加工废料的论断。研究成果为今后有关陶器掺合料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同时也为探讨古代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模式提供依据。
鲁晓珂李伟东李新伟
关键词:掺合料拉曼光谱
中国古陶瓷的断源断代
基于不同产地、时代的古陶瓷在原料配方、原料的来源和处理技术的变化和不同,其最终的元素组成模式也存在相应的特点和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利用古陶瓷的元素组成来进行古陶瓷的断源断代成为可能。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可以提供快速、便...
吴隽罗宏杰李家治王海圣鲁晓珂吴军明
文献传递
清凉寺窑与张公巷窑青瓷釉料的主量化学组成被引量:13
2005年
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roton induced X-ray emission为PIXE)测定宝丰清凉寺窑汝官瓷、汝民瓷和汝州张公巷窑青瓷釉的7种主量元素的化学组分,将这些测量数据进行散布分析和模糊聚类分析,以确定它们的分类和起源关系.结果表明,清凉寺窑汝官瓷与汝民瓷的釉料配方明显不同,汝官瓷釉料配方稳定,而且釉料来源集中;清凉寺窑汝官瓷釉与汝州张公巷窑青瓷釉的原料来源和配方不完全相同,汝州张公巷窑青瓷釉的原料来源比较分散.
赵维娟鲁晓珂李国霞郭敏谢建忠高正耀孙新民郭木森承焕生张斌
铁系结晶釉的可控制备与装饰效果被引量:7
2020年
以古代黑釉瓷研究为基础,设计并制备SiO2-Al2O3-K2O-MgO-CaO-Fe2O3多元系统高温釉。通过改变烧成制度调控釉的析晶行为和显微结构,得到了外观各异的釉面装饰效果。利用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背散射衍射仪、X射线衍射仪和Raman光谱仪,分析了热历史对析晶种类及其形貌的影响规律,研究了釉面外观的影响因素及呈色机理,并在1000~1050℃弱氧化的气氛下成功制备了ε-Fe2O3析晶层。结果表明:釉表面析出的α-Fe2O3晶体具有较好的取向排列及多种显微形貌,与器物的析晶位置和析晶面的方向有关。表面析晶的α-Fe2O3呈银色金属光泽,属于物理结构色。
李玫李伟东鲁晓珂鲁晓珂
关键词:结晶釉烧成制度析晶
山东青州和沂源地区出土彩绘陶器的测试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彩绘陶器以其绚丽多彩的彩色装饰为主要特征,对它们的相关研究将不断丰富古代制陶工艺及颜料加工技术的认识。为此,本研究利用EDXRF、XRD、SEM、热膨胀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和沂源战国墓葬出土彩绘陶器的组成结构及烧制温度进行了深入分析,首次发现了先以滑石粉打底其上再绘朱砂的彩绘陶品种。沂源战国墓葬中出土了表面用锡层作装饰的陶器,这是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墓葬中首次发现这种"锡涂陶"。青州香山汉墓出土的陶俑和器物的胎料组成相近,而烧成温度存在明显差异,陶俑的烧成温度要高于器物。这些结果可为研究彩绘陶器的工艺发展提供新资料。
鲁晓珂李伟东李强容波周铁
关键词:彩绘陶器烧成温度
用NAA研究清凉寺窑和张公巷窑青瓷胎的原料特征及来源被引量:2
2007年
为研究清凉寺窑汝瓷胎和张公巷窑青瓷胎的原料特征及来源,选取37个清凉寺窑汝瓷胎样品(32个汝官瓷胎和5个汝民瓷胎)、32个张公巷窑青瓷胎样品以及14个岩石样品,用中子活化分析(NAA)方法测得每个样品中的23种元素含量;使用散布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处理NAA数据。结果表明:元素Fe,Ce,Ba,Ta,Th,La,Sm和Cr可作为区分汝官瓷胎和张公巷窑青瓷胎原料产地的指纹元素;汝官瓷胎原料产地较集中,来源相对稳定;清凉寺窑汝民瓷胎料产地与汝官瓷基本相同,均为就地取材;张公巷窑青瓷胎原料产地较为分散,与汝官瓷不同,但二者距离相近。
吴占军赵维娟鲁晓珂孙新民李国霞郭敏谢建忠邱霞冯松林郭木森
关键词:中子活化分析主成分分析散布分析
古陶瓷科技信息提取关键技术及其在考古和文化传承中的应用
罗宏杰李伟东王芬鲁晓珂孙建兴朱建锋邓泽群林营孙莉李家治
项目属于科学考古技术领域。 古陶瓷是中国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脉络清晰地记载着古代技术、经济、文化和历史进程。 面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工艺的多种类型的古陶瓷,如何用现代物理化学的方法解读其演变发展规律,并建立多元...
关键词:
关键词:信息采集系统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