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钧
- 作品数:11 被引量:146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深圳市快速城市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碳动态的影响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城市化已成为全球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城市化及其引起的土地覆被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碳动态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区域——深圳市为例,采用遥感影像解译与实地生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1986—2015年间城市化引起的土地覆被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碳密度和碳储量的影响,旨在加深对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认知,为城市生态系统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林地、耕地、园地等在面积减少的同时,景观趋于破碎化。(2)研究区植被和土壤的碳密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研究时段内,植被和土壤的平均碳密度分别减少了约5.1 t?hm^(-2)、11.8 t?hm^(-2)。(3)研究区城市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城市化"初始期"以自然植被和农业用地为主的高碳储量期;城市化"加速期"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带来的城市生态系统碳储量急剧下降;城市化"稳定期"城市生态系统碳储量逐渐恢复。(4)研究时段内土地覆被变化造成研究区城市生态系统约16.8 t?hm^(-2)的碳损失,占城市生态系统碳储量的37.7%。虽然城市化总体上导致了城市生态系统碳密度和碳储量的减少,但通过适当的城市植被与土壤的碳管理措施可以使城市生态系统碳库逐渐得到恢复。
- 闫涓涛王钧鲁顺子曾辉
- 关键词:城市化土地覆被变化
-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变化特征被引量:18
- 2019年
-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和产业活动集聚,引发了大规模的围填海活动,导致滨海湿地大面积减少,滨海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利用1980年的Landsat MSS影像和1995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 TM影像,获取4个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地利用信息,结合珠三角沿海城市开发政策,分析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利用元胞自动机模型,预测该地区未来城市发展对滨海湿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滨海湿地变化最为剧烈的珠江口区,东、西两岸区域的开发模式和开发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东岸区域的开发始于1980年,土地开发利用方式以围垦养殖和工程建设为主;西岸区域开发始于1995年,土地开发利用方式以围垦养殖为主。围垦养殖、交通建设、产业发展、保护政策等人为因素是导致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变化的主要原因。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自贸区、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建设等新一轮城市和区域开发活动,可能会导致珠江口西岸区域大面积滨海湿地和东岸区域部分滨海湿地丧失。
- 李婧贤王钧杜依杭蔡爱玲
- 关键词:滨海湿地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珠江口围垦水产养殖
- 中国温带草地土壤硫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5
- 2016年
- 以内蒙古和青藏高原的6种主要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类型草地表层土壤硫(S)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草原表层土壤(0—10 cm)的全硫含量(430.8 mg/kg)显著高于内蒙古草原(181.4 mg/kg;P<0.01)。土壤硫素一般以有机硫的形式存在,具有植物有效性的土壤无机硫所占比例较少,内蒙古土壤这一比例为14.7%,青藏高原为24.5%。2)土壤硫的含量与土壤C、N的分布格局关系紧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 H呈负相关关系。内蒙古与青藏高原研究区土壤的C/S和N/S值较低,这表明硫可能成为对草原生产力起限制性作用的营养元素。3)内蒙古草原表层土壤全硫、水溶性硫、吸附性硫均与年均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硫与年均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青藏高原草地土壤硫中,除水溶性硫与年均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外,其余土壤硫含量均未与气候因子呈现显著相关关系。
- 刘潇潇王钧曾辉
- 关键词:表层土壤全硫无机硫温带草原
-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识别、分类及制图被引量:16
- 2019年
- 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识别、分类与制图是合理利用海岸带自然资源,协调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矛盾的重要基础。现有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方法在海岸带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较高的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对该区域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识别、分类,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地图大数据与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了制图。共识别出35种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并对其中的31种服务进行制图。结果表明,建立的这套方法能较为系统地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具体而言,该区域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在城市中心区较为集中,而调节服务多分布于城市周边。对识别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综合叠加分析,可将研究区分为文化服务主体区、供给服务主体区、调节服务主体区。建立的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识别、分类体系和制图方法可操作性强,能为我国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保育、修复和重建提供科学基础。
- 李婧贤王钧
- 关键词:制图
- 内蒙古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异质性及污染特征被引量:26
- 2015年
- 内蒙古矿产资源丰富,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内蒙古地区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全面了解内蒙古地区土壤重金属的空间特性以及不同条件下的响应,并为土壤治理维护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内蒙古16个样点的土壤剖面样品,通过微波消解的前处理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发生仪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所有土壤样品中的Ni、Mn、Cr、Cu、Zn、As和Pb重金属的浓度。在此基础之上分析7种重金属含量的变异性特征、水平和垂直分布格局、各重金属元素以及自然条件之间的相关性,并以内蒙古土壤环境背景值为参照标准,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内蒙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Ni、Mn、Cr、Cu、Zn、As和Pb重金属的平均含量水平分别为31.52、188.76、35.62、27.72、33.65、45.35、35.62 mg·kg-1;所有重金属类型变异性均较高,意味着影响土壤重金属含量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区域分异极为强烈;西部地区Ni、Mn、Cr、Zn含量较高,而东部地区Cu、Pb较高;不同重金属类型的剖面分布大体表现为两种不同格局,显示出明显的纵向迁移能力差异;各样点土壤中Ni和Cr、Ni和Zn、Mn和Cu、Cr和Zn、Cu和Pb具有显著的共生特征,Zn、As、Pb对自然条件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反应;表层土壤7种重金属污染依次为:As>Pb>Cu>Ni>Cr>Zn>Mn;3种草原类型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属于严重污染,荒漠草原Ni、Cr、Zn污染较高,草甸草原对Cu、Pb有富集作用,典型草原As较高。
- 周妍姿王钧曾辉朱悦山
- 关键词:内蒙古草原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
-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水分生态特征研究现状被引量:22
- 2015年
- 从土壤水分时空异质性、植被覆盖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冻土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人为活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方面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水分生态特征。在该领域研究中,前人已开始在小尺度采用植物进化学的角度解释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对水分再分配的作用,但是大尺度的研究不足;初步阐明了冻土季节性冻融的生态水文效应,但还缺少其与气候和地质相关的综合性分析;反映出青藏高原全球第三极土壤水分的地理分布的特殊性,但各个区域之间土壤水分特征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尚未明确。综上,今后应综合植被类型、冻土环境、地质、气候条件以及人为活动影响,多层次多尺度研究土壤水分变化的过程,从而为研究不同尺度土壤水分变化差异性和格局演变提供科学依据。
- 陈玫妃曾辉王钧
-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水分生态特征
- 我国东中部地区小时降雨集聚时空特征被引量:4
- 2017年
- 基于1980—2012年1457个站点小时降雨数据,研究我国中东部地区5—9月降雨集聚指数(PCI)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索PCI与不同降雨强度和不同持续时间小时降雨变量之间的关系,揭示影响PCI变化的降雨特征变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地区PCI在0.56~0.78之间,并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南沿海PCI高于西北内陆,在东北、华北及四川盆地形成3个高值中心,并在海拔差异较大的地区发生突变。线性趋势分析表明,我国中东部地区近33年PCI呈上升趋势。PCI与极端降雨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随着降雨量的减少,相关性显著增强。
- 徐志搏王钧曾辉
- 城市化背景下中国虚拟水流动空间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被引量:12
- 2019年
- 为了解决日益增涨的水资源需求导致的缺水问题,从投入产出视角进行合理的虚拟水调动已成为缓解地区水资源压力的新途径。基于1997年与2010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以及水资源公报数据,构建虚拟水多区域投入产出计算模型,并细化用水产业,计算得出区域间虚拟水相互交换关系与转移量。同时,将区域虚拟水空间流动量与区域间人口迁移和产业转移特征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虚拟水主要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输送,且区域间人口迁移特征与虚拟水空间转移特征的关联性很强。人口流动带动消费品转移,进而引起虚拟水流动,产业空间转移通过生产要素的空间转移与聚集,持续影响虚拟水的流动量和流动方向。因此,基于中国城市化特征,未来区域发展应考虑结合实体水调动以及虚拟水流动与人口迁移和产业转移的关联关系,保证经济活动密集区域的水资源供给。
- 杜依杭王钧鲁顺子李婧贤蔡爱玲
- 关键词:人口迁移产业转移中国城市化
- 基于建筑能耗特征的城市建筑碳减排研究——以深圳市为例被引量:12
- 2018年
- 使用DeST模型,对深圳市典型民用建筑类型的能耗进行模拟,归纳出各类型建筑能耗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深圳市各类民用建筑能耗特征表现出较大的时空异质性,居住建筑的单位面积能耗小,但总量大;商业建筑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单个建筑体量大,且单位面积能耗大,因此总量不容忽视;办公建筑对模型参数变化最敏感,节能潜力大。结合深圳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对深圳市建筑碳减排策略提出以下建议:1)全面打造智慧城市,建立、健全建筑能耗监测体系,更科学地管理能耗行为;2)全面普及绿色建筑,在对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同时,重视老建筑的节能改造,根据不同类型建筑的能耗特征,分别采取部分改造、拆除重建、优化房间组合以及提高能耗效率等措施。
- 刘爽爽王钧许晔曾辉
- 关键词:民用建筑
- 深圳市主要道路交通碳排放特征与低碳交通发展情景研究被引量:11
- 2018年
- 应用国际机动车排放模型(IVE)和实地观测数据,计算深圳市3种类型机动车的碳排放因子和主要道路的碳排放强度,得到深圳市主要道路交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并应用情景分析法,定量化地比对各种低碳交通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深圳市交通碳排放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市中心区主要干道的碳排放强度显著高于中心区外围路段,连接城市组团干道的碳排放强度显著高于组团内道路;2)深圳市交通碳排放日变化趋势主要有4种类型(单峰型、双峰型、波动型和均衡型),工作日早晚高峰碳排放量最高;3)对比高、中、低3种程度低碳交通模式,发现中度严格的减碳模式符合深圳社会经济和交通发展的要求。
- 许晔王钧刘爽爽曾辉黄练
- 关键词:低碳交通情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