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川林

作品数:28 被引量:176H指数:8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细胞
  • 8篇纤维化
  • 8篇肝纤维化
  • 5篇星状细胞
  • 5篇体视学
  • 5篇肝星状细胞
  • 5篇肝炎
  • 5篇病毒
  • 4篇血流感染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4篇肝纤维化大鼠
  • 3篇导管
  • 3篇导管相关
  • 3篇导管相关性
  • 3篇导管相关性血...
  • 3篇血液
  • 3篇血液病
  • 3篇异甘草酸镁
  • 3篇衰竭

机构

  • 24篇川北医学院附...
  • 12篇川北医学院
  • 1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遂宁市中心医...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四川省疾病预...
  • 1篇成都医学院第...
  • 1篇盐亭县人民医...
  • 1篇绵阳四0四医...

作者

  • 28篇王川林
  • 13篇梅小平
  • 13篇刘娇
  • 10篇古雪
  • 8篇李铃
  • 7篇朱其荣
  • 5篇彭彬
  • 3篇敬雪明
  • 3篇陈星
  • 3篇陈星
  • 3篇戢敏
  • 2篇孙辉
  • 2篇杨正伟
  • 1篇杜秋霞
  • 1篇马晓洁
  • 1篇赵川
  • 1篇李芸
  • 1篇谭榜宪
  • 1篇商义
  • 1篇梁润琴

传媒

  • 8篇川北医学院学...
  • 3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山东医药
  • 2篇四川医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内科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第十五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7篇2018
  • 10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探讨人肠道病毒71型(EV71)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预防、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67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例资料,用描述性方法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同时对患儿的一般资料、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儿发生感染的部位、细菌种类、药敏实验结果,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方法对人肠道病毒普通型(EV)、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A16)进行检测。结果 67例EV71型重症HFMD患儿以单一感染最多,占50.7%(34例);EV71型的混合感染占49.3%(33例)。继发感染最常见部位是下呼吸道(26.5%)。临床分离病原体4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1株(23.9%),革兰阴性菌35株(76.1%)。对病原体进行药敏实验,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普遍对G-性菌敏感,头孢唑林钠、哌拉西林、万古霉素普遍对G+性菌敏感。EV71型重症HFMD以3岁内的男性患儿多见,5岁以上儿童发病率较低,春夏季为发病高峰期,患儿临床症状以高热、皮疹、嗜睡、易惊、肢体抖动、病理征阳性为主,常伴有胸片、头颅CT异常,实验检查结果显示心肌酶谱、肝功能、白细胞、血糖升高、体液免疫及降钙素原等异常;3岁以下的男性患儿、农村住宿条件差、不良卫生习惯、对该疾病不了解未采取预防措施的监护人的散居儿童为该疾病的高发人群,EV71为其感染的常见病原体。结论四川部分地区重症HFMD患儿主要由EV71及其混合型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了解EV71型HFMD重症临床特征,掌握本地区EV71型重症HFMD的高危因素对于HFMD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朱其荣王川林刘娇古雪梅怡晗杜秋霞梅小平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人肠道病毒71型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在血流感染性疾病中的表达及与病原菌、病情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5
2017年
目的探讨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在血流感染性疾病中与病原菌、病情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97例血流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治疗效果等来分析血清炎性因子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数(WBC)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在血流感染性疾病中的变化。结果血培养阳性的血流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普遍高于血培养阴性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T(t=170.410,P=0.000);IL-6(t=187.223,P=0.000);WBC(t=19.244,P=0.000);CRP(t=47.941,P=0.000);TN F-α(t=20.484,P=0.000)];血清炎症因子PCT、IL-6、WBC、CR P及TN F-α表达水平在革兰阴性菌组中最高,真菌组最低,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T(F=5.367,P=0.019);IL-6(F=10.321,P=0.001);WBC(F=9.587,P=0.000);CR P(F=15.894,P=0.000);TN F-α(F=13.254,P=0.000)];各组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有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的血流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升高,治疗前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好转的血流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下降,治疗前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好转组与治疗无效组血流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与血流感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等有一定相关性,对治疗效果的早期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王川林刘娇古雪梅怡晗李铃朱其荣
关键词:炎症因子血流感染病原菌
假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合并眶周脓肿1例被引量:2
2017年
假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又称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是一种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具有高致病性、强传染性、易于培养、对多种抗菌药物天然耐药等特点[1],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热带地区,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一带,其余地区鲜有报道[23]。主要的临床类型有:急性败血症型、亚急性、慢性和亚临床型4类[4]。急性败血症型,患者多有疫区居住史,好发于免疫力低下者,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5]。
李铃王川林刘娇古雪梁润琴孙辉
关键词:败血症
整合素亚型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被引量:1
2015年
整合素是细胞黏附分子的重要家族,在多种恶性肿瘤表面与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中呈高阳性表达。研究发现整合素在胃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作为一项早期诊断胃癌转移、预测胃癌转移潜能、判断预后的生物学指标。目前有研究发现,许多整合素亚型与胃癌浸润转移有关,本文就近年研究较热门的几种整合素亚型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作一综述。
马晓洁王川林谭榜宪
关键词:整合素胃癌
静脉置管模式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分析静脉置管模式对恶性血液病(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HM)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影响及导致CRBS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 335例在4家三级甲等医院血液科住院的HM患者行静脉置管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数据,对可能与发生CRBSI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1 335例HM患者发生CRBSI 115例,感染发生率8.61%,股静脉发生CRBSI 48例(16.9%)与颈内静脉CRBSI 29例(5.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静脉发生导管血流量不足及堵塞29例(10.21%)与颈内静脉11例(2.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静脉发生局部血肿或出血31例(5.76%)与股静脉2例(0.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335例HM患者剔除同1患者的重复菌株共分离病原菌15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0株(57.69%),革兰阳性菌62株(39.75%),分离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患者年龄、静脉穿刺次数、静脉置管模式等因素与HM患者的CRBSI发生率存在相关性,其相对应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得出的与CRBSI发生率存在相关性的单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均为诱发CRBSI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置管模式发生CRBSI感染率最低(5.38%),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最高(16.91%),临床上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采用CRBSI发生率较低的静脉置管模式置管可能是有效降低CRBSI发生率的措施之一;患者年龄、穿刺次数、置管模式等均为引发CRBSI的危险因素,医院应针对性地对危险因素加强预防,以降低CRBSI的发生率,提高HM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陈星戢敏刘娇王川林梅怡晗敬雪明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HBV相关性肝病患者循环血sPD-1、CXCL-10、CXCL-11表达水平检测及相关性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患者循环血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sPD-1)、CXCL-10、CXCL-11水平表达差异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sPD-1,CXCL-10、CXCL-11,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及运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指标。结果健康对照组外周血sPD-1、CXCL-10、CXCL-11表达水平最低,与HBV携带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与对照组及HBV携带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情进展,外周血sPD-1、CXCL-10、CXCL-1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在重型乙型肝炎组最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相关性肝病循环血中总体sPD-1表达水平与HBV-DNA载量、ALT、AST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HBV相关性肝病循环血中总体CXCL-10、CXCL-11表达水平与HBV-DNA载量、ALT、AST表达水平亦呈正相关(P<0.05);HBV相关性肝病各组循环血中sPD-1表达水平与CXCL-10、CXCL-11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同时各组循环血中CXCL-10表达水平与CXCL-11表达水平亦呈正相关。结论sPD-1、CXCL-10、CXCL-11表达水平可能成为潜在反应肝组织损伤、病毒复制水平、病情变化、治疗新靶点的指标和方向。
刘娇王川林赵川谢巍李毅
关键词:肝炎病毒趋化因子
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肝衰竭患者常规实验室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研究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肝衰竭患者常规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住院并进行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的肝衰竭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的变化。结果68例患者共行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160例次,最少1次,最多5次,人均2.35次。发生不良反应48例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0%。治疗后患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清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前清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肾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钾、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钠、磷水平较治疗前升高,氯、镁、乳酸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白细胞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较治疗前升高,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对患者电解质中的钠、磷、氯、镁、乳酸及血常规中的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可能有影响。
朱其荣王川林戢敏陈星梅小平
关键词:胆红素吸附血浆置换肝衰竭血常规
HBeAg模式及HBV DNA载量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李铃古雪刘娇王川林梅小平
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所致肝组织结构改变对免疫组化石蜡切片皱缩系数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比较研究正常、纤维化和硬化肝组织经石蜡包埋、切片和免疫组化染色等组织处理之后的皱缩系数,以探讨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所致肝组织结构改变对其皱缩系数有无影响。方法:16只健康3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肝纤维化模型组(n=5)、肝硬化模型组(n=5)。造模结束后从每只大鼠肝脏随机切取一个约2 mm厚的组织块称重和测密度以估计组织块在处理前的体积(VF=肝脏重量/密度)。每个组织块行石蜡包埋后切成14μm厚(H’)的连续切片,按照等距随机的方法每10张切片抽选1张行免疫组化染色(即切片抽样分数f=1/10),利用VIS体视学系统在测量所抽选切片的面积(A)和实际厚度(H)。根据卡瓦列里原理分别估计每个组织块经包埋处理后的体积(V E=∑H×A×1/f)和经包埋切片染色等处理后的体积(V S=∑H×A×1/f),用包埋切片染色后(V S)的体积除以其处理前的体积(V F)可得到包埋切片染色过程产生的皱缩系数;其中包埋过程产生的皱缩系数为V E/V F,切片和染色过程产生的皱缩系数为V S/V E。结果:正常、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肝组织经包埋切片染色等处理过程产生的皱缩系数分别约是(61.8±8.33)%、(55.2±13.8)%和(63.0±14.3)%,其中,包埋过程产生的皱缩系数分别约为(77.5±10.3)%、(70.0±18.6)%和(77.8±15.3)%,切片和染色过程产生的皱缩系数分别是(79.7±2.14)%、(80.0%±26.3)%、(80.1±1.16)%。三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石蜡包埋、切片和免疫组化染色步骤均会导致肝组织产生一定程度的组织皱缩。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所致肝组织结构改变对其经过石蜡包埋、切片和免疫组化染色等组织处理后产生的皱缩系数无显著影响。
王川林刘全明崔秋林杨靓彭彬商义
关键词:体视学肝硬化肝纤维化免疫组化染色石蜡包埋
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治疗肝衰竭近期疗效影响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探究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治疗肝衰竭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效果。方法:收集85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的综合治疗基础上,根据人工肝治疗模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患者行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行单纯血浆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以及人工肝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好转率分别为85.7%(36/42)、88.4%(38/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主要生化指标中ALT、AST、TBIL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ALT、PT、TBIL、AST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ALT、PT、TBIL、AST值对应性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共103例次,最少1例次,最多5例次,人均2.45次,发生不良反应36例次(34.95%);对照组43例患者接受单纯血浆置换共99例次,最少1例次,最多4例次,人均2.3次,发生不良反应25例次(25.3%)。结论: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能有效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与单纯血浆置换比较,能减少血浆的用量,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朱其荣王川林刘娇古雪李铃孙辉
关键词:肝衰竭胆红素吸附血浆置换疗效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