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瑞丽

作品数:7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毛孢子菌
  • 5篇阿萨希毛孢子...
  • 4篇树突
  • 4篇树突状
  • 4篇树突状细胞
  • 4篇细胞
  • 2篇单核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 2篇分子
  • 1篇掌跖
  • 1篇掌跖角皮症
  • 1篇真菌感染
  • 1篇人外周血
  • 1篇鼠骨
  • 1篇树突状细胞表...
  • 1篇细胞表型
  • 1篇细胞因子
  • 1篇小鼠
  • 1篇小鼠骨髓

机构

  • 5篇北京军区总医...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王瑞丽
  • 5篇廖勇
  • 5篇敖俊红
  • 4篇杨蓉娅
  • 3篇吕雪莲
  • 2篇陈珊珊
  • 1篇田艳丽
  • 1篇王文岭
  • 1篇夏志宽
  • 1篇李海涛
  • 1篇杨苏腾
  • 1篇周剑峰
  • 1篇巴根
  • 1篇韩秀峰
  • 1篇张学才

传媒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中国真菌学杂...
  • 2篇实用皮肤病学...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Cdc42基因在阿萨希毛孢子菌酵母相和菌丝相的表达差异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ell division cycle42,Cdc42)基因在阿萨希毛孢子菌的菌丝相和酵母相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在菌丝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培养标准株酵母相和菌丝相组、标准株不同时间生长组、4株不同来源菌株生长组,检测三组阿萨希毛孢子菌菌丝生成率,并提取总RNA,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各组中Cdc42的基因表达,并计算其相对表达量。结果不同条件下菌丝生成率不同,Cdc42在各组中均有表达,且随着菌丝生成率的升高,Cdc42基因表达量基本呈上升趋势。结论 Cdc42参与菌丝的形成。
陈珊珊周剑峰吕雪莲廖勇李海涛王瑞丽杨蓉娅
关键词:阿萨希毛孢子菌CDC42菌丝相酵母相
阿萨希毛孢子菌对人外周血单核源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通过体外研究热灭活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T.asahii)孢子对健康人外周血单核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探讨DCs在T.asahii感染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体外诱导培养正常人外周血DCs,与不同浓度的热灭活T.asahii孢子进行孵育,DCs与T.asahii浓度比分别为1∶1、1∶5和1∶10,RPMI-1640及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组分别作为空白对照及阳性对照,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组DCs形态的变化;瑞氏-姬姆萨染色观察实验组DCs对T.asahii的吞噬情况并计算吞噬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DCs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情况。结果诱导孵育过程中DCs形态发生明显改变;24 h时实验组部分DCs内可观察到不止一个被吞噬的T.asahii孢子,吞噬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DCs形态发生明显改变,且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8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升高水平低于LPS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外周血DCs吞噬热灭活的T.asahii孢子后,形态发生改变,表面分子表达水平升高,DCs进一步成熟。
王瑞丽敖俊红廖勇杨蓉娅杨冬倩吕雪莲陈珊珊
关键词:阿萨希毛孢子菌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
阿萨希毛孢子菌临床株与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共培养体系的构建
2017年
目的建立并优化阿萨希毛孢子菌临床株(Trichosporon asahii,T.asahii)与野生型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共培养体系。方法体外培养C57BL/6小鼠BMDC。用不同浓度比例的热灭活T.asahii与BMDC共培养,筛选最优浓度比例,用脂多糖(LPS)和β-葡聚糖(β-glucan)分别刺激BMDC,选择适宜阳性对照;利用优化的体系进一步检测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激活和相关细胞因子的产生情况。结果 BMDC与T.asahii比例为1∶5时最适宜作为共培养的比例,而β-glucan更适于作为阳性对照;小鼠BMDC能够对T.asahii进行抗原提呈,其通过增加IL-6和TNF-α的产生发挥抗真菌作用。结论该共培养体系能够有效检测小鼠BMDC对T.asahii的免疫效应。
巴根吕雪莲王瑞丽敖俊红杨苏腾廖勇杨蓉娅
关键词:阿萨希毛孢子菌小鼠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
残毁性掌跖角皮症一例
2015年
临床资料 患者,男,44岁。主因双足、双手皲裂、溃疡、挛缩伴疼痛40余年、加重2年,于2015年1月13日就诊。患者2岁时,无明显诱因双手出现红斑、鳞屑伴瘙痒,随后双足出现类似症状,于当地医院按“鹅掌风”给予相关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无缓解且进行性加重。双手指、双足趾逐渐挛缩,双手指关节僵硬,屈曲状固定,不能抓握,足趾、足跖角化增厚;近2年,双足症状进一步加重,且右足跖溃烂,影响行走。1年前,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双下肢坏死,建议截肢治疗,患者拒绝。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症状。患者自发病来听力、读说能力正常,无明显脱发、口腔溃疡及智力障碍,其余皮肤正常,发汗功能良好。皮肤科情况:双手掌、手背、指背见弥漫性蜡黄色或黑褐色角化斑块,境界不清,其上凹凸不平,双手指挛缩畸形,仅残存第一指节,呈屈曲状,指甲增厚、浑浊(图1a)。左足跖弥漫性角化增厚,表面可见蜡黄色、黑褐色角化斑块,未见破溃、渗出及出血,足趾末端挛缩畸形(图1b),右足跖溃烂,有恶臭味,可见较多渗出、痂皮及新生肉芽组织,痂皮剥脱后出血明显,足趾末端趾节缩短,踝部皮肤呈黑褐色(图1c)。身体其他部位正常,未见类似损害。右足跖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表皮增生,可见片状表皮均质改变、坏死及细胞间海绵水肿,真皮乳头水肿,真皮见小血管扩张,内皮细胞呈钉突样改变(图2)。因患者拒绝,未行X线检查。双下肢及踝关节CT平扫提示:双踝关节及足部感染,以右侧为甚;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提示双下肢动脉硬化样改变。根据患者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诊断为残毁性掌跖角皮症。给予患者换药并建议截肢治疗,患者拒绝,后失访。
王瑞丽敖俊红张学才王文岭
关键词:掌跖角皮症
白细胞介素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播散性毛孢子菌病小鼠模型中的动态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播散性毛孢子菌病小鼠模型中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动态表达,并探讨其在播散性毛孢子菌病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 5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尾静脉分别接种阿萨希毛孢子菌(T.asahii)悬液和生理盐水,接种后3 d、7 d、14 d、21 d及28 d,对小鼠肾脏载菌量进行测定;取小鼠内眦静脉血,离心获得血清,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小鼠不同感染时间血清IL-10和TGF-β1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小鼠不同感染时间脾脏IL-10 m RNA和TGF-β1 m RNA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试验组小鼠不同感染时间肾脏载菌量与血清IL-10、TGF-β1、脾脏IL-10 m RNA、TGF-β1m RNA表达量及试验组小鼠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脾脏IL-10 m RNA表达量、血清TGF-β1表达水平与脾脏TGF-β1 m RNA表达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接种后3 d,试验组小鼠肾脏载菌量为(69.5±9.1)cfu/mg,接种后7 d,小鼠肾脏载菌量达到峰值,为(120.3±11.4)cfu/mg,其后载菌量逐渐降低,接种后28 d为(2.0±2.5)cfu/mg。试验组小鼠血清IL-10与TGF-β1表达水平在7 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4 d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接种后7d、14 d、21 d,小鼠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接种后7 d、14 d、21 d,小鼠血清TGF-β1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小鼠脾脏IL-10 m RNA、TGF-β1 m RNA表达量在7 d逐渐增高,14 d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至对照组水平。接种后7 d、14 d、21 d,小鼠脾脏IL-10 m RNA、TGF-β1 m 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小鼠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脾脏IL-10m RNA、血清TGF-β1表达水平与脾脏TGF-β1 m RNA表达量均呈明显正相关(P均<0.05)。接种后7 d、14 d、21 d,试验组小鼠肾脏载菌量与血清IL-10、TGF-β1表达水平及脾
杨冬倩敖俊红廖勇杨蓉娅王瑞丽夏志宽田艳丽韩秀峰
关键词:阿萨希毛孢子菌IL-10
树突状细胞在抗真菌感染免疫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5年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广泛使用,免疫功能降低患者数量的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已知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作为宿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联系枢纽,DCs在病原微生物抗原的识别与呈递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研究证明,DCs可通过其细胞表面的多种受体有效识别病原真菌的抗原,并在诱导宿主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对树突状细胞分类及其在抗真菌感染免疫中的识别作用进行系统叙述。
王瑞丽廖勇敖俊红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真菌感染免疫应答
人外周血单核源树突状细胞在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中作用的研究
目的:  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T. asahii)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可引起严重的深部感染,导致播散性毛孢子菌病,其病死率高达77%。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
王瑞丽
关键词:阿萨希毛孢子菌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免疫学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