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张君

张君

作品数:16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细胞
  • 9篇干细胞
  • 6篇间充质干细胞
  • 6篇充质干细胞
  • 5篇间充质
  • 4篇人脐
  • 3篇人脐带
  • 3篇神经干
  • 3篇神经干细胞
  • 3篇西酞普兰
  • 3篇细胞移植
  • 3篇干细胞移植
  • 3篇艾司西酞普兰
  • 2篇代偿
  • 2篇代偿期肝硬化
  • 2篇蛋白
  • 2篇动脉
  • 2篇炎症
  • 2篇人脐带间充质...
  • 2篇失代偿

机构

  • 15篇河北医科大学...
  • 4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华北理工大学
  • 1篇河北省脑老化...
  • 1篇唐山市人民医...
  • 1篇河北贝特赛奥...

作者

  • 15篇张君
  • 6篇顾平
  • 5篇王文婷
  • 5篇李全海
  • 4篇闫宝勇
  • 4篇张帆
  • 3篇刘惠苗
  • 3篇仇福成
  • 2篇张忠霞
  • 2篇张岁
  • 2篇佟立新
  • 2篇李娜
  • 1篇董慈
  • 1篇解冰川
  • 1篇解从君
  • 1篇董燕
  • 1篇贾蓓
  • 1篇刘磊
  • 1篇王海舫
  • 1篇王铭维

传媒

  • 2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医学综述
  • 1篇药物生物技术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天津医药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中国医药生物...
  • 1篇中华细胞与干...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临床医学进展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间充质干细胞分泌IL-6调控巨噬细胞表型及其在炎症性疾病和肿瘤中的作用
2024年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对免疫细胞具有调控作用的成体干细胞。它可调节促炎M1型巨噬细胞向抗炎M2型巨噬细胞极化,从而发挥缓解炎症的生物学效应。在调控巨噬细胞的过程中,MSCs分泌了诸多细胞因子,其中白细胞介素-6(IL-6)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IL-6通过抑制炎症进展参与炎症反应;另一方面,其通过活化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信号通路促进肿瘤侵袭转移。未来深入研究MSCs与IL-6对巨噬细胞的调控作用,有助于为炎症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及策略。
刘慧刘慧张君刘磊张君
关键词:炎症性疾病肿瘤间充质干细胞白细胞介素-6
艾司西酞普兰对MPTP处理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ESC)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处理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ESC或/和不同浓度MPTP处理PC12细胞,再用3-甲基腺嘌呤(3-MA)抑制;通过MTS检测细胞存活率,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检测自噬标记物LC3B-Ⅱ、LC3B-Ⅰ和凋亡蛋白Bcl-2、Bax的表达。结果 :经筛选得出,10μmol/L ESC预处理PC12细胞1 h,再加入1 000μmol/L MPTP处理24 h,细胞存活率显著提高;Hoechst 33258染色显示细胞核固缩明显减少;ESC+MPTP组LC3B-Ⅱ/Ⅰ、Bcl-2/Bax表达水平较MPTP组显著上升,但ESC+MPTP+3MA组LC3B-Ⅱ/Ⅰ、Bcl-2/Bax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结论 :ESC对MPTP处理的PC12细胞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通过PI3K/Akt途径激发自噬作用,提高了Bcl-2的表达,抑制MPTP引发的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对其保护作用。
李娜张君刘俊骞张赛刘惠苗王文婷张忠霞仇福成顾平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PC12细胞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
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3可影响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被引量:1
2020年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首次发现骨髓基质细胞可以分泌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3,且在骨髓基质细胞调控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过程中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3的表达上调1.5倍,提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3可能具有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作用。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3对新生大鼠海马来源神经干细胞存活和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将培养3代的神经干细胞分为对照组和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3组,通过MTS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细胞生长曲线及活/死细胞染色观察细胞存活及增殖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法及Real-time PCR检测神经干细胞中Nestin的表达来观察神经干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①随着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3质量浓度从1μg/L增加至20μg/L,神经干细胞存活率逐渐增加,当质量浓度为10μg/L时,神经干细胞存活率最高且细胞活力最好,再增至20μg/L时,神经干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增加;②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3组Nestin染色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3组的Nestin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3对海马来源神经干细胞具有促进存活和增殖的作用。
孙耐王大力张君曹金明仇福成刘惠苗李冬顾平
关键词:海马神经干细胞细胞存活巢蛋白
间充质干细胞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2年
间充质干细胞(MSCs)主要通过旁分泌作用于免疫细胞而参与组织修复与重塑。巨噬细胞具有吞噬杀伤和免疫调节功能,与组织细胞协调应对病理和生理应激。在炎症反应中,MSCs能借助多种方式使促炎的M1型巨噬细胞向抗炎的M2型巨噬细胞转化,调控炎症因子、抑制炎症反应和减少组织细胞损伤;同时,炎症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释放多种因子也对MSCs的生物学功能产生影响。本文综述了MSCs和巨噬细胞相互作用机制及双方信息交换的研究进展,涉及细胞因子分泌、旁分泌和细胞间直接接触等方式,为优化MSCs生物学功能、修复炎症性组织损伤提供策略和方案。
陈彤张帆房橙橙李全海闫宝勇张君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白细胞介素体外调控NK细胞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进展
2023年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NK)可以自主杀伤靶细胞,在固有免疫中可以起到抵抗病毒感染和肿瘤细胞的作用。NK细胞的发育及其生物学活性受到多种细胞激素调节与控制,尤其是白细胞介素家族细胞因子,并且通过调节不同的信号通路而在各个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调节NK细胞发育或生物学活性的各种细胞因子的具体作用仍不明确。本文将描述不同白细胞介素的单独和不同组合来扩增NK细胞的现有方案,从而全面了解不同白细胞介素调控NK细胞的生物学活性作用,将有助于提高NK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
房橙橙张帆李康张君李全海
关键词:自然杀伤细胞白细胞介素生物学活性
艾司西酞普兰体外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存活和增殖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ESC)体外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存活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取4只新生SD大鼠两侧海马组织,将其制成单细胞悬液,加入无血清的NSCs培养基培养,将稳定传代后的海马NSCs分为对照组和ESC组,对照组仍采用无血清的NSCs培养基继续培养;ESC组中加入不同浓度(5、10、20、40μmol/L)ESC进行干预。通过MTS检测不同浓度ESC对NSCs存活率的影响,筛选最有益于NSCs存活的ESC浓度,将其用于后续试验研究。采用细胞生长曲线和台盼蓝染色观察细胞增殖和存活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法和RT-PCR技术检测NSCs中的巢蛋白(Nestin)表达。结果稳定传代后的神经球呈规则立体球体,神经球内大多数细胞呈Nestin染色阳性。筛选发现浓度20μmol/L ESC最有益于NSCs的存活。MTS检测显示,对照组及20μmol/L ESC组1~5 d的细胞存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细胞生长曲线显示,对照组及20μmol/L ESC组NSCs的生长呈持续增殖趋势,20μmol/L ESC组的细胞数目较对照组多(P<0.05),增殖速率较对照组高(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20μmol/L ESC组Nestin阳性神经球个数较对照组多(P<0.05)。RT-PCR结果显示,20μmol/L ESC组Nestin mRNA表达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ESC体外对大鼠海马NSCs具有促进存活和增殖的作用。
王大力曹金明张君孙耐王文婷顾平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海马神经干细胞细胞存活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前研究进展
2024年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是世界上导致死亡和永久性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其急性期溶栓治疗及神经保护措施常受到狭窄治疗时间窗的限制,加之出血并发症,使大多数患者错失最佳溶栓治疗时机,预后较差,缺乏理想治疗手段。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疗法是一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模式,由于其具有来源丰富、多向分化潜能、免疫原性低、旁分泌作用等优点而备受关注。已在动物实验中证实,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缓解神经系统缺陷,发挥神经损伤修复再生的作用,且安全可行,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带来希望。然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时间和最佳剂量是其临床应用的主要挑战。本文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活性,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的给药途径、时间窗、剂量、有效性、分子机制及安全性等临床前研究进行综述,并讨论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在临床前研究的局限性,以期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转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张君姜夕锋张帆田书娟李全海闫宝勇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移植临床前研究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外周静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外周静脉移植治疗不同程度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0例,其中Child-Pugh A级6例,B级8例,C级6例,在常规保肝的基础上给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外周静脉移植治疗,同期选择2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Child-Pugh A级5例,B级9例,C级6例,给予常规保肝治疗.于术后2、4、12及24 wk观察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变化,并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Child-Pugh A、B级患者:术后白蛋白(albumin,ALB)、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升高,于12、24 wk较术前及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由术前平均62%±15%在24 wk上升至80%±17%,于4、12、24 wk较术前及对照组均有明显升高(P<0.01),干细胞组与对照组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自第2周始均有下降趋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 C级患者:术后ALT、AST、TBIL、ALB、CHE、PTA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 A、B级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 C级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经外周静脉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Child-Pugh A、B级患者的疗效优于Child-Pugh C级患者.
佟立新张岁闫宝勇张君王海舫解从君李保欣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肝硬化
艾司西酞普兰的神经保护作用被引量:6
2020年
艾司西酞普兰(escitalopram,ESC)是西酞普兰的对映异构体。在临床上,ESC多用于治疗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及抑郁症患者,是临床药物中选择性最强的新型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类抗抑郁剂。与其他SSRIs不同的是,它除了选择性地与突触前膜5-HT转运体结合位点结合外,还去除了外消旋西酞普兰结构中包含的西酞普兰右旋异构体对其左旋对映异构体与突触前膜变构位点的干扰,同时又增加了5-HT的释放,从而发挥抗抑郁焦虑的效果 [1];其优点为起效快,不良反应小,药物相互作用少,并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成为临床治疗焦虑障碍、抑郁症的一线用药 [2] 。有研究发现,ESC在治疗抑郁症方面起效时间较快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对海马区神经再生的影响。海马是学习记忆、信息处理和情绪调控的关键脑区,已有研究发现,无论是对于人类还是啮齿类动物,抑郁症和慢性应激均可引起神经发生的降低,主要表现为海马等部位萎缩、神经元数量减少,并伴有神经发生、树突和突触重塑以及胶质细胞的改变等 [3] 。ESC具有改善抑郁大鼠的抑郁行为和减少海马细胞凋亡的功能。最近研究发现,ESC在许多方面对神经发生起作用,如神经可塑性、神经再生、神经递质、激素等,从而产生脑保护作用。现就ESC的神经保护效应综述如下。
张君敦昌平(综述)王文婷顾平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神经保护作用
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模型大鼠神经营养作用的比较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比较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hUCB-MSCs)和中脑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的神经营养作用。方法:6-羟基多巴胺所致偏侧帕金森病S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中脑NSCs组、hUCB-MSCs组、生理盐水组。造模成功后3周,将磷酸缓冲液(PBS)和溴尿嘧啶(BrdU)标记的NSCs及hUCB-MSCs立体定向注入模型鼠右侧纹状体,检测大鼠旋转行为。在移植后8周对3组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并对大鼠脑纹状体区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检测纹状体移植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变化。结果:移植4、8周后,NSCs组、hUCB-MSCs组大鼠的旋转次数比生理盐水组均减少。移植8周后,水迷宫实验显示NSCs组和hUCB-MSCs组第1~5天平均潜伏期均短于生理盐水组,NSCs组、hUCB-MSCs组穿越平台次数均高于生理盐水组。但在大鼠旋转次数和水迷宫实验中,NSCs组和hUCB-MSCs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移植治疗8周后,纹状体移植区NSCs组、hUCB-MSCs组的BDNF和GDNF表达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多;hUCB-MSCs组的BDNF和GDNF表达较NSCs组增多更明显。结论:NSCs、BMSCs的移植明显增加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移植区BDNF、GDNF的表达水平,并改善大鼠运动及认知功能;hUCB-MSCs移植在纹状体移植区BDNF、GDNF表达水平多于NSCs移植组,hUCB-MSCs神经营养效应可能更强,更适合应用于临床治疗。
张君李娜刘俊骞张永志董慈王文婷张帆刘惠苗周靖顾平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