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晶晶

作品数:19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 7篇历史地理
  • 3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文学
  • 3篇梵语
  • 3篇文化交流
  • 2篇唐代
  • 2篇文学形象
  • 2篇翻译
  • 2篇佛教
  • 1篇弹词
  • 1篇叠韵
  • 1篇性别
  • 1篇玄奘
  • 1篇伊索
  • 1篇伊索寓言
  • 1篇意象
  • 1篇因缘
  • 1篇姻缘
  • 1篇友好交往
  • 1篇寓言
  • 1篇寓言故事
  • 1篇鸳鸯

机构

  • 17篇北京大学
  • 1篇敦煌研究院

作者

  • 17篇范晶晶
  • 1篇彭金章
  • 1篇范晶晶
  • 1篇王海云

传媒

  • 3篇文史知识
  • 2篇民族艺术
  • 1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文学遗产
  • 1篇中国典籍与文...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国外文学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敦煌研究
  • 1篇西域研究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文化遗产
  • 1篇语言学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唐代经史编撰与佛经翻译的互动
2014年
唐代是中国史学、经学承前启后的一个时期:在史学方面,官修正史大放异彩,实现了从私人著述到政府修撰的决定性转变;在经学方面,《五经正义》的编订体现了与汉学、宋学不同的面貌,起到了过渡作用。学者们对此已多有关注。然而,唐代文治的另一项事业却往往被人忽视,即佛教译场的佛经翻译实践。其时,佛经翻译与史书修撰、经疏编订不仅在时间上一致,在参与人员的构成上也多有重合。从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开始,至唐佛经翻译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译场的分工合作或多或少影响了唐代集体修撰的风气,而佛经义疏的编写也与隋唐的儒经注疏互为映照,体现出折衷取长的倾向,二者之间存在深刻的互动关系。
范晶晶
关键词:唐代佛经翻译互动
“鸳鸯”意象的内涵在六朝时的变迁被引量:2
2011年
提起鸳鸯,便有一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浮现在脑海:“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杜甫《佳人》)“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鸳鸯”这一意象作为美好爱情的象征,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从《诗经》时代—直到明清,几乎可以说是伴随了中国古典文学终始的“鸳鸯”,其内涵是否一直都如此呢?细读六朝以前的诗歌,“鸳鸯”似乎还没有或很少被赋予这样的内涵,更多的是指兄弟、朋友之谊。
范晶晶
关键词:六朝意象中国古典文学《诗经》
唐代宦胡的文化政治生活——主要以《太平广记》为参考文本
2014年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开放精神的时代之一,胡人在其文化政治生活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以《太平广记》为主要参考文本,兼及正史、墓志的一些记载,考察其中关于在朝廷上活动的胡人的记载,同时注意到作为叙述者的汉人士族对于胡人的态度,尝试探讨来华胡人的文化认同、政治命运以及汉族士人对他们的态度,以期更好地理解唐宋之交文化心态、外交政策由开放走向封闭这一过程。
范晶晶
关键词:《太平广记》唐代文化政治
“最初的诗”与“味海”——梵语文学传统中的《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
2024年
《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向来被视为印度的两大史诗而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然而,若是回到梵语文学传统本身,会发现这两部作品并不同于希腊、罗马传统中的“史诗”,它们对后世梵语文学发展的影响要广泛、深入得多。《罗摩衍那》作为“最初的诗”,很早就开始将戏剧理论作品《舞论》中的“情味论”贯彻于创作实践之中,成为后世诗人效仿的典范,是南亚、东南亚一系列罗摩诗、罗摩戏的源头。《摩诃婆罗多》则因其“百科全书式”的性质,吸纳了许多王朝传说与民间故事,成为取之不竭的素材宝库,这些素材被文论家喻为“味海”。二者在梵语诗学“情味论”的发展中可谓奠基性的典范文本。直到现在,这两部作品还在印度当代文学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范晶晶
关键词: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情味
对一件于阗语税收文书的考释
2022年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GXW0404于阗语文书包括两项征税记录。一是征收絺紬;二是奉媲摩守捉帖,向辖下各村征收麻子。时间在8世纪后半叶,地点在杰谢乡。这件文书反映了当时征税的一些具体情况,有助于了解媲摩守捉、杰谢乡的税收运作过程。本文还考订了于阗语中的“麻子”一词。
范晶晶
关键词:税收麻子
佛教术语的世俗化——从“爱河”说起
2014年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讲述宝玉邪祟消退、病情好转,黛玉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被宝钗打趣道:“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渡众生;这如今宝玉、凤姐姐病了,又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才好些,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这番话虽是戏谑之语,却也反映了明清社会上的一股风气:拜佛求取好姻缘。
范晶晶
关键词:佛教术语世俗化阿弥陀佛明清社会姻缘
黔之驴:一个文学形象的生成与物种迁徙、文化交流
2022年
黔之驴是柳宗元塑造的一个深入人心的寓言形象,与此前、此后中国文学中出现的驴的形象都不大一样。前辈学者指出黔之驴的形象源自印度,经由佛经、敦煌讲经文而进入文人视野。然而,印度是否为其最终源头呢?关于印度《五卷书》等民间故事集与希腊《伊索寓言》中故事的先后影响关系,一直是学界争议的论题。单从文本内部考察,可能会有偏颇;若是结合物种的驯化与迁徙路径、文化交流中的继承与变异,或许能更全面地思考问题。驴最早被驯化于近东,引入希腊后成为寓言中来自东方的他者形象,进入印度后染上了种姓色彩,走进汉地后丰富了文人创作与佛道传统。
范晶晶
关键词:文化交流寓言故事伊索寓言
对《黔之驴:一个文学形象的生成与物种迁徙、文化交流》的问答、评议与讨论
2022年
范晶晶老师引入外部视角,结合物种的驯化、迁徙与文化的交流,讨论驴的文学形象的生成、驴的故事的流传与演变。在驴的最初驯化之地近东,人们已经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内涵,范老师则抓住驴的物种迁徙过程中的三个重要节点——希腊、印度与中国,重点分析三国多样的文化面貌。在评议和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驴形象的文化意义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外部研究的独特视角、研究框架的确立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吴星潼范晶晶
关键词:文学形象比较文学文化交流世界文学
法王还是贞妇?--梵剧《沙恭达罗》的性别建构与误读
2022年
梵剧《沙恭达罗》是梵语文学中的典范性文本。沙恭达罗的故事来源于传统素材,迦梨陀娑充分运用作家的巧思对其进行了加工、再创作,成功地建构了符合当时社会政治文化需求的法王与贞妇形象。进入殖民时代,《沙恭达罗》被威廉·琼斯译为英语,成为一批东方学家研究的核心文本之一,并成了印度古代文明的象征符号:沙恭达罗被视为印度传统女性的代表,豆扇陀的法王形象则隐而不彰。从创作背景、文本的政治意涵以及传统戏剧理论来看,国王豆扇陀都应该是梵剧的主角。而就这部作品的近现代接受来看,关注的焦点往往都在沙恭达罗。本文着重讨论梵剧《沙恭达罗》中的性别建构及其在近现代接受过程中的性别错位。
范晶晶
关键词:《沙恭达罗》性别
试析《维摩诘所说经》与《说无垢称经》不同的翻译风格被引量:1
2013年
本文主要比较《维摩诘所说经》与《说无垢称经》的不同翻译风格,以此探讨佛经翻译中的一些问题。
范晶晶
关键词:鸠摩罗什玄奘翻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