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桂珍
- 作品数:64 被引量:619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HCV基因型、RNA含量与肝组织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 <正>目的研究HCV基因型、RNA含量与肝组织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对来自14家医院的20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ALT检测,采用COBAS AMPLICOR MONITOR Test,version 2.0(v2.0...
- 赵辉谢尧李明慧徐道振陆志檬骆抗先贾继东王宇明赵桂珍张树林张大志
- 文献传递
- 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人体免疫效果观察被引量:83
- 1999年
- 目的我国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于1995年开始生产,目前对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和抗体应答水平尚不完全清楚。本次研究目的为评价国产重组酵母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方法应用3批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1批Mer-ck和1批Amgen进口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189名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进行了1年母婴传播阻断研究;同时对363名小学生进行了1年的免疫效果观察。免疫程序均为0,1,6月3针免疫。结果所有接种的新生儿和小学生中未发现严重副反应者。国产重组酵母疫苗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为85.97%,达到进口Merck(90.33%)和Amgen(86.59%)重组酵母疫苗的保护率水平。小学生完成3针免疫后1月(T7)时,接种各疫苗组的抗体阳转率均达90%以上。
- 梁争论李艳萍赵桂珍荆庆赵桂珍荆庆尹爱红时景璞李成明杨超美李河民
-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重组疫苗保护率抗体特异性
-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预后分析被引量:4
- 2006年
- 张琳赵桂珍窦晓光
- 关键词: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分析重型肝炎病死率肝炎后
- 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免疫原性和免疫效果研究被引量:6
- 2001年
- 为了解不同类型乙肝疫苗免疫学特性,提供选择生产路线的依据,对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效果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来源乙肝抗原结构不同,诱导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也有所不同。无糖基化的酿酒酵母抗原诱导Th1细胞反应能力强于其它种类糖基化抗原,对CHO疫苗进行去糖基化后,细胞免疫水平增强,与单克隆抗体反应的表位密度发生改变。在严格控制抗原量、孕妇的HBeAg水平和检测试剂等条件下,对518名免疫14批乙肝疫苗的新生儿进行母婴传播阻断研究,同时对2291名免疫21批乙肝疫苗的小学生进行1~7年的免疫观察,证明国产乙肝酵母疫苗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达到80.56%~92.59%,与国外酵母疫苗相同,5μg国产酵母疫苗虽然剂量小,诱导的抗体较低,但保护效果高于其他糖基化疫苗,与血源疫苗30μg相当,说明可能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国产酵母疫苗抗体阳转率在免后5年时与Merck疫苗水平相当,但低于10μg Amgen和血源疫苗。建议尽早加强免疫。乙肝疫苗免疫失败与 HBV S抗原变异、孕妇 HBV DNA含量高等因素有关。
- 梁争论李河民荆庆李艳平赵桂珍时景璞尹爱红吴小音李荣成马力杨超美王建峰任玲君钟熙张弛张华远
- 关键词:基因工程疫苗免疫原性免疫效果乙型肝炎乙肝疫苗
- 实时荧光定量PCR与酶联定量PCR技术在HBV-DNA载量检测中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0
- 2005年
- 目的:比较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与酶联定量PCR(ELQ-PCR)技术在检测HBV感染血清HBV-DNA载量的灵敏度,精确性。为乙型肝炎临床抗病毒治疗和评价药物疗效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应用RQ-PCR方法检测212例(4组)HBV感染者血清,ELQ-PCR方法检测228例(4组)HBV感染者血清。结果:RQ-PCR和ELQ-PCR方法检测HBV-DNA,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HBsAg,HBeAg,HBcAb-IgG(+)组100%和82.61%;HBsAg,HBeAb,HBcAb-IgG(+)组90.63%和73.21%;HBsAg,HBcIgG,HBcAb-IgM(+)组80.00%和57.58%;HBsAg,HB-cAb-IgG(+)组70.15%和51.43%。HBV-DNA载量的阳性检出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Q-PCR方法检测HBV-DNA载量在实时监测,节时快速,高灵敏,高精确度等方面都更优于ELQ-PCR。
- 马力赵桂珍
- 关键词:实时定量PCR乙型肝炎病毒核酸
- 胎盘滋养层细胞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宫内感染机制被引量:20
- 2007年
- 目的:检测HBV对胎盘、胎肝和滋养层细胞的感染情况,探讨HBV的宫内感染机制。方法:研究对象包括20例孕妇胎盘组织、6例引产胎儿胎肝组织及体外培养的胎盘滋养层细胞。ELISA法检测孕妇外周血、胎儿脐血和6个月婴儿外周血HBV标志物;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和滋养层细胞中的HBV DNA;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胎盘、胎肝组织及滋养层细胞中HBV标志物的表达;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标记法(TUNEL)检测胎盘和滋养层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与胎儿脐血HBV DNA水平相关,脐血HBV DNA阳性者其母血HBV DNA〉1.0×10^7拷贝/mL;6例胎盘组织和3例引产胎儿胎肝组织中可见HBs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其中1例胎肝组织中发现HBcAg阳性细胞;体外培养滋养层细胞与HBV DNA阳性血清共孵育后,可检测到HBsAg的表达,亦可检测到HBV DNA。体内和体外实验均检测到HBV感染后滋养层细胞凋亡呈增加趋势,且胎盘细胞的凋亡与脐血HBV DNA水平相关。体外实验结果显示,随感染时间的延长,滋养层细胞凋亡呈增加趋势。6个月后,12例新生儿有1例血清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6例抗-HBs阳性。结论:HBV宫内感染的机制可能是通过HBV感染胎盘屏障而使胎儿发生HBV宫内感染。HBV在胎儿组织器官内的定位和复制可能是新生儿发生慢性HBV感染的重要因素。滋养层细胞凋亡可能是胎盘屏障阻断HBV宫内传播的一种保护性机制。
- 白菡丁洋张琳马力赵桂珍窦晓光
- 关键词:胎盘滋养层
-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被引量:12
- 2008年
- 目的总结分析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治和判定预后提供依据。方法详细记录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腹水患者临床表现,对每位患者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Child Pugh分级,并进行腹水常规、生化、细菌培养及肿瘤细胞检测。结果110例患者中65例合并SBP,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腹胀、腹部压痛及反跳痛、腹泻、里急后重等。腹水WBC>0.5×109/L占45.3%,PMN>0.5占60.9%。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10.8%,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主要死亡原因为原发病的并发症。Child Pugh分级C级、病毒重叠感染、低血钠水平等与高死亡率有关。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早期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及腹水检查结果综合判断;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低;并发SBP患者的预后与原有肝病程度、病毒重叠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 张琳白菡李向春赵桂珍
- 关键词: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预后
- HBV携带产妇的血清及乳汁HBV-DNA载量的差异与母乳喂养安全性的研究(英文)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探讨HBV携带产妇的血清、乳汁中HBV-DNA不同载量与实施母乳喂养安全性的关系及对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酶免疫测定(EIA)技术对91例HBsAg、HBeAg双阳性产妇血清、乳汁及婴儿24月龄血标本进行HBV-DNA定量和HBVM检测。32例婴儿采用母乳喂养,59例采用人工喂养。对两种喂养方式的婴儿做3(T3)、9(T9)、12(T12)、24(T24)个月追踪检测观察。结果HBsAg、HBeAg双阳性产妇的血清、乳汁中HBV-DNA阳性率为100%、49.45%(P<0.005),HBV-DNA平均含量(拷贝数/毫升的对数,x±s)为(7.43±1.81)、(4.02±1.01);初乳HBV-DNA的检出率随母血HBV-DNA载量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正相关。母乳和人工两种方式喂养的婴儿HBV感染率为15.63%和13.56%,统计学处理χ2=0.022,P>0.05差异无显著性;母乳喂养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明显高于人工喂养组;发生HBV-DNA感染的13例婴儿T24血标本HBV-DNA载量为(3.24±0.23)。结论HBsAg、HBeAg双阳性产妇血清HBV-DNA载量大于109cps/mL的婴儿是母婴传播的高危易感人群。HBV感染的婴儿HBV-DNA水平较低,病毒载量<104cps/mL。乳汁HBV-DNA阳性率和病毒载量明显低于血清,HBV携带产妇的婴儿接受正规乙肝基因工程疫苗(HBice)全程免疫或HBice和HBIG(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主、被动联合免疫后,母乳喂养不影响母婴传播阻断效果,母乳喂养有助于提高婴儿抗-HBs的GMT水平。
- 马力王兆荃赵桂珍梁争论王心竹
- 关键词:乳汁母乳喂养母婴传播
- 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与慢性丙型肝炎临床及干扰素疗效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血清Th1和Th2细胞因子水平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情进展及干扰素疗效的关系。方法血清细胞因子检测应用ELISA法,HCV基因分型应用直接测序法,HCVRNA载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和TGF-β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IL-5含量明显高于后者;血清IL-6含量与ALT水平呈正相关,与RNA载量呈负相关;HCV基因型l型患者IL-6含量明显高于2型,2a型IL-2含量低于2b型;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血清IL-2呈下降趋势,IL-6呈升高趋势,而TGF-β则先升高之后逐渐下降。干扰素治疗应答组和无应答组治疗前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应答组治疗结束时IFN-γ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存在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并与临床表现相关;治疗前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不能对疗效进行预测,干扰素诱导的Th1细胞优势反应与持续应答有关。
- 张琳苗亮刘江福付海超马力赵桂珍窦晓光
- 关键词:TH1细胞TH2细胞丙型干扰素类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安全性的评估被引量:37
- 2004年
- 目的 以干扰素α 2a(IFNα 2a ,罗荛愫 ,罗氏 )为对照 ,评估聚乙二醇干扰素α 2a(FEG IFNα 2a ,派罗欣 ,罗氏 )治疗中国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及其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 ,将 2 0 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PEG IFNα 2a组 (10 6例 )和IFNα 2a组 (10 2例 ) ,两组治疗前HCVRNA、基因型等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以病毒学应答和生化应答作为疗效的主要评价指标。同时观察患者药物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PEG IFNα 2a组持续性病毒应答率 (SVR)显著高于IFNα 2a组 (分别是 4 1.5 1%和 16 .6 7% ,P <0 .0 0 0 1)。PEG IFNα 2a治疗HCV基因 1型和非基因 1型的SVR显著高于IFNα 2a组 (P =0 .0 0 3) ,PEG IFNα 2a治疗高病毒载量慢性丙型肝炎的SVR明显高于IFNα 2a组 (P =0 .0 0 0 3) ,但是低病毒载量的SVR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9)。PEG IFNα 2a与IFNα 2a有相似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间差异无显著性 ,两组患者均无发生不良事件。结论 PEG IFNα 2a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优于传统干扰素IFNα 2a ,在中国慢性丙型肝炎人群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 徐道振谢尧陆志檬骆抗先贾继东王宇明赵桂珍张树林张大志
- 关键词:IFNΑ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Α-2A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