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东升

作品数:68 被引量:546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9篇医药卫生
  • 13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0篇登革热
  • 8篇生境
  • 7篇风险评估
  • 6篇蚊虫
  • 5篇伊蚊
  • 5篇按蚊
  • 4篇鼠密度
  • 4篇蚊媒
  • 4篇臭虫
  • 3篇德国小蠊
  • 3篇疫情
  • 3篇生境类型
  • 3篇省份
  • 3篇疟疾
  • 3篇蜚蠊
  • 3篇媒介蚊虫
  • 3篇库蚊
  • 3篇巴尔通体
  • 3篇白纹伊蚊
  • 3篇病媒

机构

  • 68篇中国疾病预防...
  • 9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云南省寄生虫...
  • 3篇海南省疾病预...
  • 3篇重庆市疾病预...
  • 2篇安徽省疾病预...
  • 2篇海口市疾病预...
  • 1篇广东省疾病预...
  • 1篇广州市疾病预...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河南省疾病预...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佳木斯大学
  • 1篇卫生部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重庆市妇幼保...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作者

  • 68篇任东升
  • 60篇刘起勇
  • 41篇刘小波
  • 33篇郭玉红
  • 30篇吴海霞
  • 27篇岳玉娟
  • 24篇李贵昌
  • 23篇鲁亮
  • 20篇王君
  • 18篇宋秀平
  • 17篇孟凤霞
  • 8篇刘京利
  • 4篇陈云
  • 2篇孙定炜
  • 2篇张晓越
  • 2篇曾林海
  • 2篇赵伟
  • 2篇何昌华
  • 2篇殷文武
  • 2篇杨小冉

传媒

  • 44篇中国媒介生物...
  • 7篇疾病监测
  • 5篇中华卫生杀虫...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环境卫生学杂...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国疫苗和免...
  • 1篇环境影响评价
  • 1篇第30届全国...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4篇2020
  • 9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8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镇居民区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灭蚊效果评价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使用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对城镇居民区的蚊虫进行防控,并对该技术的灭蚊效果进行评价,为蚊虫防控和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2017年7月15-27日在浙江省浦江县选取2个类似的居民区(村庄),其一用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进行5轮灭蚊,两轮之间间隔3 d;另一居民区作为对照。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灭蚊前,连续3 d用诱蚊灯对2个居民区开展成蚊密度监测,监测工作持续到5轮灭蚊工作后15 d,观察灭蚊点与对照点的蚊密度变化差异,以评价无人机灭蚊效果。成蚊监测结果以每3 d的均值进行统计,依次对两两相邻结果进行密度下降率比较。结果首轮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灭蚊结束后,灭蚊点雌蚊数减少了41.71%,雄蚊数减少了4.12%,总蚊虫数减少了27.10%;全部5轮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后的15 d整体灭蚊效果表现为灭蚊点雌蚊数减少了44.34%,雄蚊数减少了20.96%,总蚊虫数减少35.69%。结论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灭蚊可以用于城镇居民区环境灭杀成蚊,该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会在蚊媒传染病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
郭玉红黄文忠闫冬明侯娟龚震宇任东升刘洪旭吴红照孙继民宋秀平刘小波刘起勇陈恩富
关键词: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居民区灭蚊效果
关于国标《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震灾》的编写被引量:1
2013年
地震灾区的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是地震灾后防止媒介生物性传染病暴发的重要工作,是地震灾后救援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如何在地震灾区有效实施媒介生物的监测和控制,目前没有相关的标准可以借鉴,这给地震发生后的救灾工作带来不便,
任东升刘起勇孟凤霞鲁亮吴海霞李贵昌
关键词:病媒生物震灾
广州市登革热疫情响应与适应机制定性评估研究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评估社区登革热防控措施实施情况,为优化登革热疫情响应和适应机制提供建议。方法 2014年4-6月,在广州市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和白云区采用个体深入访谈及小组访谈法,调查居民、感染者、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医院、街道城管(爱卫会)、消毒站、居委会等工作人员93人,了解各部门对登革热防治、疫情响应与适应机制的认识及建议。结果登革热主要暴发于人口密集、蚊虫孳生地与栖息地等处;社区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干预措施;防治机构和患者对登革热的防治认识存在差距;社区主要依靠居委会清除蚊媒孳生地,居民参与较少;入户蚊媒调查面临困难且影响结果的准确性;登革热检测的收费制度及防治人员业务认知程度影响登革热及时发现和疫情应对,社区成蚊杀灭工作效果欠佳。结论登革热高风险地区应建立长效综合干预适应机制,开展疫情监测与预警,组织居民参与社区媒介生物综合治理,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陈斌杨军桑少伟任东升刘起勇
关键词:登革热
我国臭虫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被引量:6
2020年
臭虫(温带臭虫和热带臭虫)以吸食人和动物的血液为生,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化学药剂的应用,臭虫在世界多数地区逐渐销声匿迹。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臭虫在世界范围内(除南极洲)出现了再暴发。由于其善于躲藏和夜间活动的特点,以及日益严重的抗药性问题,使得臭虫成为当前一种最难防治的城市害虫。2017-2019年在对广东省部分地区进行的臭虫危害及防治调查中,发现该虫的危害程度正日益加重,且防治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抑制臭虫的再暴发,并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在分析有关臭虫防治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臭虫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臭虫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王德森夏艳卫张竟声韩东良王常禄郑军何余容任东升刘杰邓惠
关键词:臭虫抗药性害虫管理
2020-2022年中国登革热时空分布及相关环境因素分析被引量:26
2023年
目的分析2020—2022年中国登革热时空分布及环境因素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国本地和输入性登革热分布的时空特征以及环境特征。结果2020—2022年中国5个省发生1185例本地病例和19个省发生217例输入性病例。登革热具有季节性特征,本地病例高峰期为9—11月,输入性病例高峰期为6—11月。97.64%的本地病例发生在云南和广西。云南边境缅甸的登革热输入是其登革热本地暴发的主要原因。67.28%的输入性病例分布在广东、福建、云南和浙江,83.41%的输入性病例来自东南亚国家。广东的人口和经济条件是2020—2022年其输入性病例居首位的主要原因。结论我国登革热仍是由输入引起的本地暴发,具有显著的地方性和季节性特征,各地要做好蚊媒、登革热以及相关环境因素监测,贯彻落实蚊媒可持续控制措施。
岳玉娟刘小波郭玉红赵宁任东升刘起勇
关键词:登革热环境因素蚊媒人口气候
中国内地2005-2020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2
2023年
目的分析2005-2020年中国内地本地和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等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Excel 2010软件分析登革热的季节性特征;采用R 4.0.2语言,基于Mann-Kendall趋势检验对登革热逐年发病年龄中位数开展趋势分析;通过ArcGIS 10.3软件实现病例的地图可视化,并开展空间分析。结果2005-2020年中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81648例登革热本地病例。本地病例报告于5-12月,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特征,以8-11月高发(占98.26%),发生在35°36′N以南省份,主要分布于广东(74.01%)和云南省(13.74%)。2014和2019年发生了2次登革热大暴发,本地病例数分别为46033和15376例(共占75.21%)。2005-2020年本地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为0.99∶1;25~<55岁年龄组的病例占54.93%;本地病例数居前3位的职业是家务及待业(21.40%)、商业服务(12.46%)和离退人员(11.71%)。本地病例的年龄中位数为40岁[四分位距(IQR):27~54]。2005年以来本地病例年龄中位数总体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10,P=0.131)。2005-2020年中国内地除西藏自治区(西藏)以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报告12701例输入性病例。输入性病例全年均有报告,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特征,以6-11月高发(占81.81%),主要分布于云南、广东、福建和浙江省。输入性病例主要来源于缅甸和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2019年输入性病例数达峰值,为5813例(占输入性病例总数的45.77%)。2005-2020年输入性病例数男女性别比为2.05∶1;25~<55岁年龄组的病例占73.29%;输入性病例数居前3位的职业是农民(24.13%)、商业服务(19.34%)和家务及待业(13.91%)。输入性病例的年龄中位数为33岁(IQR:26~44)。2005年以来输入性病例年龄中位数总体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13,P=0.679)。相较于2019年报告的15376例本地病例和5813例输入性病例,2020年登革热病例数有大幅度下降,报告616例本地病例和158例输入性病
岳玉娟刘小波任东升殷文武
关键词:登革热
澄清石灰水对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于实验室观察澄清石灰水对白纹伊蚊生活史幼期不同阶段的影响,用于确定生石灰对防制白纹伊蚊的效果,为生石灰用于现场白纹伊蚊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将一定数量的白纹伊蚊依据不同发育阶段(卵、1~4龄期幼虫、蛹)分别饲养于澄清石灰水中,记录不同时期相应孵化率、死亡率、羽化率和发育时间,同时将实验室过夜自来水饲养蚊虫作对照,分析比较不同饲养环境、不同发育阶段白纹伊蚊的变化差异。结果实验组白纹伊蚊卵的孵化率为82.22%,对照组为94.44%,经χ~2检验,实验组白纹伊蚊卵孵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6.523,P=0.011),经t检验,卵的孵化时间明显滞后;实验组1~4龄幼虫的死亡率高于对照组(χ~2=4.624、234.994、284.312,P=0.032、<0.003、<0.003),特别是3、4龄幼虫的死亡率显著升高,而实验组蛹期的羽化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3,P=0.441)。结论澄清石灰水对白纹伊蚊发育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随着幼蚊年龄的增长其抑制效果更加显著;实验室结果提示生石灰用于白纹伊蚊防治的可能性,有待现场实验进一步验证。
孙文锴黄坤李贵昌刘小波宋秀平吴海霞任东升岳玉娟赵宁刘起勇郭玉红
关键词:白纹伊蚊澄清石灰水孵化率死亡率羽化率
两种鼠密度监测仪应用比较
目的:探讨2种鼠密度监测仪在鼠类监测中的优缺点.方法:在可能有鼠类活动的地方布放鼠密度监测仪,监测鼠类活动.结果:2种鼠密度监测仪均可拍到了鼠类的活动照片或视频.结论:2种红外感应相机均能监测到鼠类活动.视频包含信息量大...
任东升刘起勇刘京利刘小波
关键词:卫生防疫信息采集
文献传递
2018年全国蜚蠊监测报告被引量:18
2019年
目的了解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蜚蠊的常见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比较分析粘捕法和目测法2种蜚蠊监测方法的监测结果,为蜚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8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蜚蠊数据,比较不同种类、不同生境、不同省份蜚蠊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结果 2018年粘捕法监测的蜚蠊粘捕率为6.70%,捕获的蜚蠊中,德国小蠊占绝对优势,占捕获总数的94.81%,美洲大蠊占2.11%,其他蜚蠊占3.08%。目测法密度监测,蜚蠊成若虫侵害率为3.58%,其中大蠊的侵害率为1.13%,小蠊的侵害率为2.71%。结论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中德国小蠊为绝对优势种;粘捕法蜚蠊粘捕率高于目测法成若虫侵害率,目测法对于大蠊密度监测更加敏感。监测结果提示需要重视农贸市场和餐饮业的蜚蠊监测控制工作。
任东升吴海霞郭玉红刘小波岳玉娟赵宁李贵昌宋秀平鲁亮刘起勇
关键词:蜚蠊监测方法目测法侵害率
2018年全国蜱类监测报告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了解我国人居环境周边常见蜱类的密度和活动规律,为蜱侵害及蜱传疾病的风险评估和科学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8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体系中53个监测点的蜱类监测数据,分析优势蜱种类,比较不同生境和宿主、不同省份蜱类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结果 2018年检获蜱种中长角血蜱检获次数最多;不同宿主动物中,羊、牛的蜱指数较高,城市宠物犬的蜱指数从2017年的0.04上升到0.15;农村外环境捕获的蜱密度高于景区环境;开展监测的不同月份中,7月寄生蜱指数最高,游离蜱则以8月密度最高,两者的次波峰在4-5月,寄生蜱在9月还有1个小高峰。结论我国人居环境周边长角血蜱较为常见;牛、羊是监测宿主中的优势宿主动物,农村外环境是蜱的优势生境;寄生蜱指数全年呈三峰曲线,游离蜱密度呈双峰曲线;城镇宠物犬的蜱指数较2017年有所升高,提示要加强对农村家养动物及其活动环境早春和年中的蜱类防制,城市宠物染蜱情况不容忽视。
吴海霞刘小波岳玉娟鲁亮任东升王君李贵昌赵宁宋秀平刘起勇
关键词:宿主动物生境类型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