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城
- 作品数:10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重申共产党人价值观 严防党内政治虚无主义被引量:1
- 2017年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重申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就是让每一位党员增强对党的政治文化认同,牢记使命,继续奋斗。
- 张城
- 关键词:政治文化认同共产党人价值观虚无主义
- 身以载道与修养之方——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与党性修养被引量:1
- 2022年
- 人皆有初心,作为一个有觉悟的先锋队政党亦如此。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觉悟并非“顿悟”,亦非一时觉悟就能终身觉悟。如何能让每个党员长久保持入党时的初心实属不易。作为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精神意义上的整体,而作为组成先锋队集体的党员,则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有血有肉的个体党员觉悟之不断提升,才能实现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作为生命有限、能力有限的党员个体要加强党性修养,必须延伸时间之长度,树立一种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观;必须扩展空间之关系,重构“小我”与“大我”有机融合的整体观:就其实质而言,即是接续中华民族“死而不朽”的生死观。准确把握有限与无限之关系,使有限融于无限,以无限超越有限,赋予有限之生命以无限之意义。
- 张城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觉悟党性修养
- “人治的多数政治”——重思梁漱溟的中国式民主观
- 2018年
- 作为现代国家的一种普遍政体形式,民主政制已获得世界性的话语霸权。回溯民国初创之时,虽对具体实施何种政制争论不休,但新生共和国的政治正当性与合法性却几乎系于民主政制。对此,梁漱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展开思考,即从承认旁人、平等、讲理、尊重多数、尊重个人自由等方面解读民主,把民主视为一种精神倾向。他认为民主没有放之四海的绝对标准,只有实现程度的差异,中国民治未成,主要因理与势两方面条件都不具备。因此,梁漱溟主张个人既要积极参与团体组织,又要服从贤智者的领导而非西洋民主的多数决定,认为这能调和人治与法治的对立,称之为"多数政治的人治"或"人治的多数政治"。由此,他强调落实此种理想,需要政教合一制度,由贤智者领导众人完善自己的生命,实现人生的向上进步。本文将从普遍参与与取决多数、真理与政治、理性与制度、权归于一与权力分立等方面对其民主思想做系统检讨。
- 张城
- 关键词:民主政教合一
- 梁漱溟法治道路上的心路历程
- 2018年
- 今年是梁漱溟先生辞世30周年。梁漱溟先生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乡村建设派的领袖,民盟的创始人之一,一生都在为中国问题的解决而奔走,他是一位令社会各界人士都十分敬重的公众知识分子。在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人世沧桑后,当记者问晚年的梁漱溟有什么要给后世交代时,他提出要“尊重传统文化,顺应世界潮流”。
- 张城
- 关键词:心路历程社会活动家法治
- 重申共产党人价值观 严防党内政治虚无主义
- 2017年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重申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就是让每一位党员增强对党的政治文化认同,牢记使命,继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明显是针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着的历史与文化虚无主义思潮。在党内,政治虚无主义、政治意识淡漠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很突出。
- 张城
- 关键词: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虚无主义人生观
- 中国道路的方法论——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被引量:4
- 2021年
-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鸦片战争前中国是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国家,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然而,自从进入近代,救亡成为首要任务,以中国为中心无疑义,旧有思想武器却无法抵御帝国主义,必须从西方寻找真理。民国以来,文化自信丧失殆尽,出现极端的"全盘西化派"和"全盘苏化派"。延安时期,毛泽东力图超越"内容+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框架,在受限条件下对"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作了艰难探索。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文化基因论,力图重塑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的大国文化自信。本文试图通过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以中国的价值和尺度即中国道路中所展现的原理为标准,历经黑格尔辩证法式的"正反合",重塑中国之主体性,构建中国道路的方法论。
- 张城
- 关键词:方法论
- 中华文化因社会主义而复兴——梁漱溟建国后对中国共产党道路之阐释
- 2015年
- 中国共产党经革命建国后,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展开,社会主义道路已然步入正轨。这使梁漱溟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在工业如此落后,无产阶级力量如此薄弱的中国,共产党能成功建立起统一稳定的政权。在他看来,中共成功之关键在于把大量的非无产阶级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改造得相当无产阶级化。同时,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以身从心",而中国文化亦是一种"心为身主"的文化,遂把无产阶级精神与中国文化的仁义理念进行了结合,由此认为中国文化与社会主义一脉相通,中华文化可因社会主义发展而复兴。这条新道路,既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社会主义,又有中国传统文化为支撑,这即是中共所领导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张城
- 关键词:社会主义中华文化
- 论毛泽东的“经史观”
- 2020年
-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面临着自身独有的经史关系即马克思主义之经与中国实践之史的关系,其核心命题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此重任无疑落在了毛泽东身上。在尊重"马经"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通过整风运动以反对教条主义,通过以中国问题为中心重建史观,通过向群众学习以践行知行观。由此,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之"经",成功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之"史",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此,既要尊重"马经",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炼出来用以指导革命,避免犯教条主义错误;又要根据中国革命实践之"史",不断总结提炼新发展之规律,纳史入经,经史并重。马克思主义作为"经",不断经过中国实践之"史"的检验,使得中国革命问题在经史辩证互动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得以彻底解决。
- 张城
- 关键词: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中国向何处去:梁漱溟对诸建国纲领之辨析
- 2014年
- 梁漱溟对20世纪初期三大代表性的民族自救运动或曰建国纲领有过深入的辨析。他认为中国旧制度已成穷途末路,须另行重建社会构造。他敬慕西洋政治制度之魅力,但认为中国近代民主政治本质上是不成功的,其中物质条件不够是短期制约,而内在精神不和是根本障碍。对于俄国共产党发明的社会主义道路,他认为在中国国情下,阶级基础、革命对象、指导理论等方面均存在困境,故也不抱以太大希望。梁漱溟以上见解,实源于他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问题的强烈自觉和深邃思考,至今仍有启示意义。
- 张城
- 关键词:中国国情中国文化
- 重审现代政治思想史中的梁漱溟——思想困境及其当代启示被引量:2
- 2018年
-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政治改革,这关键在于新政治习惯之养成,任重而道远,此时研究梁漱溟关于培养新政治习惯的思想极具现实意义。梁漱溟一生的事业几乎全部紧紧围绕"建国"问题展开,但其建国之路始终在两难之间徘徊,即独立于政权之理想与依附于政权之现实。就理论而言,梁漱溟对中西社会结构的认识过于笼统,对中西文化精神的理解过于片面;就现实而言,其社会政治实践多数尽归于失败。但这并不足以否定其思想之价值。当下的中国,无论在国家还是在社会层面,都要求建构新的市民社会,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而建国前,梁漱溟就一直守定社会立场,致力于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这为当代市民社会建构提供了极有意义的借鉴。与同时代多数知识人相比,梁漱溟关于政治问题的诸多思考都立足于国情,以老中国为出发点,都是"中国式的",这些思考为面临诸多思想困境的当代中国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
- 张城
- 关键词:市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