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德权

作品数:84 被引量:167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南京军区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十一五”计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9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2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9篇皮肤
  • 8篇细胞
  • 6篇疱疹
  • 5篇带状疱疹
  • 5篇丘疹
  • 5篇误诊
  • 4篇新生隐球菌
  • 4篇隐球菌
  • 4篇天疱疮
  • 4篇丘疹病
  • 4篇球菌
  • 4篇综合征
  • 4篇淋巴
  • 4篇慢性
  • 4篇基因
  • 4篇病理
  • 3篇银屑
  • 3篇银屑病
  • 3篇真菌病
  • 3篇肉芽

机构

  • 80篇南京军区南京...
  • 6篇第三军医大学...
  • 6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南京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南京军区总医...

作者

  • 84篇邓德权
  • 62篇桑红
  • 28篇胡文星
  • 26篇张敏
  • 23篇谢其美
  • 22篇刘芳
  • 19篇孔庆涛
  • 17篇王高峰
  • 17篇车敦发
  • 15篇管海宏
  • 14篇陈军
  • 13篇倪杏艳
  • 12篇曾梅华
  • 10篇刘娟
  • 8篇冯姣
  • 6篇倪容之
  • 6篇何威
  • 6篇吕桂霞
  • 5篇颜文良
  • 5篇刘维达

传媒

  • 14篇临床皮肤科杂...
  • 12篇中国麻风皮肤...
  • 7篇医学研究生学...
  • 7篇实用皮肤病学...
  • 6篇中华皮肤科杂...
  • 5篇国际皮肤性病...
  • 5篇中国真菌学杂...
  • 3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实用临床医药...
  • 2篇东南国防医药
  • 2篇2013全国...
  • 1篇中华男科学杂...
  • 1篇河北中医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西北国防医学...
  • 1篇2006中国...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13篇2013
  • 16篇2012
  • 13篇2011
  • 13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6
  • 1篇2005
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色素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一例被引量:2
2016年
临床资料 患者,女,42岁。主因骶尾部暗青色皮下结节20余年,于2014年10月13日就诊。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骶尾左上部出现皮下小结节,无痛痒不适,未经治疗,缓慢增大。近期皮损隆起,表面出现暗青色斑。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邓德权胡文星惠云桑红
关键词: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蕈样肉芽肿一例
2017年
临床资料患者,男,32岁,已婚。因额部浸润红斑伴全身褐色斑块3年余入院。患者于3年前开始躯干、四肢出现褐色斑疹,额面部浸润红斑疹,无明显痛痒不适,自用维生素E乳膏后皮疹可稍有好转,日晒等刺激后有加重倾向。曾就诊于外院查血尿常规、自身免疫抗体未见异常,取额头处皮损行病理检查示:皮肤淋巴组织高度增生(真皮小血管及附属器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曾梅华陈军刘芳邓德权桑红
关键词:蕈样肉芽肿淋巴细胞浸润维生素E乳膏自身免疫抗体血尿常规淋巴组织
新生隐球菌致头皮和颅骨损害国内首例报道1例
目的:报道国内首见新生隐球菌致头皮和颅骨损害1例。方法:全面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患者皮损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对皮损处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培养菌落进行形态学检查、分子测序鉴定和对小鼠致病性检查。结果:患者头部CT示颅骨破...
桑红邓德权孔庆涛王雪连王高峰吕桂霞刘维达
直肠癌皮肤转移1例被引量:1
2010年
患者 女,65岁。因外阴部皮肤疣状结节并逐渐增多3个月余,于2009年8月24日来我科门诊就诊。患者2005年5月确诊为直肠癌并行直肠癌根治术加结肠造瘘术,术后组织病理证实为直肠腺癌。给予化疗(具体药物不详)。
邓德权桑红胡文星谢其美
关键词:直肠癌皮肤转移
浅部真菌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通过比较合并与未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对常用变应原的敏感性,综合从皮肤或指(趾)甲中分离出的菌种情况,评估浅部真菌感染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受试者包括353例慢性荨麻疹、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患者。通过真菌直接镜检法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组(n=173);对照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无浅部真菌感染组(n=180)。对所有实验组及对照组受试者进行9种真菌变应原和9种非真菌变应原皮内试验。实验组患者进一步进行真菌培养以鉴定菌种。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新月弯孢霉,特异青霉、烟曲霉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湿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慢性湿疹、荨麻疹患者其他真菌变应原及粉尘螨、屋尘螨等非真菌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4例患者皮肤或指(趾)甲分离鉴定主要为红色毛癣菌(52.86%)、须癣毛癣菌(14.18%)、絮状表皮癣菌(5.22%)、白念珠菌(6.72%),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及皮肤分离皮肤癣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湿疹患者往往合并皮肤癣菌感染,皮肤癣菌感染可能在部分慢性荨麻疹、湿疹的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
刘芳桑红胡文星孔庆涛王雪连王高峰张敏张敏邓德权
关键词: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皮肤
不同氧浓度对新生隐球菌荚膜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氧浓度对新生隐球菌荚膜的影响。方法以厌氧、微需氧和CO2产气袋建立不同氧浓度(分别为0、8%、15%)培养条件,以大气氧浓度(21%)为正常氧浓度培养条件,以新生隐球菌标准株5株(BLS71、BLS63、ATCC32609、ATCC34874、YD53,分别为血清型A、B、C、D、AD)、临床株1株为研究对象,以常规沙氏液体培养基和含3-(N吗啡啉)丙磺酸(MOPS)的10%沙氏液体培养基(pH7.3)为非诱导和诱导培养基,在37℃下培养3d,观察不同氧浓度培养条件下新生隐球菌的荚膜形成及大小。结果除菌株YD53(血清型AD)外,其余受试菌株均可形成明显的荚膜。在非诱导培养条件下,菌株BLS71、BLS63、ATCC32609和临床株在4种氧浓度培养条件下荚膜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诱导培养条件下,菌株BLS71、BLS63和临床株在厌氧培养条件下的荚膜厚度比其余氧浓度条件下的荚膜明显变小(P〈0.05)。结论缺氧可能抑制新生隐球菌荚膜的形成。
孔庆涛桑红刘芳张敏王乐邓德权沈永年吕桂霞刘维达
关键词:隐球菌荚膜
以瘀斑为唯一皮损的出血性带状疱疹一例
患者,男,81岁。因右侧髋部及右下肢疼痛10d伴大片瘀斑2d就诊。患者于05年7月21日左右无明显诱因右侧髋部出现酸痛,伴轻度活动受限,7月28日于我院骨科就诊,未发现明显骨关节异常,按右髋关节退变。给予盐酸乙哌立松、中...
车敦发管海宏邓德权张敏倪容之
文献传递
误诊为甲癣的甲下恶性黑色素瘤1例
报道1例误诊为甲癣的甲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女,43岁,因"右手拇指甲下黑色沉积物2年余,切削后伤口不愈伴黑色沉积物扩散10月"就诊。2年前患者发现右手拇指甲下有黑色线样沉积物,并逐渐增多,在当地按"灰指甲"进行治疗,指甲...
邓德权倪杏艳车敦发胡文星
127例甲真菌病病原学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甲真菌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了解无伴发系统疾患的甲真菌病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致病真菌菌种构成,为预防及治疗甲真菌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127例无伴发系统疾患的甲真菌病患者的病甲标本163份,同时对标本进行真菌学检查、培养及鉴定。结果患者职业以办公室人员54例(42.52%)最为常见;163份标本中真菌培养阳性有120份(73.62%),包括皮肤癣菌101份(84.17%),酵母5份(4.17%)、非皮肤癣菌1份(0.83%),同时感染13份(10.83%)。结论主要致病菌为皮肤癣菌,指、趾甲感染中单纯酵母和非皮肤癣菌占有一定比例。在临床治疗中,真菌学检查意义重要,必要时选择兼顾皮肤癣菌、酵母菌、霉菌的广谱抗真菌药。
冯姣陈军范明吴凡吕桂霞曾梅华邓德权刘芳桑红
关键词:甲真菌病病原学
HLA—DRB等位基因与苏皖籍汉族人群甲真菌病的相关性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HLA—DRB等位基因与苏皖籍汉族人群甲真菌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序列特异性引物方法对50例红色毛癣菌甲真菌病患者、14例须毛癣菌甲真菌病患者和52例健康对照进行H1.A—DRB等位基因分型。应用SPSSforwindows13.0软件包,采用r检验比较甲真菌病患者组与对照组的HLA—DRB等位基因频率。结果红色毛癣菌甲真菌病患者HLA—DRB各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须毛癣菌甲真菌病患者HLA—DRB1*14等位基因频率为17.86%,较健康对照组(3.85%)升高(P〈0.01,OR=5.435,95%CI:1.353~21.835),HLA—DRB1*15频率为0,较健康对照组(16.3%)下降(P〈0.05,OR=0.837,95%口:0.768~0.9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LA—DRB等位基因可能与苏皖汉族人群甲红色毛癣菌感染无明显相关;HLA—DRB1*14可能是甲须毛癣菌感染的易感基因,而HLA~DRB1*15可能是甲须毛癣菌感染的捕抗基因;不同菌种感染所致的甲真菌病的遗传背景可能存在异质性。
冯姣桑红周国华邹秉杰吴凡张敏邓德权刘芳孔庆涛
关键词:甲真菌病汉族人群HLADRB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