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直肠
  • 4篇黏膜
  • 4篇结直肠
  • 3篇性病
  • 3篇肿瘤
  • 3篇胃癌
  • 3篇内镜
  • 3篇结肠
  • 3篇结肠镜
  • 3篇结肠镜检
  • 3篇结肠镜检查
  • 3篇镜检
  • 3篇肠镜
  • 3篇肠镜检查
  • 2篇黏膜下
  • 2篇黏膜下剥离术
  • 2篇胃黏膜
  • 2篇息肉
  • 2篇漏诊
  • 2篇膜下

机构

  • 8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1篇肖子理
  • 8篇项平
  • 7篇黄任翔
  • 7篇李风
  • 6篇季大年
  • 6篇周鋆
  • 4篇保志军
  • 3篇徐富星
  • 2篇倪醒之
  • 2篇孙涛
  • 1篇张子臻
  • 1篇施冬云
  • 1篇姚君良
  • 1篇沈志勇
  • 1篇沈艳莹
  • 1篇吴美玲
  • 1篇张东阳

传媒

  • 2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胃肠病学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1
  • 3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常规白光内镜检查中结直肠腺瘤漏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分析结肠镜检查中可能存在的腺瘤漏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6年3月间在本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后发现息肉,并在半年内接受第2次结肠镜检查,同时切除所发现息肉的患者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肠镜间隔时间等信息,记录两次结肠镜发现腺瘤的数量、大小、形态、解剖部位、组织类型、退镜时间、肠道准备等情况。先用卡方检验评价分析腺瘤漏诊情况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981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其中男604例,漏诊率38.9%(235/604),女377例,漏诊率27.9%(105/377)(P〈0.01)。年龄25~87岁,平均(61.0±9.7)岁,〈65岁的患者中漏诊率为31.5%(195/619),≥65岁的患者中漏诊率为40.1%(145/362)(P〈0.01)。首次结肠镜检查共发现1728枚腺瘤,第2次结肠镜检查共发现2267枚腺瘤,腺瘤漏诊率23.8%(539/2267)。≤5mm腺瘤漏诊311枚,漏诊率42.5%(311/732);6~9mm腺瘤漏诊194枚,漏诊率17.8%(194/1090);≥10mm腺瘤漏诊34枚,漏诊率7.6%(34/445)(P〈0.01)。广基型腺瘤漏诊489枚,漏诊率28.4%(489/1720);亚蒂型腺瘤漏诊24枚,漏诊率9.3%(24/235);有蒂型腺瘤漏诊12枚,漏诊率6.6%(12/182);侧向发育型肿瘤漏诊6枚,漏诊率9.0%(6/67);平坦型腺瘤漏诊8枚,漏诊率20.5%(8/39)(P〉0.05)。漏诊腺瘤较多的部位分别是降结肠、升结肠和横结肠,漏诊率分别为27.8%(64/230)、25.5%(120/470)、25.5%(161/632)。高危腺瘤患者中漏诊率为44.8%(277/618),低危腺瘤患者中漏诊率为17.4%(63/363)(P〈0.01)。漏诊最多的是管状腺瘤,占83.3%,449例漏诊者其漏诊率达到26.9%(449/1671)(P〈0.01)。肠道准备充分者�
季大年项平周鋆李风肖子理黄任翔
关键词:腺瘤结肠镜检查
Fas表达缺失和人类白细胞抗原E表达促使早期结直肠癌细胞免疫逃逸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国内外均有较高的发病率。近年来,对结直肠癌发病机制的不断探索,使其免疫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虽然机体免疫系统能对肿瘤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并消除肿瘤,但是仍有一定比例的原发性肿瘤在宿主体内生长,并易于转移和复发,即肿瘤的免疫逃逸。
黄任翔张东阳李风肖子理吴美玲施冬云项平保志军
关键词:结直肠癌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消化道恶性肿瘤机体免疫系统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34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分析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探讨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和治疗方法等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34例PSIL的病例资料,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4例PSIL患者中,常见症状为腹部疼痛或不适、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肿块等;病变部位以回肠最常见,尤其是末端回肠和回盲部。26例随访>1年的PSIL患者中,肿瘤无穿孔者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伴穿孔者(76.2%vs20.0%)(P<0.05);手术联合术后化疗者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单纯手术者(88.2%vs22.2%)(P<0.01);ⅠE/ⅡE期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ⅢE/ⅣE期(100.0%vs43.8%)(P<0.05),ⅠE/ⅡE期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ⅢE/ⅣE期[(61.8±4.9)月vs(24.8±6.7)月](P<0.05);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T细胞淋巴瘤患者[(47.4±6.2)月vs(5.0±3.1)月](P<0.05)。结论PSIL的主要症状为腹部疼痛或不适、消化道出血和腹部包块等,病变部位以回肠多见,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和是否伴有穿孔有助于对本病预后的判断,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联合化疗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姚君良倪醒之沈艳莹张子臻肖子理
关键词: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传统内镜黏膜切除术、水下内镜黏膜切除术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病变的疗效对比分析: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黄任翔李风季大年肖子理周鋆孙涛项平保志军
黑色先端帽辅助结肠镜对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背景:结肠镜为检出各类结直肠息肉的标准方法,然而,常规结肠镜(CC)仍有可能漏诊部分病变。已有文献报道透明帽辅助结肠镜(THAC)可提高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但黑色先端帽辅助结肠镜(BHAC)对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评估BHAC对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分析2014年9月—2015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接受CC和BHAC检查的1 0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盲肠插入时间、退镜时间,以及息肉检出数、息肉检出率、息肉部位、大小、形态和病理学诊断。结果:与CC组相比,BHAC组盲肠插入时间显著缩短[(6.31±3.51)min对(7.05±4.15)min,P=0.002],退镜时间和盲肠插入率无明显差异(P>0.05)。BHAC组息肉检出率显著高于CC组(65.4%对48.7%,P=0.004),两组息肉大小和形态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与CC相比,BHAC可显著提高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并可显著缩短盲肠插入时间。
黄任翔肖子理李风季大年周鋆项平保志军徐富星
关键词:结肠镜检查肠息肉
胃部病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黄任翔李风季大年肖子理周鋆项平保志军徐富星
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9年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恶性肿瘤的病死率中胃癌居第二位。目前,手术治疗仍然是根治胃癌的最有效方法,然而,仅有30%,40%的胃癌患者可能通过单纯的手术治疗而获得治愈.大部分患者死于肿瘤的再发或远处转移。寻求手术以外的途径治疗胃癌的转移、复发成为了胃癌综合治疗的重点和热点。
肖子理沈志勇倪醒之
关键词:分子靶向治疗胃癌患者恶性肿瘤远处转移病死率
电子结肠镜检查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的漏诊率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分析电子结肠镜检查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的息肉漏诊率。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120d内接受2次结肠镜检查的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病例资料。记录患者2次结肠镜检查的息肉数、大小、分型、部位和病理结果,计算漏诊率。结果纳入168例患者,年龄65~87岁,其中男性102例,女性66例。漏诊125枚息肉,漏诊率23.6%,在漏诊的息肉中直径〈5mm、5~9mm和≥10mm的息肉分别占75.2%、19.2%和5.6%;漏诊无蒂、亚蒂和有蒂息肉分别为93.6%、1.6%、0.8%。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脾曲、横结肠、肝曲、升结肠和盲肠息肉分别为17.6%、16.8%、3.2%、1.6%、21.6%、1.6%、25.6%和12.0%,进展期腺瘤漏诊率为7.2%。漏诊息肉数与患者息肉数有相关性(r=0.72,P〈0.01)。结论电子结肠镜检查老年大肠息肉患者有较高的漏诊率,漏诊息肉以直径〈5mm为主,直径≥10mm的息肉很少漏诊。患者罹患息肉越多,漏诊率越高。在行大肠息肉内镜下摘除时应完成全结肠检查,对于多发大肠息肉的老年患者结肠镜复查时间间隔可以适当缩短。
周鋆项平季大年李风肖子理黄任翔
关键词:结肠镜检查息肉
TopoⅡ及P53蛋白表达在胃癌耐药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TopoII (topoisomeraseII,DNA 拓扑异构酶II)及P5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患者肿瘤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探索其在胃癌耐药机制中的作用及患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方法:...
肖子理
关键词:胃癌组织P53蛋白表达耐药机制生物学特征
文献传递
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期胃癌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差异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6
2018年
摘要目的探讨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期胃癌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差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手术切除,且术后病理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期胃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235例患者资料,按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是否有显著差异分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索病理结果发生显著差异的危险因素。结果235例患者中33例(14.0%)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差异显著。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隆起型病变、病变表面不发红、病变不伴糜烂及溃疡、组织学类型为弥散型及活检块数与病理差异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活检块数少(OR=0.574,95%CI:0.363-0.908,P=0.018)是发生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差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期胃癌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不符的情况临床上较多见,多块活检能提高活检的准确性,降低病理不符情况的发生。
李风项平欧阳琪徐富星黄任翔肖子理季大年周鋆孙涛
关键词:早期胃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