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王富文

王富文

作品数:17 被引量:58H指数: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乳腺
  • 7篇乳腺癌
  • 7篇腺癌
  • 7篇病理
  • 4篇导管
  • 4篇临床病理
  • 4篇淋巴
  • 4篇淋巴结
  • 3篇预后
  • 3篇乳头
  • 3篇乳腺肿
  • 3篇肿瘤
  • 3篇活检
  • 2篇导管原位癌
  • 2篇旋切
  • 2篇溢液
  • 2篇原位
  • 2篇原位癌
  • 2篇乳头溢液
  • 2篇乳腺导管

机构

  • 12篇复旦大学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福利会国...

作者

  • 17篇王富文
  • 7篇陈宏亮
  • 6篇林燕苹
  • 6篇丁昂
  • 5篇殷初阳
  • 5篇宋晖
  • 5篇何萍青
  • 4篇吴克瑾
  • 4篇傅少梅
  • 4篇王懋莉
  • 4篇应学翔
  • 4篇孙建
  • 3篇金玉春
  • 2篇何战洋
  • 1篇夏晓天
  • 1篇鹿欣
  • 1篇陈晓军
  • 1篇朱珠华
  • 1篇胡滨
  • 1篇徐国萍

传媒

  • 5篇复旦学报(医...
  • 2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肿瘤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乳腺癌17号染色体多体对HER2检测的影响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17号染色体多体对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检测结果的影响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 situhybridization,FISH)双色法检测71例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中HER2基因和17号染色体拷贝数目情况。采用HER2绝对拷贝数标准和HER2/chromosome 17比值标准,判定HER2的FISH检测结果;基于FISH检测结果,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的HER2蛋白表达情况及相关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组对比分析。结果:无论按照HER2绝对拷贝数标准(14/71,19.7%)或HER2/chromosome17比值标准(2/71,2.8%),所有FISH检测结果示HER2基因扩展可疑的病例都为17号染色体多体;与HER2基因扩增阴性者相比,单纯17号染色体多体组在肿瘤分级、淋巴结转移以及激素受体表达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HER2基因扩增阳性组相比,单纯17号染色体多体组表现出更低的肿瘤分级(50.0%vs81.5%,P=0.025)、更高的淋巴结阴性率(55.6%vs25.9%,P=0.045)以及更高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率(83.3%vs41.7%,P=0.005)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ogen receptor,PR)阳性率(87.5%vs44.4%,P=0.003)。结论:相比于HER2基因扩增组,单纯17号染色体多体组更倾向于HER2基因扩增阴性;17号染色体多体会影响HER2检测结果,是FISH检测中导致可疑结果产生的主要原因。
王富文应学翔夏晓天林燕苹何萍青
关键词:乳腺肿瘤基因,ERBB-2
三阴型乳腺癌合并双侧卵巢癌一例
2014年
患者 女性,50岁,因“发现左侧乳房肿块半年”于2014年1月13日收入我院乳腺外科.患者已绝经,生育1胎,哺乳5个月,无恶性肿瘤家族史.体检:左侧乳房外上象限扪及最大径2.5 cm肿块,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质地硬,活动度差,乳头无溢液,双侧腋下、锁骨下、锁骨上均未扪及肿大淋巴结.乳腺B超检查结果示左侧乳房外上方探及大小20mm×19mm×14mm低回声区,边界不清晰,边缘毛糙,呈蟹足状改变,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增强,内部及周边可见短条状彩色血流,阻力指数0.62,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3~4a级;左侧腋下探及皮下实质性结节,肿大淋巴结可能(图1).
陈宏亮丁昂陈晓军鹿欣王富文
关键词:恶性肿瘤家族史肿大淋巴结三阴后方回声增强乳房肿块乳腺外科
三阴性乳腺癌TAC方案治疗及预后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研究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应用TAC化疗方案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自2006年至2013年应用TAC化疗方案治疗的TNBC 87例,中位随访25个月,描述临床病例资料[年龄、月经状况、肿瘤体积、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化疗不良反应、2年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等],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87例TNBC绝经前45例(51.7%),绝经后42例(48.3%);平均肿瘤大小(2.90±1.68)cm(1.0~11.0cm),T1 35例(40.2%)、T2 45例(51.7%)、T3 7例(8.0%);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41.4%,N051例(58.6%),N126例(29.9%),N27例(8.0%),N33例(3.4%);脉管侵犯率为25.3%;77例行全乳切除根治性手术(88.5%),9例行保乳术(10.3%);77例行辅助化疗(88.5%),10例行新辅助化疗(11.5%);TAC化疗方案主要不良反应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复发转移9例,77.8%的复发转移为内脏脏器的转移,死亡5例。2年DFS为87%,2年OS为94%。单因素分析得出肿瘤大小、淋巴结分期、脉管侵犯、化疗方式均是DFS和OS的影响因素(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得出肿瘤大小是D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3),肿瘤大于5cm的复发转移风险是肿瘤小于2cm的23.52倍,以上各因素均不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TNBC早期远处转移率高,肿瘤体积大者易早期发生复发转移。除了淋巴结转移途径外,可能存在其他重要机制促使肿瘤发生早期远处转移。
陈宏亮丁昂王富文宋晖孙建殷初阳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预后
前哨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非前哨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研究分析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非前哨淋巴结(nonsentinel lymph node,NSLN)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0年至2013年治疗的SLN宏转移的临床早期乳腺癌患者144例,分析NSLN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144例SLN宏转移临床早期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为(49.8±10.8)岁,平均肿瘤大小为(2.8±1.1)cm。中位阳性SLN数目为1枚(1~5枚),中位SLN数目为3枚(1~10枚),中位腋窝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5枚(8~38枚)。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为19.4%。单因素分析得出原发肿瘤大小、脉管侵犯、阳性SLN数目以及分子分型是NSLN转移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原发肿瘤〉2 cm(P=0.043,OR=3.421)、脉管侵犯阳性(P〈0.000 1,OR=16.332)、阳性SLN数目≥2枚(P=0.007,OR=4.191)是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分子分型尽管显示Luminal B型及HER2型NSLN转移风险较高的趋势,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77)。结论对于SLN宏转移的临床早期乳腺癌,原发肿瘤〉2 cm、脉管侵犯阳性、阳性SLN数目≥2枚是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宏亮丁昂王富文王懋莉
关键词:乳腺癌前哨淋巴结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2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预后分析。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IMPC 29例,中位随访42个月,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等生存预后指标;与320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病例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预后指标。为进一步探讨IMPC病理类型对于生存预后的影响,将58例IDC与29例IMPC进行2∶1配对对照研究,分析比较两组间的生存预后指标。结果 29例IMPC中23例(79.3%)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4枚及以上淋巴结转移的有15例(51.7%),18例(62.1%)伴有脉管侵犯。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21例)。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currence free survival,LRFS)、无转移生存率(metastasis free survival,MFS)、OS分别为:74%、86%、90%。Cox回归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个数是IMPC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P=0.048)。与IDC组比较,IMPC组肿瘤体积大(3.70cmvs.2.81cm,P=0.007),淋巴结转移率高(79.3%vs.45.0%,P<0.001),淋巴结转移个数多(5.90 vs.2.16,P=0.003),淋巴结分级高分级比例较高(N2:24.1%vs.7.5%,N3:27.6%vs.6.9%,P<0.001),脉管侵犯率高(62.1%vs.20.0%,P<0.001),手术方式中标准根治术比例高(24.2%vs.3.1%,P<0.001),化疗方式中新辅助化疗比例高(31.0%vs.9.1%,P<0.001),其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检验生存分析得出IMPC组的LRFS显著低于IDC组(P=0.001),但两组间的MFS及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及0.106)。将58例IDC与29例IMPC进行配对对照研究,Log Rank检验生存分析得出两组间的LFRS、MFS与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86、0.965、0.920)。结论乳腺IMPC是一类预后较差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其较高的淋巴脉管侵犯性而非这一病理类型,与肿瘤的生存预后相关。
陈宏亮丁昂王富文宋晖孙建殷初阳
关键词:临床病理生存预后
经乳腺后间隙入路行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活检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经乳腺后间隙入路 Mammotome 微创手术行乳腺肿块活检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乳腺科行 Mammotome 微创手术的787例患者应用计算机随机分为两组,行乳腺后间隙入路 Mammotome 微创手术385例,乳腺肿块旁入路402例。术后常规随访,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乳腺后间隙入路组和肿块旁入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8±6)min 和(52±4)min,肿瘤切除率分别为99.48%(383/385)和99.25%(399/40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3)ml 和(14±6) ml,术后皮下瘀斑发生率分别为2.34%(9/385)和8.71%(35/402),残腔血肿发生率分别为0.52%(2/385)和2.74%(11/402),切口数量分别为(1.3±0.6)个和(2.4±0.3)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33,P =0.000,P =0.001,P =0.006),两组患者满意率分别为98.70%(380/385)和89.30%(359/402),乳腺后间隙入路组高于肿块旁入路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4)。结论乳腺后间隙入路 Mammotome 微创活检乳腺肿块较常规乳腺肿块旁入路微创手术方式出血性并发症少,美观效果更佳,有一定的优势。
王懋莉丁昂殷初阳宋晖孙太明张征陈宏亮金玉春傅少梅王富文孙建
关键词:乳腺肿块MAMMOTOME手术
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多发良性肿块——单切口部位的选择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多发良性肿块时的单切口部位选择。方法 :我院420例乳腺多发良性肿块病人,采用微创旋切系统进行肿块切除。根据手术切口部位的不同,分为腋前线下皱襞切口组和乳晕切口组,对肿块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血肿进行分析。结果:腋前线下皱襞切口组中,每侧乳腺切除的肿块数量为(6.5±2.5)枚,肿块切除时间为(3.5±1.2)min,肿块术中出血量为(5.6±1.6)m L;乳晕切口组中分别为(4.8±1.6)枚、(5.4±1.5)min、(10.3±2.6)m L。两种切口结果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上方肿块,两组的肿块切除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416);腋前线下皱襞切口组的术中出血量较乳晕切口组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乳腺下方肿块,腋前线下皱襞切口组的肿块切除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比乳晕切口组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所有病人均无切口感染,腋前线下皱襞切口组的血肿发生率为7.1%(25/352),乳晕切口组为16.5%(37/2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微创旋切系统经单切口治疗乳腺多发良性肿块,肿块数量较多,建议选择腋前线下皱襞切口。多发肿块位于乳腺上方时,两种切口均可。对乳腺下方肿块,推荐腋前线下皱襞切口。
傅少梅殷初阳金玉春王富文宋晖
关键词:微创旋切单切口
多柔比星脂质体引起擦烂样皮炎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16年
多柔比星脂质体(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ll,PLD)通过脂质体包裹蒽环类药物,增加蒽环类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浓度,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性作用和不良反应,可用于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其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是对皮肤的刺激作用,包括手足综合征和手足部位以外的皮肤不良反应。
王懋莉陈宏亮王富文殷初阳宋晖孙建丁昂
关键词:多柔比星脂质体皮炎
粗针穿刺活检诊断为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理低估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粗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为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病理低估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
傅少梅王富文吴克瑾
关键词:乳腺导管原位癌粗针穿刺活检
乳腺MRI对病理性乳头溢液的评估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利用BI-RADS(Breast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乳房图像和资料系统)MRI征象描述评估MRI在诊断病理性乳头溢液中的价值及其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应用3.0TMRI检查35例病理性乳头溢液病人,并结合其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根据BI-RADSMRI征象描述分析乳头溢液病人的MRI图像特征,探讨MRI征象与病理诊断的关系。结果:MRI对于病理性乳头溢液的总体诊断准确率达87.8%,恶性病灶的MRI征象中最常见的强化分布是沿导管分布(60.0%)、最常见的强化形态是不均匀强化(60.0%),最常见的时间-信号曲线是平台型(60.0%)。结论:乳腺MRI为临床诊断病理性乳头溢液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应学翔朱珠华林燕苹王富文何战洋何萍青
关键词:乳头溢液病理性乳头溢液乳腺MRIBI-RADSMRI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