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民
- 作品数:68 被引量:223H指数:10
-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徐霞客与贵州史地文化——《黔游日记》点校前言被引量:2
- 2009年
- 徐霞客之游历探奇,毫无任何功利色彩,完全是为了满足知识学之求知兴趣,为中国实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游为性灵之游,性情之游,出尘之游,求真之游,生命之游。《徐霞客游记》字里行间,皆有天然之真性真情凝敛其中。而霞客一生精力均在用世,本质上仍为一儒生,对明末清初学风之影响,亦可说有导夫先路之作用。他的包括贵州在内的西南之行,中州士人向来均认为是从未有过的创辟之举。《游记》历来受到学界的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填补了时人对西南史地认知的空缺。
- 张新民
- 关键词:《徐霞客游记》地理学旅游学贵州文化
- 走进王阳明的思想世界
- 2015年
- 王阳明一生兼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功绩,他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现在和未来。王阳明是传统中国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了朱子之后理学发展的又一思想高峰。他的心学思想的形成以贵州修文龙场的大彻大悟为标志,开始提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等一系列学术观点。最有创造性的良知学说,如果追溯其前后渊源,其实也发端于修文龙场。
- 张新民
- 关键词:心学思想集大成者心外无物学术观点
- 意义世界的建构——论王阳明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说被引量:9
- 2014年
- 王阳明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说,不仅为成圣成贤的工夫提供了本体论的依据,极大地提高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而且激活了价值产生的深层心性论来源,肯定了心物互摄互融即为意义世界建构的过程,既表现了万物一体的博大人文情怀,也拓展了儒家体认之学的深度和广度。
- 张新民
- 关键词:心性之学心外无物
- 王阳明出生故事的多重解读被引量:1
- 2015年
- 传统中国为人取名,乃是莫大之要事.名字具有极为重要的象征意义,可视为人生最早的文化身份过关仪式,不仅内涵着家族集体的祝愿,也寄寓了未来发展的期盼,满荷着深情厚意,规范着人生方向.
- 张新民
- 关键词:故事文化身份祝愿
- “猖獠作佛”公案与东山禅法南传——读敦煌写本《六祖坛经》劄记
- 2005年
- 敦煌写本《六祖坛经》载六祖惠能初到黄梅山投师求法,他与五祖弘忍和尚见面礼拜之後,便有下面一段极为重要的机锋勘验问答:
- 张新民
- 关键词:《六祖坛经》敦煌写本禅法公案六祖惠能礼拜
- 扩大中国乡土社会的认知解读范围①——《天柱文书》序被引量:1
- 2014年
- 《天柱文书》首辑凡22册68卷,近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透过大量新公布的文书史料,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清水江文明,推劲区域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丰富文书学的成果宝藏,扩大中国乡土社会的资料取用与认知解读范围,从而大有裨于吾国学术文化事业的兴盛与繁荣。
- 张新民
- 关键词:文书学乡土社会
- 走进中国文化的意义世界——在中美双方学术交流座谈会上的演讲
- 2008年
- 本文是作者与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学术访问团座谈时的一篇演讲稿。作者认为中国文化历来重视维护人和人类的尊严,朋友之间的相互"责善"即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中国几千年的大一统成就为世界各国所罕见,其中的经验和智慧仍值得今天的人类学习或汲取。缺少了中国历史经验与文化智慧的参与或介入,未来的世界文明秩序的建构难免不产生"缺陷"与"弊端"。无论东方或西方都有必要把对方的文明成就包容到自己的经验系统之中,以相互尊重和不断反思的开放态度促进固有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只有彻底放弃自我中心的封闭自固而平等地交流与对话,世界才能在相互依赖的多元结构中谋求进一步的和谐化发展和繁荣。
- 张新民
- 关键词:中国文化
- 清水江流域的内地化开发与民间契约文书的遗存利用——以黔东南天柱县文书为中心被引量:2
- 2014年
- 清水江文书的弆藏数量及研究利用价值,近年来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因此,有必要结合田野调查和相关文献典籍,分析当地见存文书的分布特征,探讨其所产生和形成的历史原因,总结其与当地社会经济生活的对应密契关系,并结合新近公布出版的天柱契约文书,就其地域分布特点和颇为罕见的归户性特征等一系列问题,逐一予以合理的解读与阐释。而大规模地整理编纂地方私家文书,无论揆以徽州或敦煌文书的出版研究经验,均必能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等诸多学科的发展,大将有裨于学术文化事业的兴盛与繁荣。
- 张新民
- 关键词:乡土社会文书学
- 王阳明早年文学生涯
- 2015年
- 王阳明早年一度醉心于辞章之学,沉浸其中不加任何约束,前后持续的时间颇长,成为早年生活难以忘怀的一项重要内容,代表早期思想发展、变化、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
- 张新民
- 关键词:早年生活文学生涯
- 新解“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
- 2016年
-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无论“天人合一”或“知行合一”,最终的价值诉求都是指向人类的“至善”。人类“至善”的理想之境尽管遥远,但成功与否却取决于当下人人都可参与其中的实践。
- 张新民
- 关键词:知行合一天人合一价值诉求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