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顺康

作品数:8 被引量:83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黄浦区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乳腺
  • 7篇乳腺癌
  • 7篇腺癌
  • 3篇细胞
  • 3篇放疗
  • 2篇乳腺癌改良根...
  • 2篇乳腺癌细胞
  • 2篇上肢
  • 2篇上肢淋巴水肿
  • 2篇术后
  • 2篇术后放疗
  • 2篇水肿
  • 2篇腺癌细胞
  • 2篇淋巴
  • 2篇淋巴水肿
  • 2篇癌细胞
  • 2篇MCF-7
  • 2篇MCF-7细...
  • 1篇凋亡
  • 1篇新辅助化疗

机构

  • 8篇上海市黄浦区...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8篇张顺康
  • 8篇陈刚
  • 5篇孙丽云
  • 3篇卢月
  • 2篇王鑫
  • 2篇金冶宁
  • 1篇李安临
  • 1篇郑磊贞
  • 1篇汪成

传媒

  • 3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医药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放射诱导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和MCF-7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研究经放射诱导的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和MCF-7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变化特点,探讨其与放射敏感性间的联系。方法使用6 MV X线对MCF-7和MDA-MB-231细胞进行照射,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拟合细胞存活曲线,计算放射生物学参数:平均致死剂量(D0)、准域剂量(Dq)和2 Gy照射的存活分数(SF2),比较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Hoechst 33342染色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率,PI染色检测细胞周期。结果经6 MV X线照射后,MDA-MB-231细胞的存活曲线较MCF-7细胞右移;MDA-MB-231细胞D0、Dq和SF2值均大于MCF-7细胞(1.603±0.023比1.233±0.027、1.76±0.04比1.03±0.10、0.639 3±0.008 2比0.398 1±0.018 5,t值分别为-17.981、-11.745、-20.596,P值分别为0.000、0.003、0.000)。MCF-7细胞在2、4、8 Gy照射后24 h及同一剂量6 Gy照射后12 h和48 h的凋亡率均高于MDA-MB-231细胞(t值分别为4.441、7.299、10.499、6.375、7.743,P值分别为0.011、0.002、0.000、0.003、0.001)。和未照射相比,这两种细胞照射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G2期阻滞,MDA-MB-231细胞组中G2/M期细胞比例随照射后时间及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增高,直至照射后48 h也未见细胞周期的明显恢复;而MCF-7细胞在受到8 Gy照射后24 h及6 Gy照射后48 h,这种阻滞就开始逐渐解除,随之出现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65.80±0.56)%、(62.53±0.67)%]。结论2~8 Gy 6 MV X线照射可诱导MCF-7细胞发生G1和G2期阻滞,MDA-MB-231细胞发生G2期阻滞,从而导致MCF-7细胞出现更多的凋亡,这也可能是造成两者放射敏感性差异的原因之一。
孙丽云张顺康陈刚
关键词:MCF-7细胞MDA-MB-231细胞细胞凋亡细胞周期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上肢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背景与目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联合其他局部治疗,如手术、放疗后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尚未完全明确。该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新辅助化疗后患者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共103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包含腋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后接受了全乳或胸壁以及锁上野放疗。淋巴水肿的诊断采用上肢周径测量法。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5年,41例患者发生上肢淋巴水肿。4.5年淋巴水肿的累积发生率为39.8%。分析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切取个数大于15(HR=2.455;P=0.006)与完成足疗程新辅助化疗(HR=2.199;P=0.014)为发生淋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该研究患者中有超过1/3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的4~5年内发生患侧上肢的淋巴水肿。腋窝淋巴结切取个数大于15以及完成足疗程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发生淋巴水肿的风险较高,因而对这部分患者需要更加密切的随访以便使淋巴水肿能够被早期发现和治疗。
张顺康张顺康郑磊贞陈刚
关键词:乳腺癌淋巴水肿新辅助化疗
乳腺癌术后放疗心肌钙蛋白T的变化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研究乳腺癌术后放疗血清心肌钙蛋白T(cTnT)的变化,探讨其与心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将50例左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分为L组,50例右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分为R组,另将50例胸部以外部位放疗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胶体金法分别测定所有患者放疗前、放疗进行中期、放疗结束时、放疗后3个月、放疗后6个月以及放疗后12个月的cTnT含量,cTnT>0.03 ng/mL为诊断心肌损伤的界限值。结果 L组和R组放疗后血清cTnT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组与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和R组放疗结束时与放疗前比较,血清cTnT含量显著升高并达到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疗后6个月血清cTnT含量恢复正常。结论乳腺癌术后放疗可引起血清cTnT显著升高,导致心脏损伤发生率明显增加;cTnT的变化可早期反映放射性心脏损伤,有利于尽早预防和治疗放疗并发症和后遗症。
陈刚金冶宁李安临卢月孙丽云张顺康
关键词:乳腺癌心肌钙蛋白T
依西美坦联合同期或序贯放射对MCF-7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2016年
背景与目的:放疗和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关于二者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辅助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的最佳时序至今尚无定论,而两者的时序安排对临床却非常重要。本研究通过探讨依西美坦同期或序贯放射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制定最佳的治疗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分成单纯放射组、放射前加依西美坦组和放射后加依西美坦组,采用克隆形成试验法检测各组的放射敏感性,用MTT法检测各组的细胞增殖率,用DAPI染色法检测各组的细胞凋亡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放射前加依西美坦组和放射后加依西美坦组的放射增敏比(sensitive enhancement ratio,SER)分别为1.51和1.37;与单纯放射组相比,依西美坦联合放射组肿瘤细胞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依西美坦联合放射组能明显使Bax蛋白升高,Bcl-2蛋白降低,但放射与依西美坦的使用顺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西美坦对MCF-7细胞具有放射增敏作用,可能与促进细胞凋亡有关,放射与依西美坦的使用顺序对效果无影响。
陈刚金冶宁张顺康王鑫
关键词:依西美坦MCF-7细胞
二甲双胍对不同雌激素受体状态乳腺癌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18
2018年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不同雌激素受体(ER)状态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是否具有放射增敏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取指数生长期的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分为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单纯照射组和二甲双胍联合照射组。采用MTT法测定二甲双胍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克隆形成实验评估二甲双胍对乳腺癌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碘化丙啶(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Hoechst 33342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p-AMPK、p-mTO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对这两种细胞均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在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中,二甲双胍联合照射组的Dq、D0和SF2值均较单纯照射组明显降低(MCF-7:t=9.305、14.528、13.708,P〈0.05;MDA-MB-231:t=19.560、16.893、36.048,P〈0.05),放射增敏比(SERD0)分别为1.29和1.21。二甲双胍联合照射组与单纯照射组相比,G2/M期阻滞更明显(t=6.103、38.431,P〈0.05),增加了放射诱导的细胞凋亡(t=9.143、14.561,P〈0.05)。在MCF-7细胞中,二甲双胍联合照射组p-AMPK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t=35.194、8.647、10.316,P〈0.05),但在MDA-MB-231细胞中,p-AMPK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0.05);而对p-mTOR蛋白的抑制作用在这两种细胞中均可见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F-7:t=80.133、31.820、11.308,P〈0.05;MDA-MB-231:t=12.436、15.757、8.402,P〈0.05)。结论 二甲双胍对不同ER状态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均有放射增敏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AMPK或非AMPK依赖的途径,抑制mTOR信号级联通路,以及增加细胞G2/M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等途径实现的。
孙丽云陈刚张顺康王鑫卢月
关键词:二甲双胍放射增敏乳腺癌细胞雌激素受体
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乳腺癌骨转移76例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 :评估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76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A组(放疗联合唑来膦酸组,35例)和B组(单纯放疗组,41例),比较放疗结束及3个月时两组的疗效,并随访1年观察两组的骨相关事件发生率和其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骨痛缓解率明显优于B组;随访1年骨相关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乳腺癌骨转移与单纯放疗相比,疼痛缓解率高,并能显著减少骨相关事件发生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卢月汪成陈刚张顺康
关键词:乳腺癌骨转移放疗唑来膦酸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胸壁放射性皮炎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前瞻性观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胸壁发生放射性皮炎(RD)的情况,分析与RD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86例Ⅱ~Ⅲ期女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分析,自放疗开始每周对患者胸壁皮肤情况进行观察评估。第一观察终点为放疗开始后90 d,第二观察终点为CTCAE v4.03中定义的1~3级RD症状。结果从放疗开始后90 d内RD累积发生率为30.2%(n=237),其中184例患者的RD发生在放疗期间,53例发生在放疗结束后。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史、肥胖、使用补偿膜与RD的发生相关。结论糖尿病史、肥胖与皮肤补偿膜的使用均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胸壁RD的相关危险因素,尤其是糖尿病史与皮肤补偿膜的使用,与2~3级RD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在确定放疗方案前对相关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认真考虑补偿膜的使用指证有助于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放疗患者发生RD的风险。
张顺康陈刚
关键词:放射性皮炎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上肢淋巴水肿与腋淋巴结手术结果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7
2018年
背景与目的: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显著影响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旨在观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分析淋巴水肿发生与患者腋淋巴结手术结果(阳性淋巴结个数、切除淋巴结总数及两者的比值,即淋巴结阳性率)的相关性,以及年龄、体质量指数和其他治疗相关因素对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在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患者共202例,采用上肢周径测量法,观察这些患者从放疗开始至放疗结束后12个月期间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结果:共有197例患者完成随访观察,其中38例诊断为上肢淋巴水肿(19.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与未发生上肢淋巴水肿的患者在切除淋巴结总数(P<0.001)、阳性淋巴结个数(P<0.001)与淋巴结阳性率(P=0.002)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和其他治疗相关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除淋巴结总数的增多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与腋淋巴结手术结果具有相关性,其中切除淋巴结总数的增多是淋巴水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切除淋巴结总数较多的患者,在制定术后相关治疗方案时要充分重视其较高的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发生风险。
张顺康孙丽云陈刚
关键词:乳腺癌上肢淋巴水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