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燕

作品数:8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结肠
  • 7篇结肠炎
  • 4篇溃疡
  • 4篇溃疡性
  • 4篇溃疡性结肠炎
  • 3篇多态
  • 3篇实验性结肠炎
  • 2篇多态性
  • 2篇益生菌
  • 2篇三硝基苯磺酸
  • 2篇细胞
  • 2篇细胞毒
  • 2篇细胞毒T淋巴...
  • 2篇相关抗原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抗原
  • 2篇磺酸
  • 2篇基因
  • 2篇苯磺酸

机构

  • 8篇武汉大学

作者

  • 8篇罗燕
  • 5篇夏冰
  • 3篇李春
  • 3篇姜挺
  • 3篇朱尤庆
  • 3篇张峻
  • 2篇姜黎
  • 2篇葛柳青
  • 1篇李一
  • 1篇陈志涛
  • 1篇孙权
  • 1篇郭秋莎
  • 1篇周峰
  • 1篇王琪
  • 1篇吕敏

传媒

  • 1篇医学新知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医药导报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Claudin-1和Claudin-2在大鼠急性结肠炎黏膜中的表达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观察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和Claudin-2在急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结肠黏膜中的表达。方法对16只SD大鼠采用三硝基苯磺酸灌肠建立急性结肠炎模型,各取8只分别于1周和2周后观察结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另取5只正常大鼠作对照。应用量子点免疫标记技术检测两种蛋白在正常大鼠、结肠炎1、2周大鼠结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分布,测定蛋白表达的荧光强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急性结肠炎1周时大鼠的Claudin-1和Claudin-2表达均明显增强(荧光强度分别为66.01±25.14比48.12±13.25,70.35±24.36比40.12±9.56,P均〈0.01)且分布更广,2周时表达水平较1周时回落(P〈0.05),其中Claudin-1下降较为明显,Claudin-2仍维持一个较高水平[分别为54.64±14.26和60.87±14.27,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laudin-1和Claudin-2表达的变化与结肠炎病理学观察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急性结肠炎导致肠黏膜的Claudin-1和Claudin-2表达增强,尤以Claudin-2增加明显,两者的变化与急性结肠炎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张峻罗燕孙权朱尤庆
关键词:CLAUDIN实验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系统评价被引量:24
2006年
目的 评价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应用国际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方法,对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系统评价.计算机检索(1995~2005年)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等.手工检索发表与未发表的文献,纳入中药与传统西药治疗措施相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统计学处理采用Cochrane协作网的Rev Man 4.2软件.结果 共纳入23个RCT试验.短期结果显示中药灌肠组比对照组的疗效好,8个RCT结果显示中药灌肠组有效率(92.8%)高于口服柳氮磺吡啶组(89.9%),3个RCT结果显示中药灌肠组有效率(93.1%)高于庆大霉素加皮质激素灌肠组(71.6%),4个RCT结果显示中药灌肠组有效率(94.2%)高于柳氮磺吡啶加皮质激素组(74.9%).中药灌肠治疗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该研究所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均较低,虽显示中药灌肠疗法在改善溃疡性结肠炎近期临床疗效指标方面优于常规西药疗法,但因无评价远期疗效的试验,尚不能对其疗效得出可靠的结论.
姜挺夏冰李春罗燕
关键词:中药保留灌肠溃疡性结肠炎
25例克罗恩病临床治疗观察
2006年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常见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观察25例克罗恩病患者中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及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氨基水杨酸制剂治疗的临床缓解率为21.4%, 有效率为78.6%: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缓解率为60.0%,有效率为30.0%;手术治疗后临床缓解率为62.5%, 有效率为37.5%。三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不同病程的CD,分别采取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和手术的方法,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缓解效果。
罗燕夏冰姜黎
关键词:克罗恩病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手术
益生菌VSL#3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Claudins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益生菌VSL#3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急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以及对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s(Claudin-1,-2,-3)在结肠黏膜上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雌性SD大鼠采用TNBS一次性灌肠法建立大鼠结肠炎模型,造模完成后第2天开始,8只大鼠每日给予2ml 0.9%NaCI溶液灌胃(TNBS组),8只给予100mgVSL#3(VSL#3组),另8只给予200mg5氨基水杨酸(5-ASA)灌胃(5-ASA组)。5只同级别未造模大鼠作为对照组每日给予0.9%NaCl溶液灌胃,均持续1周并处死。处死时留取粪便标本并做细菌培养以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通过观察腹泻、便血和体重情况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取结肠组织做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变化;量子点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Claudins在结肠黏膜的表达和分布。结果与TNBS组比较,益生菌VSL#3和5-ASA治疗均能降低结肠炎大鼠明显升高的DAI和肠组织MPO水平,减轻结肠炎性反应评分。与对照组比较,结肠炎大鼠的肠道细菌计数发生改变,Claudin-1,-2,-3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66.200±5.737、71.780±6.670、61.300±5.199,t值分别=17.237、27.909和21.788;P值均〈0.01);而与TNBS组和5ASA组比较,VSL#3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加Claudin-1,3的表达(Claudin-1:75.550±8.717比66.200±5.737和67.080±5.401;t=9.348,8.469;P值均〈0.05;Claudin-3:68.820±7.443比61.300±5.199和59.830±5.930;t=7.519,8.988,P值均〈0.05),降低Claudin-2的表达(58.740±6.457比71.780±6.670和66.870±5.791;t=13.033,P〈0.01;t=8.123,P〈0.05)。结论益生菌VSL#3可能通过改变Claudins蛋白的表达,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从而发挥缓解急性结肠炎性反应的作用。
张峻罗燕朱尤庆
关键词:连接蛋白类益生菌三硝基苯磺酸荧光抗体技术
应用16S rRNA PCR技术评价益生菌VSL#3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应用细菌的16S rRNA/rDNA序列设计引物,PCR检测经益生菌治疗后肠道菌群的相对变化,观察益生菌VSL#3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SD大鼠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一次性灌肠造成急性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并随机分成3组,即模型组、VSL#3组和5-氨基水杨酸(5-ASA)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益生菌VSL#3、5-ASA灌胃。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体重、大便的改变。1周后处死大鼠,观察结肠病理变化,比较每组炎症积分。留取大便样本,分别进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的培养、计数。应用细菌的16S rRNA/rDNA序列设计引物,对大鼠肠道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和通用细菌的16S rDNA基因进行PCR检测,并计算前3种细菌16S rDNA基因的相对扩增产物以观察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TNBS造模1周内各组大鼠均出现懒动、食量下降、腹部膨胀、毛色无光泽、体重下降、腹泻、便血的表现。处死后发现每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结肠、回盲部扩张,局部结肠淤血、与周围组织黏连,肠黏膜有出血点、溃疡甚至糜烂或肠黏膜脱落,以模型组最明显。VSL#3组和5-ASA组的炎症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经PCR及细菌培养的方法均显示VSL#3组肠道大肠杆菌含量低于另两组(均为P<0.01),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显著高于另两组(P<0.01或P<0.05)。结论:利用细菌16S rRNA/rDNA设计引物,对多种肠道细菌相对含量进行PCR检测,发现益生菌VSL#3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达到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
张峻罗燕朱尤庆
关键词:益生菌三硝基苯磺酸肠道菌群RRNA
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基因C-658T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研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CTLA-4)基因启动子区C-658T(rs11571317)和3’末端非转录区C61T(rs11571319)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湖北省汉族人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17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和246名正常对照者静脉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分别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方法,检测CTLA-4C-658T和C61T基因多态性,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UC患者CTLA-4基因-658TT+C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5;P=0.033),与UC患者的病变范围有显著相关(P=0.037;P=0.0067);UC组C61T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2)。结论CTLA-4基因启动子区C-658T位点T等位基因与中国汉族UC存在显著相关性。
罗燕夏冰李春陈志涛葛柳青姜挺
关键词: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溃疡性结肠炎遗传多态性
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多认为是感染等因素作用于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诱发异常免疫反应而导致疾病,其中 T 细胞过度活化起到重要作用。细胞毒 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IA-...
周峰罗燕王琪郭秋莎姜黎夏冰
文献传递
MICB 0106等位基因与湖北汉族人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MHCI类相关基因(MHC class Ⅰ chain-related gene,MIC)与MHCI类基因连锁,同源性很高。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MICA和MICB微卫星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UC)相关,本研究继续探讨MICB第2、3、4外显子基因多态性与UC的相关性,以期发现UC的易感基因。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方法(PCR-SSCP),对105例湖北汉族UC患者和213例正常对照者进行MICB基因分型。结果UC患者的MICB 0106等位基因频率较正常组显著增高(19.0%比8.9%,P=0.000,Pc〈0.001,OR=2.402,95%CI为1.488~3.879)。在临床亚型分析中,MICB0106等位基因频率在全结肠炎、中重度UC组及有肠外表现的UC患者中均显著增高(分别为24.4%比8.9%,P=0.000,Pc〈0.001,OR=3.294,95%CI为1.800~6.027;24.1%比8.9%,P=0.000,Pc〈0.001,OR=3.249,95%CI为1.893~5.576;20.5%比8.9%,P=0.002,Pc=0.012,OR=2.626,95%CI为1.418~4.861)。而且MICB0106等位基因频率在男性和年龄≥40岁的患者中比正常组显著增高(分别为22.1%比8.0%,P=0.001,Pc=0.006,OR=3.276,95%CI为1.737~6.178;28.8%比8.3%,P=0.000,Pc〈0.001,OR=4.500,95%CI为2.381~8.504)。结论MICB0106等位基因与湖北汉族人UC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且与全结肠炎、中重度UC、肠外表现、男性及年龄≥4JD岁的患者有关,提示携带MICB0106等位基因的个体对UC存在遗传易感性。
李一夏冰吕敏葛柳青李春罗燕姜挺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