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波
- 作品数:73 被引量:280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关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讨论综述被引量:5
- 2006年
- 张守民张炳奎魏波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十一届三中全会辩证唯物主义学术讨论
- 建设“和谐校园”:从概念到行动被引量:12
- 2006年
- 魏波
- 关键词: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社会生活命题
- 中国现代文明的思想基因探微——以李大钊为例被引量:9
- 2021年
- 一种文明在诞生初期常蕴含某种思想基因,展现出该文明在观念中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20世纪初叶中国在冲突与裂变中孕育了现代文明的思想基因,其中,李大钊的思想探索具有典型性,展现出这一思想基因的精神内核:在批判之上形成新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在克服已有文明局限的基础上创造"第三新文明";肯定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在与他者的平等交往中认识和肯定自我。之后的历史进程充满变数,但在总体层面表现为上述思想基因的发展、演化和实现并最终形成多元现代性的中国道路。
- 魏波
- 关键词:文明多元现代性主体性
- 生培育新型主体中探索新道路
- 2013年
- 我想跟大家交流的一个话题是:杭州的经验对探索中国新道路的启示。现实中人们关注的大部分是眼前的问题,但是中长期的问题同样也摆在我们面前。中长期问题不解决,很可能就在哪个时点爆发出来。探索中国发展与转型的新道路便是一个中长期问题,这包括经济的创新转型、政治的民主转型、社会结构的再造以及文化意义世界的重建等。
- 魏波
- 关键词:民主转型社会结构社会创新社会重建新型社会
- 全文增补中
- 中国文化精神在回应时代课题中生成
- 2007年
- 文化在对时代课题的回应中构筑了历史演变的基本架构。“轴心时代”的中国正值春秋战国时期,重建社会秩序、价值体系和意义世界的呼唤成为时代的课题。作为一种回应,“百家争鸣”的思想景观涌现出来,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奠定了绵延两千年的文化传统的基石。在“新轴心时代”,中国再次面临同样的时代课题,文化的创造与复兴再次成为历史的可能。
- 魏波
- 关键词:文化精神
- 中国现代性建构中的知识困境被引量:1
- 2012年
- 知识的自我反思以及与社会系统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现代性成长的动力机制。中国的现代性建构得益于知识的进步,同时也面临知识困境,具体表现为知识反思性受抑、价值观变革遇阻、批判性思维匮乏以及教育创新力不足等。知识困境源于现代性建构中的结构性矛盾,各种制约知识创新的因素相互交织,构筑了阻碍创新的社会系统场。走出困境需要在坚守知识的批判精神中彰显知识的解放性,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系统场。
- 魏波
- 关键词:知识权力教育
-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探讨-一种对人的存在的反思
- 魏波
- 关键词:环境危机可持续发展
- 社会共享机制初探被引量:7
- 2013年
- 中国改革发展的初始条件发生了变化,追求"共享"成为普遍诉求。从现实看,资本对社会的渗透、权力对资源的垄断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占"价值观构成了阻碍共享的系统机制。社会主义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其本质要求是实现更高水准的共享。实现共享需要在机会与财富共享中实现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在权力共享中推动公民参与并奠定社会稳定之基,在价值观共享中构筑社会团结之魂,在知识共享中确立机会平等的起点。培育共享机制是制度创新的过程,精英阶层与大众需要认识彼此利益相关的事实,在互动合作中走出困境、创造共享价值,民主则是建立社会共享机制的关键环节。
- 魏波
- 关键词:共享权力价值观
-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思考被引量:3
- 2015年
-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是时代提出的重大命题。新发展意味着清醒认识新时代的焦点问题,通过直面新问题、确立新方向、建构新理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阶段。推进这一新发展是新阶段历史演进的客观趋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新发展是在新的时空条件下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价值和道路更为深入的理解;也是一种"新探索",即以思想和制度创新探索社会主义新道路,从而将社会主义推向新境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坚持共享性、中国性、创新性和人民性原则;需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种新发展使得中国不仅在解决自身问题中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而且为21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独创性的贡献。
- 魏波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现代社会人如何失去自我——现代性批判的中心线索被引量:1
- 2023年
- 现代社会,作为个体的人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同时也出现新的自我迷失,映照出现代性带来的时代精神的危机。马克思、尼采等现代思想家深入研究了自我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从社会文化结构的整体及其变迁中探讨了现象背后的微观和宏观机制。借助对现代社会精神结构尤其是各种病态现象的分析,他们发现了自我的深层结构,揭示了道德文化塑造自我的微观机制;同时,借助对资本及权力的批判,他们又揭示了个体迷失自我的宏观机制。这种自我迷失不仅使人难以形成自我的同一性,也直接导致人的病态。对上述问题的反思构成现代性批判的一条中心线索,而在启蒙中推动自我的觉醒则成为“治疗的学问”的哲学的使命。
- 魏波
- 关键词:自我自我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