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
- 作品数:22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 侵华战争时期日媒战争报道策略研究——以《写真周报》为例
- 2018年
-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由于中国人民的奋勇抗战,战局并未按照军国主义者的预想发展,为了应对预料之外的困局,日本政府只能通过所控制的媒体欺骗民众。随着战局的变化,日本媒体对战争的报道策略不断调整,谋求用虚假的报道维持国内士气,然而虚假的内容往往漏洞百出,为此日本军方专门成立了总辖全国新闻媒体的"报道部",并用该机构公布的"大本营发表"来统一媒体战争报道口径,这是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军国主义者操控大众媒体的重要标志,以此为线索,为全面认识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罪行提供新的视角。
- 张博
- 关键词:侵华战争军国主义战争报道
- 从普遍到特殊的近代日本皇权叙事
- 2024年
- 近代日本皇权叙事建构了近代日本人对天皇权能及其运作方式的认知,是日本政府决策的心理基础。考察近代日本皇权叙事说服机制的运作,可知其形成之始即存在顺应西方“文明标准”与模仿中华圣王政治的双重文化性说服模式。两种模式分别使用西方与中国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伦理来论证近代天皇制政权的正当性,从而构成一个整体性叙事。但在一战后新历史语境下,两种模式均不能说服民众继续支持日本的侵略战争,于是近代日本皇权叙事转为“八纮一宇”模式,即以“日本固有”特殊性伦理将侵略战争粉饰为“圣战”。而日本政府从“对美英协调主义”到“亚洲门罗主义”的政策转换亦基于上述从普遍转向特殊的皇权认知。
- 张博
- 关键词:天皇制文明标准华夷秩序叙事模式
- 在东方背景下对欧美民族主义思想的考察
- 2014年
- 近代以来,学术界长期存在着一种对民族与国家概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论争。通常认为民族是"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并由此衍生出"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正因为"民族"与"国家"的概念紧紧相连,因而"民族主义"作为现代国家理论的基础备受追捧。尤其是一些非西方国家,更因民族主义提倡"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而将其作为摆脱西方国家殖民统治、追求独立建国的理论依据。然而"民族主义"终究只是西方学者结合本地区情况提出的一种理论,如果一味将其照搬到东方世界的具体环境下,是否会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情况?该文从历史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考察。
- 张博
- 关键词:民族民族主义
- 战后初期日本共产党的兴衰与“和平革命论”被引量:1
- 2014年
- 1945年日本战败以后,思想犯、政治犯开始获得释放,日本共产党重新成为合法政党,开启了革命的新篇章。但是日共领导人并未审时度势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方针路线,以野坂参三为首的一批领导者忽略了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危险性,采取了"和平革命论"等一系列错误方针。分析了野坂参三的"和平革命论"路线与战后日本共产党由盛转衰的关系。
- 张博
- 关键词:日本共产党战后
- 吴闿生揭示《左传》微言大义的几种方法被引量:1
- 2013年
- 吴闿生作为桐城末期代表人物吴汝纶之子,为晚期桐城派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本文从其代表作品《<左传>微》入手,分析其在揭示《左传》的微言大义中所使用的独特方法。
- 张博
- 关键词:微言大义
- 目取真俊《水滴》论——超越冲绳语与标准语的区隔
- 2018年
- 《水滴》是冲绳作家目取真俊以1945年冲绳战经历者的记忆为主题创作的小说,是第177届芥川文学奖获奖作品。本文从"战争记忆如何经由体验者的证言而再现"这一问题入手,探讨了《水滴》作为冲绳文学的独创性。小说主人公德正在战斗中抛弃了受伤的战友而任其死亡,战争结束后他又被战争记忆折磨了50年。当他因当年的罪行而患病时,旧日战友的亡灵纷纷到来,亡灵以他患处流出的水滴解渴。德正希望能对战友诉说冲绳战以来自己的真实的感受。然而这些充满苦涩的记忆是用标准语无法表达、用冲绳语也无从描述的。作品通过这个寓言式的故事,展现了参加冲绳战的冲绳人被撕裂的、充满矛盾的自我。他们既是被日本人裹挟入战场的被害者,对冲绳当地人来说又是加害者。他们作为经历过残酷战斗的既不是日本人又不是冲绳人的"残余",患有永远无法痊愈的精神后遗症。
- 尾西康充张博
- 关键词:战争文学
- 日本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路线错误的教训
- 2015年
- 日本共产党在上个世纪50年代前期,先后犯下了"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这种路线上的错误不但令日本共产党错失了发展良机,甚至使其一度频临分裂的困境。日本共产党的教训再度印证了"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只能由本国人民自己来寻找、创造和决定"。
- 张博
- 关键词:日本共产党
-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政府的言论控制机制被引量:2
- 2017年
- 本文以日本战时著名的笔祸事件,石川达三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丑行的小说《活着的士兵》被控"扰乱社会秩序"的案件为例,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在研讨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与蒋介石统治下的国民政府出版审查方法异同的基础上,阐明了当时日本出版审查制度的特征。虽然从形式上看,日本的出版审查更为"温和",但这种温情主义的做戏实质是日本政府为欺骗民众而设计的奸计。从战前到战中、战后,日本媒体谄媚权威的自主审查、自主限制并未改变。尽管经过了战后民主化改革的洗礼,这种自主规训的天性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今天的言论控制日本。
- 尾西康充张博
- 关键词: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
- 女性作家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定位
- 2015年
- 文学作品的风格往往与作者本人的出身、个人经历等"小风土"密切相关,作者的性别也是影响其作品风格的重要因素。由于女性与男性在社会中的定位存在差异,二者所关注的问题就大不相同,这在把反封建作为重要使命的明治文学中体现得尤为显著。在男女差异相对缩小的当今日本,即便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所关注的问题趋于一致,二者在审视社会时的视角仍然会有所区别。加强对日本女性作家群体的关注,有助于从不同维度全面了解日本文学及其背后日本社会的全貌。
- 张博
- 关键词:日本文学女性作家樋口一叶与谢野晶子吉本芭娜娜
- 夏目漱石对明治“时代精神”的反省——兼论《心》的天皇制批判被引量:1
- 2016年
- 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水死》问世之后,其中引用夏目漱石名作《心》的"时代精神"段落、一直是国内日本文学研究的热点。假如从漱石文学一贯的"未来视角"入手分析,就能发现小说中的角色除了推动情节的作用外,还有国家性的隐喻功能,即"我"代表大正日本而"先生"代表明治日本。小说中的"时代精神"也因此具有了个人层面与国家层面的双重含义。对"先生"自杀身亡结局的安排,不仅表达了作者呼吁青年人警惕"个人主义"的误用,更是他向发动侵略战争的天皇制所提出的强烈批判。
- 张博
- 关键词:天皇制夏目漱石乐观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