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博
- 作品数:18 被引量:174H指数:8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被引量:18
- 2016年
-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9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7例,年龄21~68岁,平均56.2±9.8岁。MRI显示3个节段狭窄12例,4个节段狭窄29例,5个节段狭窄18例。以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ysfunction index,NDI)评价患者的疼痛及功能变化情况;术后复查颈椎X线、CT及MRI,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C2~C7夹角、颈椎活动度(ROM),在颈椎三维CT上测量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截面积,计算椎管扩大率[(术后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100%],评价椎管扩大和维持情况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142.2±18.1min,术中出血量为264.5±50.5ml,术后引流量为252.3±28.6ml,住院日为7.2±0.7d。在术后随访过程中,15例出现了颈后部轴性疼痛症状,按照VAS评分,13例为轻度疼痛,2例为中度疼痛,所有患者颈部轴性疼痛症状均于术后1年内消失。1例术后第3天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经2周保守治疗症状明显缓解,于术后12周时症状完全消失。随访48~72个月,平均60.5±2.7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5±0.5分,末次随访为15.4±1.3分,改善率为(77.1±5.2)%。术前平均VAS评分为3.9±0.4分,末次随访时为1.3±0.6分。术前平均NDI为20.3±5.4,末次随访时为6.5±1.8。影像学复查示术后随访期间颈椎管扩大满意,脊髓受压完全解除,椎管矢状径平均值术前为9.7±0.9mm,末次随访时为16.8±1.2mm,椎管扩大率为(67.6±13.9)%,椎管矢状面积术前为128.1±13.5mm^2,末次随访时为318.3±34.3mm2。末次随访时颈椎ROM值较术前减少9.6°±2.4°,手术前与术后随访期间C2~C7夹角未见�
- 苏菲桑宏勋樊勇吴子祥张扬白博刘斌雷伟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内固定疗效
- 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典型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组45例,正常对照组45例,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对手法治疗前/后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样本血浆中的TNF-α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组TNF-α含量明显高于颈椎正常对照组(P<0.05),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手法治疗后,其TNF-α水平明显低于手法治疗前(P<0.05)。结论 TNF-α增高可能与颈椎源性椎动脉持续缺血密切相关,手法治疗可能通过TNF-α水平而改善椎动脉持续缺血。
- 王争羊段虹罗晓阳马晓菊李卫华黄运菊白博田瑞琴
- 关键词:颈椎疾病手法治疗肿瘤坏死因子
- 人工气道湿化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8
- 2016年
- 人工气道是指将导管经鼻腔、口或气管切开插入气道内建立的气体通道,其目的是保证气道通畅,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有效连接,改善患者通气功能,纠正机体缺氧状态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人工气道湿化是气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人工气道湿化可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近年来,随着重症医学的快速发展,人工气道管理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国内外关于人工气道湿化技术的研究较多。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人工气道湿化方法的研究现状和进展,通过比较气道滴注湿化、气泡湿化、加温蒸汽型湿化、雾化吸入等多种湿化方式的优缺点,总结影响湿化效果的各种因素和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评价方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梁娟白博胡雪慧
- 关键词:人工气道湿化方式湿化效果
- 手法脊柱整复对飞行员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影响的观察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手法脊柱整复对飞行员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选择飞行员椎动脉型颈椎病45例,采用罗晓阳创立的脊柱神经生物力学整复法进行手法治疗,并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对治疗前后ET-1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治愈41例,占91.1%;显效2例,占4.4%;有效1例,占2.2%;无效1例,占2.2%。总有效率97.8%。治疗前后ET-1水平分别为(99.28±2.45)ng/L、(79.35±3.11)ng/L,治疗后ET-1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ET-1水平可作为椎动脉供血状况是否改善的观察指标之一。
- 王争羊段虹罗晓阳马晓菊李卫华黄运菊白博田瑞琴
-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
-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被引量:42
- 2017年
- 目的了解四肢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某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将术后发生SSI的39例患者纳入感染组,按1∶2的比例随机抽取同期术后未发生SSI的7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SSI的危险因素。结果 4 125例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SSI发生率为0.95%(39例),感染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7.2%(34/39),共分离病原菌3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2株(57.9%),革兰阴性菌15株(39.5%),真菌1株(2.6%),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致病菌(47.4%),多重耐药菌20株。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基础疾病、受伤至手术时间≥8 h、开放性骨折、多处骨折、手术时间≥180 min、术中失血量≥400 mL、术中输入异体血、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5 d、平均住院时间≥14 d,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伤至手术时间≥8 h、开放性骨折、手术时间≥180 min、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5 d、住院时间≥14 d是骨折内固定术后SSI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发生SSI的危险因素较多,减少危险因素,对降低SSI发生率,提高治愈率有积极作用。
- 白博桑宏勋吴子祥郇科苏菲刘斌
- 关键词:骨折内固定术手术部位感染术后感染
- 新型纳米氮化钛银涂层髓内钉治疗家兔股骨骨折感染的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观察研究纳米氮化钛银涂层髓内钉对家兔股骨骨折合并感染一期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健康青年级家兔16只,随机分为纳米氮化钛组(Ti N)和纳米氮化钛银组(Ti N-Ag),建立家兔开放骨折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模型,一期应用Ti N髓内钉和Ti N-Ag髓内钉固定,对比观察两组家兔术后感染、日常活动、体重、体温等一般情况,定期拍摄X线片,术后8周取材进行微生物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价新型纳米氮化钛银涂层内固定材料的抗菌效果。[结果]术后8周,细菌培养结果提示Ti N组感染率为87.5%,Ti N-Ag组为25%(P=0.041);Ti N组动物体重平均增加(112.00±23.00)g,Ti N-Ag组增加(233.88±37.83)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i NAg组体温明显低于Ti N组(P<0.05)且波动较小;影像学检查结果:Ti N组骨折断端骨膜反应明显,有死骨形成,内固定松动移位,Ti N-Ag组骨折断段骨痂形成改建良好,内固定位置良好,未见明显死骨形成;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Ti N组大量炎性细胞聚集浸润,Ti N-Ag组未见明显死骨及炎性细胞浸润。[结论]纳米氮化钛银涂层髓内钉对骨折合并感染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可有效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 白博桑宏勋郇科苏菲刘斌杨超姜培齐
- 关键词:骨折纳米银抗菌治疗
-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病原菌特点和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研究四肢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和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收治的四肢骨折行内固定术的患者资料,发生术后感染共39例患者,取组织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39例术后感染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7.18%(34/39),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的34例患者共分离出38株细菌,4例(10.53%)分离出2种细菌。导致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57.89%,22/38),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7.36%,18/38)所占比例最高;革兰阴性菌占39.47%,真菌占2.63%。52.63%(20/38)术后感染患者病原菌为多重耐药菌(MDR),70.00%(14/20)的MDR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对青霉素、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等呈较高的耐药性,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敏感。结论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且MDR占很高比例。应尽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明确病原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使用方案,对降低院内感染发病率、控制抗生素滥用、有效控制感染和提高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 白博郑恬吴子祥郇科苏菲梁娟桑宏勋
- 关键词:骨折内固定术术后感染病原菌多重耐药菌
- 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内皮素-1(ET-1)变化及作用。方法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测定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手法及二十五味珊瑚胶囊治疗前后血浆ET-1含量。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组血浆ET-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手法治疗ET-1明显低于手法治疗前(P<0.05),手法配合二十五味珊瑚胶囊治疗ET-1明显低于手法治疗组、服药组(P<0.05)。结论ET-1增高是造成椎动脉型颈椎病持续缺血的重要因素。血浆ET-1降低的幅度,手法组与服药组接近,故手法治疗可代替药物治疗通过降低血浆ET-1改善椎动脉持续缺血从而减轻临床症状。
- 王争羊段虹罗晓阳马晓菊李卫华黄运菊白博田瑞琴
-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法治疗内皮素-1
- 阿司匹林体外抑制破骨细胞生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破骨细胞生成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以100 ng/ml核激活因子κB(NF-κB)受体配体(RANKL)诱导培养,并同时添加不同溶度的阿司匹林(0,0.25,0.5,1.0,1.5 mmol/L)培养5天。在不同时间点,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的方法来观察破骨细胞诱导生成能力,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其破骨细胞系标志基因,包括组织蛋白酶K(CTSK)、TRA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降钙素受体(CTR)mRNA的表达。裂解不同培养条件的细胞并提取蛋白上样,行western印迹检测NF-κB通道蛋白的表达以及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S)通道蛋白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的方法分析确定NF-κB的P65的核易位。结果阿司匹林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生成,随着阿司匹林浓度增加,破骨细胞形成数量明显减少;其标志性基因TRAP、CTSK、MMP9及CTR的mRNA表达均有所下调;磷酸化的P65、P50、IKB-a、P38以及氨基端激酶(C-JNK)和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蛋白表达均有所减少,而其非磷酸化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阿司匹林同时对NF-KB P65的核易位也表现出抑制效果。结论在RAW264.7细胞系中,阿司匹林通过抑制NF-κB系统(P65、P50、IKB-a)和MAPKS系统(P38、C-JNK和ERK)通道的激活来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且在一定范围内和阿司匹林浓度呈正相关。阿司匹林可能具有临床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的潜能。
- 曾艳平杨超杨红军樊勇吴子祥刘斌苏菲白博张文强桑宏勋
- 关键词:阿司匹林破骨细胞MAPKS
- 军事飞行人员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预测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预测我军飞行人员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ICVD)10年的发病风险。方法运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对466名军事飞行人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其10年ICVD发病危险。结果军事飞行人员中超重肥胖310例(66.5%)、高胆固醇血症117例(25.1%)、糖尿病9例(1.9%)、吸烟226例(48.5%)、高血压26例(5.6%);10年ICVD发病绝对危险度为1.22%±0.96%,低危者5例(1.1%),461例(98.9%)为极低危;与中国人群参考标准相比,军事飞行人员中10年ICVD发病风险高于同年龄段平均危险水平者150例(32.2%),发病风险高于同年龄段最低危险水平者408例(87.6%),不同年龄组10年ICVD发病相对危险增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军事飞行人员ICVD发病风险明显高于中国人群参考标准,超重肥胖、吸烟和胆固醇水平升高是主要原因,军事飞行人员的心血管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加强健康教育和监督。
- 刘晶李海立彭文华白博田迎军徐先荣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飞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