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健

作品数:61 被引量:1,036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6篇天文地球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珠江三角
  • 8篇珠江三角洲
  • 6篇污染
  • 5篇海气
  • 4篇台风
  • 4篇年代际
  • 4篇气象
  • 4篇华南沿海
  • 4篇灰霾
  • 4篇降水
  • 4篇海洋气象
  • 3篇登陆过程
  • 3篇雨季
  • 3篇雨季降水
  • 3篇能见度
  • 3篇年代际变化
  • 3篇年际
  • 3篇热通量
  • 3篇主模态
  • 3篇微物理

机构

  • 57篇中国气象局广...
  • 15篇中国海洋大学
  • 5篇北京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山大学
  • 5篇广东省气象局
  • 4篇中国气象科学...
  • 4篇中国气象局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广东省气象台
  • 2篇广州市气象局
  • 2篇香港理工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夏威夷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极地研究...
  • 1篇广东中科遥感...

作者

  • 61篇黄健
  • 17篇毕雪岩
  • 13篇邓雪娇
  • 12篇黄辉军
  • 12篇吴兑
  • 11篇毛伟康
  • 7篇万齐林
  • 7篇李菲
  • 6篇梁建茵
  • 6篇袁金南
  • 6篇黄菲
  • 6篇廖菲
  • 5篇谭浩波
  • 5篇刘春霞
  • 4篇廖国莲
  • 4篇赵中阔
  • 4篇黄少妮
  • 4篇刘春霞
  • 3篇陈蓉
  • 3篇刘寿东

传媒

  • 22篇热带气象学报
  • 5篇应用气象学报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海洋学报
  • 3篇气象学报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国家973计...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大气科学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海洋通报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广东气象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第四届全国大...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6篇2011
  • 11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3
  • 2篇2002
  • 1篇1999
  • 1篇1993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茂名地区海雾含水量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大气水平能见度的关系被引量:24
2010年
2008年3月16—19日,在广东茂名博贺海洋气象科学试验基地,利用美国DMT公司生产的FM-100型雾滴谱仪,连续观测了海雾的雾滴谱、数浓度等微物理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雾液态含水量的演变特征,并结合同期的气象观测与分析数据,进行了海雾中低能见度成因的天气学分析。研究表明,海雾发展过程中含水量有着上下起伏变化的特点;直径10μm以上雾滴的增多是含水量增大的主要原因;随着含水量的增大,雾滴谱分布有向大雾滴方向增宽的趋势,其峰值高度也不断增大。在相同的含水量区间,不同的大气能见度样本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谱分布特征;在相同高数浓度区间的情况下,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含水量的增大。而海雾过程中低能见度的出现,是众多天气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地面天气图上的均压场范围更大,大气低空及地面风速小,大气低层处于弱不稳定状态,以及高湿度层主要在近地层等等。
黄辉军黄健毛伟康廖菲李晓娜吕卫华杨永泉
关键词:微物理结构雾滴谱含水量能见度
用近地层温差因子改进广东沿海海雾区域预报
利用2000-2011年的NCEP1°×1°的再分析资料和近2年的台站海雾观测资料,分析了近地层温差因子(T1000hPa-T2m)与海雾发生的关系;尝试将近地层温差因子作为GRAPES模式的预报变量因子,改进广东沿海海...
黄辉军黄健刘春霞毛伟康毕雪岩
关键词:GRAPES模式
文献传递
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珠江三角洲的陆气热量交换与热力边界层结构特征被引量:7
2007年
根据动力与热力指标,2004和2005年南海季风建立前后可分成明显的4个阶段——季风建立前的雨期、非雨期;季风建立后的活跃期与非活跃期。对2004和2005年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的广州番禺综合外场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了这4个阶段陆气热量交换与热力边界层的主要特征:净辐射与净短波辐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净短波辐射与净长波辐射之比为3.49—4.81,净短波辐射是净辐射的主要贡献项,云量与降水是控制净短波辐射与净辐射的直接因素;季风活跃期间午间对流云系对太阳辐射衰减显著,造成了辐射各分量以及热通量的峰值区变窄,量值急剧变小;季风建立前后感热与潜热均是净辐射的主要消耗项,占净辐射的90%以上,潜热明显大于感热,2005年较2004年潜热的分配额有明显的增加,其原因可能与近地层的风速较大,总是维持向上的湿度梯度有关;季风建立前后除季风活跃期外边界层位温结构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午间混合层可发展至1070m,而季风活跃期间午间混合层发展受到对流云释放潜热的抑制,导致季风活跃期混合层消失的现象,分析还发现季风建立前后各阶段夜间残余混合层均不明显。分析表明引起陆气能量过程及边界层热力结构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云系与降水,加强边界层过程与降水宏微观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是深入认识陆气过程与边界层结构特征的关键。
邓雪娇李春晖毕雪岩梁建茵吴兑张宏升杜金林黄健李菲廖国莲
关键词:感热潜热位温混合层逆温南海季风
台风“天鹅”、“巨爵”登陆过程风场结构特征的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通过广东沿海的四部固定风廓线仪和一部移动风廓线仪的观测资料,对2009年两个登陆台风"天鹅"、"巨爵"的边界层风场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两个台风登陆过程中,路径两侧不同的下垫面造成两侧风场结构的明显差异;(2)两个台风登陆过程都出现比较明显的入流和出流,但由于速度和强度不同,入流、出流的位置有明显的差异;(3)两个登陆台风眼区外围混合层的高度均在3 500 m以上。
周芯玉梁建茵黄健廖菲
关键词:天气学登陆台风风廓线仪风场结构
登陆热带气旋的非对称结构特征分析
根据外场观测获取的风、温、湿垂直廓线等数据,分析了2008年强热带风暴'北冕'和强台风'黑格比'登陆前后的动力和热力结构特征,初步讨论了不同强度、登陆路径的热带气旋结构差异及其影响.结果表明:(1)登陆热带气旋都有显著的...
黄健梁建茵万齐林黄辉军吕卫华杨永泉
关键词:热带气旋结构特征登陆过程数据分析
文献传递
南海土台风生成及发展过程海气热通量交换特征被引量:12
2012年
利用1985—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定义生成于南海范围内并且发展强度达到热带风暴(TS)等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为南海土台风,统计了南海土台风的季节演变特征,发现南海生成的TC约有68%发展成为土台风,其强度普遍较弱且与TC生成纬度和路径均有关。其频数的季节变化呈双峰结构,5月和7—9月是南海土台风的高发期。结合同期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1°×1°客观分析海气通量(WHOI_OAFlux)日平均资料,分析了南海土台风生成及发展各阶段的海气热通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土台风形成过程中,海洋向大气释放的热通量逐日递增,台风眼南侧的海洋为台风形成提供主要能量来源,随着台风发展热通量高值区都沿顺时针方向向台风北侧传播,体现了台风外围涡旋罗斯贝波的能量频散特征,土台风形成后,热通量的加强不再明显。在土台风整个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净热通量、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三者的变化较为一致,以潜热对净热的贡献为主,最大热量交换位于台风移动方向的南半圆,可能与南海西南季风作用有关。
蒋迪黄菲郝光华黄健吕卫华
关键词:海洋气象学热通量
利用连续小波提取近海大气湍流中的相干结构被引量:5
2011年
利用Morlet子波对南海塔基风脉动资料进行连续小波分析,并根据能量极大值法则辨识相干结构的尺度,从而构建基于相干结构主要尺度的湍流模型。通过对小波系数进行谱分析,得到相干结构的生成周期,进而刻画相干结构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相干尺度提取的准周期结构在数值和波形上能够很好的反映原信号的主要结构。在分析频段内,大气湍流相干结构的生命尺度和生成周期相近,相干结构以连续出现为主,而小尺度涡旋结构的生成存在明显的不连续。最后,结合观测期间天气过程以及相应的湍流统计特征分析,给出了典型天气条件下相干结构涡动能量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姚菡盛立芳贺赟黄健
关键词:大气湍流相干结构小波变换谱分析
华南沿海海雾的观测、机理和预报研究
黄辉军黄健刘春霞万齐林吕卫华陈蓉毛伟康薛登智袁金南毕雪岩杨永泉
海雾是冬春季华南沿海的重大海上灾害性天气之一,持续时间较长、能见度极低的海雾常引发严重的事故,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黄海和东海相比,华南沿海海雾一是发生的范围较小,持续时间较短;二是预报难度大,一直缺乏客观的海雾预报产...
关键词:
关键词:海雾预报
华南沿海暖海雾过程中的湍流热量交换特征被引量:35
2010年
湍流交换是海雾中的关键物理过程,在海雾的热量和水汽平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根据2007年3月24~25日一次海雾的外场观测数据,分析了海雾过程中近海面湍流热量交换特征;并在区分风切变机械湍流与雾顶长波辐射冷却热力湍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湍流对海雾发展和维持的作用。结果表明:(1)本次海雾是在西南低压和变性冷高压的控制下,来自南海东部暖水区的空气平流在近岸冷海面上形成的暖海雾;暖海雾中的湍流热量交换过程比冷海雾更为复杂;(2)在暖海雾的形成和消散阶段,风切变机械湍流的热量输送起主要作用;而在发展和维持阶段,既有风切变机械湍流的热量输送作用,也有雾顶长波辐射冷却热力湍流的热量输送作用;(3)风切变机械湍流向冷海面输送热量,对近海面空气起到降温和增湿作用;热力湍流同样向冷海面输送热量,但对雾层起到增温和降湿作用;(4)暖海雾中的湍流热量交换机制与雾层的非充分混合结构有密切关系。
黄健王斌周发琇黄菲吕卫华黄敏辉黄辉军杨永泉毛伟康
关键词:风切变
中国雨季降水主模态季节演变的时空特征
利用1960~2000年全国436个地面测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将中国雨季分为江南春雨期(3月16日至5月15日)、夏季风初汛期(5月16至7月15日)、夏季风后汛期(7月16日至9月15日)三个时段,应用S-EOF(Se...
黄少妮黄菲黄健
关键词:年际年代际变化
文献传递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