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 作品数:35 被引量:126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武器装备预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模拟失重对雌性大鼠背根神经节的影响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模拟失重对雌性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ganglion,DRG)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雌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尾部悬吊实验组(n=40)和正常对照组(n=40)。实验组按照Morey-Holton教授提出的方法保持-30°头低位及后肢自由悬垂不负重的状态,各组大鼠按标准条件进行饲养。4周后取右侧L5DRG,HE染色观测DRG细胞形态,免疫组化观测髓鞘情况,电镜观测DRG髓鞘及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DRG细胞间隙轻度增宽,部分节细胞与卫星细胞分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及IOD值(0.573±0.007)较实验组IOD值(0.802±0.009)降低(P<0.05),电镜下可见实验组髓鞘结构紊乱、松散,线粒体肿大、变形。结论模拟失重可引起雌性大鼠DRG髓鞘及线粒体发生损伤性变化,推测模拟失重下可导致雌性大鼠DRG损伤。 任宁涛 张恒 李洁 雷伟 张然 张永刚 崔赓关键词:模拟失重 背根神经节 动物模型 初级爆震伤后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20年 爆震伤是战场上的主要致伤原因,在民用领域和现代社会也时有发生。相比其他创伤,爆震伤对受害者造成的损伤更为复杂和严重。初级爆震伤是爆震伤中的常见类型,可造成多器官损伤且机制复杂,组织和血管内皮损伤及低灌注是大多数器官损伤的一致表现;但由于初级爆震伤较隐匿,早期不易及时发现,初级爆震伤后凝血功能及酸碱平衡变化研究可能为其早期的诊断和干预带来益处,从而改善爆震伤伤员的预后和病死率。目前国内外对初级爆震伤的研究多聚焦于单个器官损伤,缺乏对系统性凝血及酸碱平衡变化的探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些研究对于初级爆震伤早期诊断的提高和一线救治措施的优化都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初级爆震伤的致伤特点、流行病学、致伤机制及其与创伤性凝血病(TIC)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爆震伤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李开源 冯聪 陈力 潘菲 张恒 黎檀实关键词:创伤性凝血病 动物模型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在腰椎椎间孔狭窄症治疗中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作为阶梯式治疗方法之一,评价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SNRB)对腰椎椎间孔狭窄症(1umbar foraminal stenosis,LFS)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LFS患者56例,Wildermuth分级:1级30例,2级26例,根据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明确责任间隙,局麻下行SNRB术,术前术后随访患者VAS和JOA评分,Nakai分级标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随访3-15个月,平均12.8个月,5例后期行椎间孔微创手术,4例行开放融合手术,SNRB手术短期优良率达80%,VAS评分术前腰痛、腿痛评分分别为(6.5±1.9)、(7.2±1.3),术后1d分别为(3.1±1.2)、(2.5±0.8),末次随访分别为(3.5±0.8)、(2.8±1.2)分,JOA评分术前、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13.8±4.2)、(24.5±3.8)、(23.1±2.6)分。VAS、JOA术后和末次随访较术前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术后1d和末次随访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SNRB作为阶梯治疗方式在腰椎椎间孔狭窄症中疗效确切,SNRB不仅是一种诊断方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 张恒 杨彦玲 李源 张西峰 黄鹏 郑国权 崔赓关键词:椎间孔狭窄 疗效 战伤性大出血止血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7年 战伤性大出血通常易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若出血未得到快速有效的控制,极有可能会危及生命。现代战争经验表明,战伤性大出血是战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尽快控制严重的大出血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并可显著降低由脓毒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的迟发性死亡的风险。目前用于控制出血的技术主要包括止血敷料、止血带以及一些新型止血装备,分别适用于不同部位的出血且止血效果各异。 廖伟雄 冯聪 滕玥 赵宇卓 杜明华 张恒 吴东东 潘菲 黎檀实关键词:战伤 大出血 止血 战创伤低体温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017年 随着现代战争作战模式不断转变及非战争性创伤伤类、伤情不断复杂化,战创伤中伤员、患者的低体温发生形式也逐渐增多。低体温的致死性及严重性逐渐重视,其与酸中毒、凝血障碍统称为"致死三联征",明显增加了战创伤中伤员的病死率。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严重低体温症的病死率介于12%-80%,英、美、加拿大每年分别约20 000、25000、8 000人死于严重的低体温。 张恒 冯聪 滕玥 杜明华 廖伟雄 赵宇卓 吴东东 潘菲 程云松 黎檀实关键词:战伤 脊柱畸形手术术中CT导航与徒手椎弓根置钉准确性比较 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通过与徒手置钉的比较,探讨在后路全椎弓根钉治疗脊柱畸形手术术中CT导航下置钉的准确性优势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2年我科连续100例接受脊柱矫形手术并行术中CT的患者。所有病例分为导航组和非导航组,其中导航组37例,非导航组63例。根据椎弓根钉置入节段的不同,将两组各分为胸椎、上胸椎、中胸椎、下胸椎及腰椎5个亚组,比较并分析两组整体间及各亚组间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准确性。结果导航组总体椎弓根置钉准确率(94.61%)高于非导航组(88.43%)(P<0.05),返修率(2.43%)低于非导航组(6.06%)(P<0.05);各亚组间比较,导航胸椎组、中胸椎组、下胸椎组椎弓根置钉准确率均高于非导航相对应组(P<0.05),返修率均低于非导航相对应组(P<0.05);两组上胸椎组间及腰椎组间准确率及返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CT导航可提高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的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尤其是胸椎弓根置钉的准确性。 王铀 崔赓 张永刚 任宁涛 张恒 齐鹏 董天祥关键词:术中CT 脊柱畸形 高龄老年男性基底动脉形态与后循环脑血流延迟灌注现象的相关性研究 张恒 贾芮 徐贤 安宁豫两种手术方式治疗L5S1腰椎退变性疾病疗效比较 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比较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的腰椎后路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脊柱外科行L5~S1单节段手术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84例,其中MIS-TLIF组38例,PLIF组46例,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5.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射线照射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腰椎功能评分(JOA)等。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诊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与PLIF组相比,手术时间(122 h vs 136 h)、术中出血(115 m L vs 151 m L)、术后引流(0 m L vs 140 m L)、术后下地时间(25 h vs 42 h)、住院时间(3.6 d vs 5.2 d)明显减少,术中射线照射时间(15 s vs 11.6 s)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患者术后出院时VAS腰痛评分为(3.8±2.3)分,明显优于PLIF组的(4.9±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MIS-TLIF组与PLIF组相比,VAS评分(术后3个月:2.1分vs 2.5分;末次随访:1.3分vs 1.5分)及JOA评分(术后3个月:19.2分vs 18.9分;末次随访:24.6分vs 25.1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与PLIF组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的优良率分别为92.1%和91.3%,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IS-TLIF术式对L5~S1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有确切的手术优势,临床医生可根据个人技术水平及器械配备合理选择该手术方式。 张恒 李源 齐鹏 毛克亚 王征 郑国权 赵永飞 王岩 崔赓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 模拟失重对雄性大鼠背根神经节尼氏小体形态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模拟失重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尾部悬吊(HU)组(n=40)和正常对照(NC)组(n=40),4周后处死各组大鼠,取腰5背根神经节,甲苯氨兰染色观察背根神经节内尼氏小体变化,免疫组化观察GDNF的变化,Western-blot方法检测GDNF的蛋白表达,实时PCR检测GDNF m RNA表达情况。结果与NC组相比,HU组尼氏体染色浅,尼氏体变小,弥散分布。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NC组比较,HU组GDNF量及积分光密度(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值减少(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HU组较NC组GDNF蛋白表达减少(P<0.05)。实时PCR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HU组GDNF m 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 4周模拟失重可导致DRG内尼氏小体形态发生变化,GDNF数量减少,GDNF蛋白表达及m RNA表达降低,推测失重状态下可引起大鼠背根神经节发生损伤。 任宁涛 张恒 李洁 雷伟 刘宁 毕龙 吴子祥 张然 张永刚 崔赓关键词:模拟失重 背根神经节 动物模型 新西兰白兔严重冻伤模型实验观察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实验观察新西兰白兔严重冻伤模型的大体、影像学、血液学、病理学变化。方法 采用乙醇浸泡法建立新西兰白兔严重冻伤模型12只,并进行常规复温治疗。分别于冻伤前、冻伤后复温前、复温后即刻、6 h、12 h、24 h、2 d、3 d、4 d、5 d、6 d对10只兔严重冻伤模型进行受累肢端肿胀程度、皮肤颜色观察及血管造影;于冻伤前、复温后即刻、6 h、12 h、24 h、2 d、3 d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及纤溶活性指标检测,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TBA比色法测定血浆丙二醛(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于冻伤前、冻伤后复温前、复温后即刻和复温后6 h、12 h、24 h、2 d、3 d、4 d、5 d对其余2只模型受累肢端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趾端截肢率和得分法计算模型的自然预后截肢率。结果 模型复温后即刻至复温后12 h,受累肢端皮肤颜色由紫蓝色转为粉红色,肿胀程度逐渐加重,肢端血管造影显示血流逐渐恢复,复温后12 h至截肢皮肤颜色由粉红色转变为紫蓝色,最后变为黑色,肿胀程度减轻至最后干瘪,肢端血管逐渐闭塞,血流逐渐消失,皮肤颜色紫蓝及暗黑区域大致对应血管闭塞区。白细胞水平在复温后即刻~3 d持续升高;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于复温后即刻始升高,12 h达高峰,24 h恢复基线水平,2 d、3 d下降;血小板水平于复温后即刻~2 d持续下降,24 h达低谷,3 d恢复升高;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尿素氮、血清肌酐值较基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keto-PGF1α水平于复温后即刻~12 h持续升高,12 h达高峰,24 h~3 d开始下降;TXB2水平于复温后即刻~3 d持续升高;MDA水平于复温后即刻~3 d持续升高;SOD水平于复温后即刻~24 h持续升高,24 h达高峰,2 d、3 d开始下降。模型左前肢血管病理检� 付金鑫 段峰 张金龙 袁冰 张恒 阎洁羽 管阳 王燕 袁凯 王茂强关键词:冻伤 实验动物模型 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