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建辉

作品数:9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语文
  • 2篇教育
  • 2篇老师
  • 2篇教学
  • 1篇学生考试
  • 1篇意识形态
  • 1篇意识形态化
  • 1篇应试
  • 1篇语文教学
  • 1篇语文教学研究
  • 1篇语文教育
  • 1篇中国思想史
  • 1篇生气
  • 1篇师范
  • 1篇思想史
  • 1篇中学教师
  • 1篇主义
  • 1篇字面
  • 1篇字面理解
  • 1篇文教

机构

  • 7篇中山大学

作者

  • 7篇李建辉

传媒

  • 5篇语文教学研究
  • 1篇江苏教育
  • 1篇语文月刊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做一个不被学生记住的教师
2007年
我是一个默默无名的普通教师。师范毕业后,我在重点中学工作了二十年后,来到改革前沿的广东,丢掉重点中学教师的名号。当起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民办”教师。承受着市场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压力。又呼吸着教育改革的清新空气,压力变动力,使我工作相当投入,生活也颇有滋味.于是,我更加坚定了做教师的志向.并“立志”做一个不被学生记住的教师。
李建辉
关键词:中学教师教育改革师范民办
《柳毅传(节选)》一处标点质疑
2005年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24课《柳毅传(节选)》一处标点有误。该文第二段写到柳毅见到龙女时两人对话,课文标点是这样的:
李建辉
关键词:标点课文《语文》节选
不为权威的批判——与徐江先生商榷
2008年
徐江先生发表在《语文教学研究》的文章,笔者几乎每篇必读。2008年第2期他发表的《从全国教学大赛获奖课例看语文教育的悲剧》一文,思想新颖,推理缜密,表达真切,富有挑战权威的勇气,给了笔者深刻的启迪与和巨大的鼓舞。但重读先生在该刊今年第1期发表的《要教学生敢批判、能批判——以(人生的境界)为靶子》(下称徐文),却隐约感到此文,挑战旧的权威,似乎为了树立一种新权威。为此,对照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的原文,再研读先生这篇“要教学生敢批判、能批判”文章,就对这样的“批判”很不以为然了。在此,笔者不揣浅薄,希望与徐江先生商榷如下,权当“不为权威的批判”吧。
李建辉
关键词:《人生的境界》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育教学大赛冯友兰
“问题很严重”,但“我”不生气——与樊吉芳、梁务景老师再商榷
2009年
2007年第1期《语文学习》有一组关于毕淑敏《我很重要》一文的赞赏文章,而樊吉芳、梁务景二位老师对此却很不以为然;说刘晟等老师的解读与教学都只是“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披上一件看似美丽的外衣灌输给我们的孩子们”,以为这样的“做法”“问题很严重”,他们很生气。
李建辉
关键词:老师生气《我很重要》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精思存想——李建辉老师博文摘录
2008年
(一) 鲁迅还值得读吗?这个问题,和“孔子还值得读吗”一样。首先要关注这样一个现实:他们都曾被意识形态化了;值得读的,是一个历史符号,还是一个时代人物?作为在中国思想史上有过巨大影响的人,后学者想绕过鲁迅和孔子都是不可能的。鲁迅对历史现实的洞悉,
李建辉
关键词:老师意识形态化中国思想史孔子
“培优补差”的本质——应试背景下的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2008年
“培优补差”是高三教师的一个很响亮的工作口号。从字面理解,似乎颇有些因材施教之意味,甚至还体现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的理念,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它的性质却与这样的理解相反。首先,这里“优”“差”评定的依据,就是学生考试的分数;其次,这种考试都是高考模拟性质的,具有非常刚性的选拔性。
李建辉
关键词:高三语文教学反思学生考试字面理解
如此教“方法”有效吗
2010年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的“方法”是很有新意的,只要课堂上有“教”方法,往往就被视为有新理念,犹如把满堂问视为“互动”一样。这一问题是值得追问与深究的。
李建辉
关键词:课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