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献
- 作品数:60 被引量:308H指数:10
- 供职机构: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2012-2020年山东省道路交通伤害死亡水平及变化趋势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分析2012-2020年山东省人群道路交通伤害死亡水平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山东省死因登记报告系统2012-2020年全人群道路交通死亡数据, 计算全省分性别、年龄、城乡、地区及不同类型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采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死亡率进行标化。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 并进行趋势检验。结果 2020年山东省道路交通伤害粗死亡率15.58/10万, 标化死亡率12.90/10万。2012-2020年山东省道路交通伤害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为-5.4%), 鲁中南山地地区、男性、0~14岁青少年儿童标化死亡率下降趋势较大, AAPC分别为-6.8%、-6.1%和-6.0%;65岁及以上老年人标化死亡率未见明显下降, 但死亡例数上升明显, 2020年(5 780例)较2012年(3 829例)增长了50.96%;行人和乘坐摩托车人员标化死亡率均明显下降, AAPC分别为-7.5%和-6.7%;乘坐机动车、自行车人员标化死亡率变化不明显。结论 2012-2020年山东省道路交通伤害标化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但65岁及以上老年人标化死亡率下降不明显。未来仍需以政府为主导, 多部门协作, 有重点地开展综合预防措施, 进一步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率。
- 楚洁徐明磊鹿子龙鹿子龙陈先献董静陈先献付振涛董静郭晓雷
- 关键词:死亡率道路交通伤害
- 山东省减盐干预对18~69岁自报高血压患者调味品中食盐摄入量的影响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评价山东省减盐干预对18~69岁自报高血压患者调味品中食盐摄入量的影响,为制定高血压防控相关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自山东省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2011年基线调查和2016年终期评估调查,两次调查均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228和258例自报高血压患者为调查对象。调味品记录采用家庭连续3 d 24 h调查方法进行,根据能量比法和调味品中钠的含量计算个体食盐的摄入量。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经过复杂抽样的加权方法进行了处理,食盐摄入量组间比较采用基于复杂抽样的回归分析,构成比较采用Rao-Scottχ^2检验。结果自报高血压患者食盐摄入量从2011年的12.74 g/d降至2016年的10.57 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女性、40~69岁、鲁西北、农村、学历为文盲半文盲和小学、血压控制未达标的自报高血压患者食盐摄入量较2011年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016年18~29岁、40~69岁、鲁东地区、城市地区、文盲半文盲、血压达标和未达标的自报高血压患者食盐摄入量≥6 g/d比例均高于2011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2016年山东省居民自报高血压患者食盐摄入量较2011年降幅明显,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应进一步加强自报高血压患者的膳食干预,尤其应倡导青年和低学历自报高血压患者进行低盐饮食。
- 陈先献白雅敏鹿子龙张晓畅殷召雪左惠娟徐春晓许忠济郭晓雷马吉祥
- 关键词:高血压食盐
- 山东省成人体质指数、腰围与血压、血糖及血脂关系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研究成人体重指数、腰围与血压、血糖和血脂的相关关系,为超重、肥胖干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山东省2010年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资料。按照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山东省13个县(市、区)共计7 80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WC)、血压、空腹血糖、血脂等指标,分析不同体重指数、腰围与血压、血糖、血脂的水平及患病率间的关系。结果调查7 800名居民,相同体重指数分组内中心性肥胖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均显著高于WC正常者(P〈0.05)。WC正常者高血压患病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甘油三酯升高患病率、血脂异常患病率均呈现随BMI增加而上升的趋势(P〈0.05)。调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混杂因素后,以同BMI分组的WC正常者为对照,体重正常、超重、肥胖组中心性肥胖者患高血压OR值分别为1.49(1.23~1.81)、1.50(1.25~1.80)、1.82(0.99~3.32),患糖尿病的OR值分别为1.53(1.01~2.20)、1.62(1.14~2.29)、3.55(0.85~14.83),患血脂异常的OR值分别为1.35(1.12~1.62)、1.60(1.35~1.90)、1.50(0.82~2.58),而与体重正常且WC正常组比较,超重和肥胖者中WC正常者患高血压OR值分别为1.58(1.32~1.90),2.71(1.48~4.9);患糖尿病OR值分别为1.33(0.92~1.92)、0.96(0.23~4.04),患血脂异常OR值分别为1.38(1.16~1.63)、2.29(1.30~4.02)。结论 BMI与WC均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二者之间存在协同作用,肥胖的预防和干预要同时考虑BMI与WC。
- 鹿子龙陈先献任杰唐俊利张吉玉付振涛张高辉楚洁郭晓雷
- 关键词:体重指数腰围
- 山东省基层糖尿病患者现状调查及建议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了解基层糖尿病患者的现状,为今后开展基层糖尿病健康培训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卫生部疾控司和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健康新长征”全国基层糖尿病防治知识活动规范,于2005年4月在全省17地市的20个县区对糖尿病患者采用面对面教育咨询,就基本防病知识、规范治疗和用药等对1758名基层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培训,并统一问卷进行了调查。结果:咨询者中71.4%的糖尿病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85.7%的患者使用过各种广告宣传能治好糖尿病的保健品、秘方等;65.7%的患者认为当前治疗费用过高;48.9%的患者认为控制饮食很苦恼;14.3%的患者有心理压力。结论:山东省基层糖尿病患者知识缺乏,治疗和用药很不规范,各级政府应加强医药市场管理,强化健康教育培训。
- 陈先献赵敏苏军英刘海燕郭晓雷
-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培训
- 1970—2013年山东省女性乳腺癌死亡时空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1970年以来,山东省女性乳腺癌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差别分解分析发现,1970—1990年代女性乳腺癌粗死亡率的微弱下降全部为非人口因素所致,1990年以后死亡率大幅上升为人口和非人口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人口因素的贡献率逐渐上升,由2004—2005年的53.5%上升到了2011—2013年的59.5%,非人口因素的贡献率有所下降,由46.5%降到了40.5%。45~64岁是女性乳腺癌死亡的主要年龄段,占不同时期乳腺癌总死亡的40%~60%;其中55~64岁年龄组死亡率增长迅速,2011—2013年分别比1970—1974年、1990—1992年和2004—2005年上升了52.12%、115.19%和29.01%(Z=-7.342,P<0.001)。相对于1970—1974年,农村女性2011—2013年标化死亡率增长了41.86%(Z=-17.933,P<0.001);城市女性2011—2013年标化死亡率增长了18.62%(Z=-25.642,P<0.001)。不同时期城市女性乳腺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农村(均P<0.05)。空间扫描分析发现,1970—2013年山东省东部地区作为死亡高危聚集区持续存在,其他高风险聚集区则由鲁北地区向鲁西南地区转移。
- 楚洁鹿子龙刘静付振涛刘婷董静任杰陈先献郭晓雷徐爱强
- 关键词:乳腺肿瘤死亡率
- 山东省及其六市地疾控机构非典应急反应调查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为调查研究省直预防医学系统及6市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速度、能力及存在的不足,为今后应对有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实用价值的建议,以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反应机制。方法:印制统一表格对所调查单位进行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应急反应速度、应对能力(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调查。结果:省直预防医学系统均组织了抗非典专业队伍,并进行外环境的消毒。在开支中,主要是其他开支、购买消毒药品和防护用品,分别占38.94%、19.63%和18.49%。由省疾控中心人力和财力可见,省疾控中心在省直预防医学系统中起主要作用,其抗非典专业人数103人(占67.32%)和开支504.52万元(占85.18%)。6市地疾病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在抗非典型肺炎期间,下发了一些文件,建立了相应的专业队伍(流行病学、消毒、微生物检验、后勤等)共计728人,平均121人/市。对可疑病例、可疑接触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能及时上报。与社会联合行动,在主要交通要道、车船港枢纽等设置了监测哨点。6市地疾病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为抗击非典共开支280.7万元,主要用于购买防护用品和消毒药品。结论:所调查单位对非典这一突如其来的疾病,均有一定的反应速度和反应能力,但反应速度还不够快,应急反应?
- 杨裕华于国防康殿民马吉祥陈先献吕静静
- 关键词:疾控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消毒药品微生物检验
- 山东省6县(区)部分人群预防SARS行为调查分析
- 2006年
- 目的了解山东省不同地域居民SARS流行期生活行为及流行前后行为变化情况。方法选择城市和乡镇社区对于SARS传播和控制意义较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7个人群进行入户式现场调查。结果人们从个人卫生、公共卫生、提高身体素质、减少接触机会、维护生态平衡等多个方面约束或改进了个人行为。92.0%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典流行促使自己改进了生活习惯。结论山东省人群非典期间采取预防行为的比率很高,为今后SARS、禽流感及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李文毕振强郭晓雷马吉祥陈先献吕静静刘海燕
- 关键词:SARS病毒流行病学
- 山东省城乡居民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效果评估
- 2023年
- 目的了解山东省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活动的效果,为今后有效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宣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山东省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评估调查的数据,在山东省16地市各随机抽取1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随机抽取400名18岁以上居民,对纳入研究的6400名居民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问卷调查。分析调查对象对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持有比例,比较城市、农村居民对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持有比例的差异,分析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知晓和健康行为的关系。结果共发放问卷6400份,回收有效问卷6081份,有效应答率为95.01%。居民对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知识知晓率最高的是减盐标志(75.07%),对健康生活方式知识知晓率最高的成人食盐推荐摄入量(68.21%),对健康生活方式行为持有比例最高的是每日摄入新鲜蔬菜(83.49%)。城市居民对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一二一”行动、全民行动标志、减盐标志、成人食盐、食用油、添加糖推荐摄入量等知识的知晓率高于农村居民(χ^(2)值分别为51.301、83.262、211.517、211.319、82.591、158.266、178.939,P均<0.01),城市居民使用定量盐勺、使用控油壶、自觉控制食用油摄入、每日摄入新鲜水果、通过手机App关注每日运动量、自觉控制体质量等行为比例均高于农村居民(χ^(2)值分别为15.036、43.082、52.329、48.890、151.816、53.607,P<0.01)。但城市居民经常食用甜味零食或含糖饮料、经常食用油腻食品、缺乏体育锻炼、静坐时间过长、经常熬夜等不健康生活习惯行为比例高于农村居民(χ^(2)值分别为57.330、80.234、67.614、181.402、47.424,P<0.01)。结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活动提高了山东省居民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持有比例,知晓全民健康相关知识的居民更多地采取健康行为�
- 徐聪陈先献任杰董静高丛丛杨特郭晓雷
- 关键词: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知识城市农村
- 2005年蓬莱市医院急诊伤害监测资料分析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了解山东省蓬莱市医院急诊伤害发生状况,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蓬莱市随机抽取1个县级医院、1个中心乡卫生院和1个普通乡卫生院建立医院急诊伤害监测系统,以2005年首次在监测现场医院就诊的各类伤害病例作为监测对象。结果2005年3家监测医院共收集合格伤害报告卡6386份,其中男性为4537人(71.05%),女性为1849人(28.95%),性别比为2.45:1,平均年龄为(36.88±16.40)岁;伤害发生原因居于前3位的依次为交通事故伤害(32.38%)、钝器伤(26.82%)和跌落(26.21%);25~岁组和35~岁组人群发生伤害最多,占总数的81.90%;伤害发生月份主要集中在8~11月,发生率以0∶00~1∶00、10∶00~11∶00、和15∶00~16∶003个时段最多;农牧渔人员和学生以道路交通伤害多见,工人以钝器伤为主;大多数伤害属于意外事故,占91.01%。结论道路交通伤害已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健康,特别是社会劳动人口,因此开展道路交通伤害及其他伤害的预防控制工作迫在眉睫。
- 张吉玉郭晓雷马吉祥李维卡陈先献王伟
- 关键词:急诊
- 胰岛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关系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 研究胰岛素受体(INSR)基因第8外显子NsiI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山东省五莲县15岁~居民进行MS流行病学调查,检测腰围、体质指数、血压、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从中随机抽取55例代谢综合征患者和127名正常对照。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后进行PCR扩增,采用NsiI酶切和对部分PCR产物直接测序检测相关基因多态性。结果 MS组INSR基因N2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INSR基因NsiI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有关,№等位基因可能是代谢综合征的1个易感基因。
- 于国防马吉祥刘传新付振涛郭晓雷李维卡苏军英刘海燕陈先献张吉玉
-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基因多态性胰岛素受体基因分子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