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晓红

作品数:10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杭州铁路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急性
  • 4篇缺血
  • 4篇脑血
  • 4篇老年
  • 3篇血性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心脑
  • 2篇心脑血管
  • 2篇心脑血管病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病
  • 2篇血粘
  • 2篇粘附分子
  • 2篇随访
  • 2篇缺血性心脑血...
  • 2篇细胞间
  • 2篇细胞间粘附分...
  • 2篇疗效

机构

  • 10篇杭州铁路中心...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解放军第17...

作者

  • 10篇郑晓红
  • 5篇陈跃
  • 3篇乔晓芝
  • 3篇来平
  • 3篇岳虹
  • 2篇裘霞雯
  • 2篇宋水江
  • 2篇王瑾
  • 1篇闻树群
  • 1篇章巧云
  • 1篇丁德云
  • 1篇李月
  • 1篇黄鉴政
  • 1篇王九姣
  • 1篇杨春福

传媒

  • 2篇浙江临床医学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年份

  • 5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脑梗死中的作用被引量:8
2002年
目的 了解脑梗死急性期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 (sICAM 1 )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含量的变化及它们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 55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和 32例其他疾病对照组患者及 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 ,测量血清sICAM 1和bFGF含量。结果  (1 )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 1和bFGF含量分别为 766 2 μg L± 1 78 8μg L和 1 7 4μg L± 8 2 μg L ,高于其他疾病对照组 (52 9 6μg L± 76 7μg L和 8 3μg L± 2 8μg L) ,正常健康对照组 (52 0 7μg L± 1 1 5 9μg L和 5 8μg L± 2 7μg L)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0 )。 (2 )相关分析 :脑梗死时血清sICAM 1含量与bFGF含量呈正相关 (r=0 471 ,P =0 0 0 0 ) ,与外周血白细胞数呈正相关 (r=0 2 85 ,P =0 0 35) ,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负相关 (r=- 0 333 ,P =0 0 1 3) ,而与血脂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 (胆固醇r=- 0 0 4 2 ,P =0 758;甘油三酯r =0 0 61 ,P =0 657)。 (3)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 1和bFGF含量与高血压史关系不密切。而bFGF含量与病灶大小有关。结论 ICAM 1和bFGF可能通过炎症机制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急性期监测血清sICAM
宋水江闻树群黄鉴政丁德云郑晓红
关键词:脑梗死细胞间粘附分子-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刺络拔罐加药物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
2004年
李月郑晓红
关键词:刺络拔罐药物TDP照射带状疱疹
健康教育与预防性治疗干预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血栓前状态:10年随访(英文)被引量:5
2004年
背景:健康教育与预防性治疗能减少老年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但少见将两者结合使之成为新预防模式,用于干预血栓前状态。目的:探讨新预防模式对老年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实际预防效果。设计:采用组群干预试验。地点和对象:研究对象来自于1993-02/2002-03杭州铁路分局305名离退休干部,年龄61~75岁。高血压平均患病率18%,心脑血管梗死率平均7.2%。干预:干预组给予心血管健康教育,每半年一次预防性检测(预检)血液流变学,对发现的高血压综合征者给予以改良型血液稀释综合疗法为主的预防性治疗(预治),直至复检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上述干预措施。主要观察指标:两组跟踪监测血液流动特性指标和心血管复合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干预组145例,对照组148例,完成10年随访。持续干预后干预组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谱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犤低切粘度(10.29±1.66)mPa·s,(12.39±1.54)mPa·s,P<0.05犦;血液稀释疗法干预后的血细胞比溶较前有明显降低(P<0.05);干预组心血管复合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较对照组分别下降44%,37%。结论:相结合的新预防模式能有效改善血栓前状态的血液异常流动性,明显降低老年人心血管复合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陈跃来平周元潮乔晓芝郑晓红岳虹
关键词:健康教育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血栓前状态
硫酸镁佐治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
2003年
郑晓红
关键词:硫酸镁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高龄急性脑血栓形成的改良型等容血液稀释疗法的研究
2002年
目的 前瞻性对比观察改良型等容血液稀释疗法对高龄老人急性脑血栓形成的疗效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化配对设计 ,以传统有效的常规药物治疗为对照 ,采用改良型血液稀释术治疗 4 6例高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 ,动态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凝全套指标和血小板聚集率变化、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 (尤其是红细胞压积 )和微循环变化 ,对比测定脑动脉血流速度和静息心电图QTcd值 ,并临床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 改良型血液稀释术能通过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调脂作用 ,改善血液流变和微循环 ,尤其是能显著降低红细胞压积 ,使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由 (90± 1.2 )cm/s增至 (97± 2 .1)cm/s ,同时使心肌缺血指标QTcd值由 (4 6 .2± 11.1)ms缩短至 (32 .4± 9.3)ms(P <0 .0 5 ) ,治疗后的总有效率 (93.4 % )显著高于传统的常规药物治疗 (77.8% ,P <0 .0 5 )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改良型等容血液稀释疗法机制合理 ,疗效确切 。
陈跃周元潮郑晓红杨春福曹粉美郑旭霞裘霞雯
关键词:高龄急性脑血栓形成血液稀释
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2004年
郑晓红
关键词:巴曲酶急性脑梗死血粘度生物学效应
复方黄芪袋泡饮改善老年慢性冠状动脉缺血患者静息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的观察(英文)
2004年
背景:慢性冠状动脉缺血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coupledissoci-ation,QTcd)比健康老年人要长,有些中药制剂能对这种异常延长加以纠正。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冠脉缺血患者心电图QTcd与健康老年人相比有无显著差异及自主研制的复方黄芪袋泡饮能否改善这种差异。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在杭州铁路分局离退休老干部健康体检基础上,确定31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缺血组,另有33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QTd;之后缺血组给予复方黄芪袋泡饮1袋代茶饮用,2次/d,连续4周干预,测定该组干预前后的QTd和血液流变学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老年人QTcd比较。②复方黄芪袋泡饮对缺血组治疗前后的QTcd比较。结果:缺血组QTcd值犤(46.2±11.1)ms犦显著大于对照组犤(28.1±9.8)ms犦(t=6.91,P<0.01),复方黄芪袋泡饮干预缺血组后,QTcd值有显著缩短(t=5.31,P<0.01)。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有所下降(t=2.72,2.66,P<0.01)。冠状动脉缺血症状改善率达90%(28/31)。结论:老年慢性冠状动脉缺血患者静息心电图QTcd值较健康老年人显著延长,复方黄芪袋泡饮能够改善这种异常延长。
陈跃郑晓红乔晓芝王瑾
关键词:老年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
高龄患者急性脑血栓形成的改良型血液稀释综合疗法研究被引量:4
2002年
陈跃周元潮来平郑晓红岳虹曹粉美王九姣裘霞雯
关键词:急性脑血栓形成老年人
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血栓前干预10年随访被引量:3
2003年
陈跃来平周元潮乔晓芝郑晓红岳虹章巧云王瑾
关键词:缺血性心脑血管病老年人高血粘综合征
缺血性脑卒中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含量变化
2004年
目的 观察脑梗死急性期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的含量变化 ,探讨其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5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 ,32例其他疾病对照组和30例正常健康对照组的SICAM -1含量。结果 (1)脑梗死患者SICAM -1含量较2对照组显著升高。(2)相关分析显示 :脑梗死时SICAM -1含量与外周血白细胞数呈正相关 ,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负相关 ,而与血脂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 (3)脑梗死患者SICAM -1含量与高血压史关系不密切 ,且SICAM -1含量与病灶大小无关。 结论 ICAM -1通过炎症机制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急性期SICAM -1含量可以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一个指标 ,脑梗死后应尽早使用抗ICAM
郑晓红宋水江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急性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