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丹

作品数:11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文学
  • 4篇非洲文学
  • 3篇英语
  • 3篇英语文学
  • 3篇文明多样性
  • 3篇文学奖
  • 2篇英语文学研究
  • 2篇语文
  • 2篇语文学
  • 2篇诺贝尔文学
  • 2篇诺贝尔文学奖
  • 2篇拉扎
  • 2篇本土
  • 1篇殖民
  • 1篇中国古典
  • 1篇中国古典戏剧
  • 1篇中国文学
  • 1篇中国文学作品
  • 1篇人文
  • 1篇人文关怀

机构

  • 11篇浙江工商大学
  • 8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1篇李丹
  • 4篇朱振武
  • 3篇李丹
  • 1篇郭宇

传媒

  • 1篇新华文摘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东方翻译
  • 1篇世界文学评论...
  • 1篇关东学刊
  • 1篇外国语言与文...
  • 1篇人才培养与教...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尼日利亚英语文学在西方:解读范式与研究热点被引量:2
2019年
1960年尼日利亚宣布独立,西方尼日利亚英语文学研究也由此拉开序幕。半个多世纪以来,以英美国两国为主的西方学者在研究尼日利亚三代英语作家作品之时,因政治视角和历史时期不同而表露出明显的阶段性批评话语特征,在批评方法和主题探讨上则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向度变化。西方的尼日利亚英语文学研究主要经历了文化体验式解读、民族性多元探讨和历史问题审视这三个阶段,同时西方学者在解构其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正试图构建出一种更具混杂性的后殖民批评话语。了解西方尼日利亚英语文学研究的解读范式,是我国学者开展相关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以中国立场构建中国话语、实践与非洲文学平等对话交流的重要参照。
朱振武李丹
关键词:民族性后殖民
非洲英语文学在西方的生成和他者化建构被引量:6
2021年
非洲英语文学是西方非洲文学研究的核心,但常常被视为英美文学特别是英国文学的附属,贴上"英联邦""后殖民"和"新英语"等文学的标签。相关研究更是从西方视阈、文化认同和审美情趣出发,始终笼罩在西方话语之中。在后殖民理论等西方批评话语的掌控下,西方学者定义、圈划、剔筛、诠释进而建构非洲英语文学,过度关注非洲英语文学的政治因素、历史成因和文化内涵,并在阐释过程中构建出"黑人属性"和"非洲特性"等实际上是以他者文化为考量的单一想象。弄清这一点,对于我们跳出西方话语的藩篱,以中国文学文化视野平等观照非洲英语文学的内涵与外延,还原非洲文学文化的真实面貌和精神内核,具有重要意义。
李丹
关键词:西方话语他者化
梨园梦寻——“唯美主义者”艾克顿的中国古典戏剧译介
2020年
曾在中国居住7年的英国学者哈洛德·艾克顿一生著作颇丰,关于"中国"的多部作品就有小说、译作和回忆录这三种形式。艾克顿是中国古典戏剧英译的先行者。在他英译的中国文学作品中,中国古典戏剧占据了极大比重,主要有71部京昆名剧和《桃花扇》《长生殿》2部南戏全本。除了译介,艾克顿还通过小说、回忆录、文人交往和文物藏品等形式向世人呈现他所重视的中国古典戏剧的美学内涵和历史价值,对中国文化的西传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
李丹
关键词:中国古典戏剧中国文学作品《桃花扇》《长生殿》美学内涵
非自然历史中的“自然资源保护者”——纳丁·戈迪默的文学本土化构建
2022年
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丁·戈迪默是南非的国宝级作家。她虽为白人,却有着鲜明的“非洲中心意识”,始终深扎南非进行文学创作。在其70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戈迪默一直都致力于构建出富有主体性、民族性和革命性的本土化艺术表达。戈迪默的本土化文学书写,不论是早期的民族主体意识构建,中期的激进主义叙事策略,还是后期的家国理念重塑,都生动呈现了南非人民的百味人生和南非历史的百年变迁,启迪着南非人民挣脱非自然历史的奴役和异化,成长为具有主体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公民,成为保存南非民族历史记忆、捍卫非洲文化传统和守护非洲人文主义价值观的“自然资源保护者”。
李丹
关键词:本土化
非洲文学与文明多样性
2022年
“对于非洲写作而言,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2021年10月7日,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七位获此殊荣的非洲作家,并引发是年的非洲文学获奖热潮。2021年由此被称作“非洲文学年”。
朱振武李丹
关键词:非洲文学诺贝尔文学奖文明多样性
非洲文学与文明多样性
2023年
2021年10月7日,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七位获此殊荣的非洲作家,并引发是年的非洲文学获奖热潮。2021年由此被称作“非洲文学年”。人们不禁会问,这些作品打动世界读者、使非洲成为时代共鸣音的要素和内涵到底是什么?其实,有一个词能够提纲挚领,对上述问题作出切中肯繁的回答,就是还不太为学界所熟悉的“非洲性”。
朱振武李丹
关键词:非洲文学诺贝尔文学奖文明多样性
非彼无我——《亚当夏娃日记》二元叙事的人文关怀
2014年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亚当夏娃日记》是他晚期文学艺术生涯中一篇极富人间温情的感人作品。作者借助了基督教中人类始祖亚当夏娃的故事,生动刻画了这人间第一对夫妻的爱情发展全过程。故事的叙述秉承了马克·吐温一贯的幽默特色,但轻松欢快中却散发着浓郁的人文主义关怀。小说借日记之名,通过亚当、夏娃两人的各自叙述,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仅揭示了人类天性中渴求爱的本质,还进一步展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分化出的两种价值观念,传达了人类在物质逐渐丰厚的文明化进程中的一丝忧虑。
李丹郭宇
关键词:马克·吐温人文关怀
西方非洲英语文学研究的偏离及其在非洲本土的疏离被引量:1
2021年
西方非洲英语文学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数量丰硕、成绩斐然,并形成了相应的批评话语和阐释模式。然而这种围绕殖民话语建立起来的研究方法明显呈现出一种对非洲英语文学本体的偏离。偏好解读非洲英语小说中的政治主题,忽视非洲英语戏剧的本土文化,漠视非洲英语诗歌的人文情怀,并在西方中心审美下的"普遍主义"倾向中,形成了近年来与非洲本土日渐疏离的流散研究。了解西方非洲英语文学研究的偏离,可以避免我们在向西方学习和借鉴现有成果时落入西方的话语陷阱,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以中国学者的主体意识积极地参与到与非洲文学文化的平等对话交流中。
李丹
非洲文学与文明多样性被引量:14
2022年
非洲大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却因西方殖民主义而遭遇“文明蒙尘”,一度被视作蛮荒之地,非洲文学也成了难以被人看见的“山中之花”而倍受冷遇,成为世界文学边缘的存在。但非洲文学于2021年实现爆发,这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其去殖民性、流散性和混杂性的文化表征使然,是其百余年来跨域融通、踔厉奋发和笃行不怠的奋斗精神使然,也是其秉持自我、消弭隔阂、牢记历史但又眼望前方的“非洲性”的独特魅力使然。非洲文学虽然脱胎于西方对非洲的殖民历史和欺凌压迫,但在殖民、反殖民和去殖民书写中衍生出多种具有共同体意识的美学表达、思想观念和历史形态,并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中呈现出全方位的流散特质。这种关注、吸纳、正视异质文化张力的流散特质,使非洲文学的本土书写蕴含着鲜明的世界意识与和合理念,演化出具有当代非洲民族精神的多样性文明,从而使非洲文学有效参与到世界文学乃至世界文明的对话中,并在与西方文化的正和博弈中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对世界文明的互鉴、融通、共生和共栖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朱振武李丹
关键词:混杂性文明多样性
非洲文学与人类文明多样性
2022年
2021年被称作“非洲文学年”。人们不禁会问,这一年的文学奖项为何如此青睐非洲作家?其实,这些都源于非洲文学的“非洲性”(Africanness)。非洲性,简单说来,指的是非洲及非裔人民对源自非洲大陆历史文化的深层认同和对那片故土的深层依恋,是其秉持自我、消弭隔阂、牢记历史但又眼望前方的文化特质。非洲文学的非洲性正是基于这种文化共同体认同的书写表征。
朱振武李丹
关键词:非洲文学文学奖项文化特质故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