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先怡衡

作品数:20 被引量:61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冶金工程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历史地理
  • 2篇冶金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2篇绿松石
  • 8篇遗址
  • 3篇考古
  • 3篇矿业
  • 3篇出土
  • 2篇遗址考古
  • 2篇山岭
  • 2篇主成分
  • 2篇主成分分析
  • 2篇先秦
  • 2篇先秦时期
  • 2篇墓地
  • 1篇地坪
  • 1篇新石器
  • 1篇新石器时代
  • 1篇遗址出土
  • 1篇银器
  • 1篇玉石
  • 1篇战国
  • 1篇战国墓

机构

  • 16篇西北大学
  • 11篇北京科技大学
  • 3篇新疆文物考古...
  • 2篇教育部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甘肃省文物考...
  • 1篇南阳市文物考...
  • 1篇吐鲁番学研究...
  • 1篇河南省文物考...

作者

  • 20篇先怡衡
  • 9篇于春
  • 7篇李延祥
  • 2篇任萌
  • 2篇温睿
  • 2篇张登毅
  • 1篇陈国科
  • 1篇凌雪
  • 1篇刘妍
  • 1篇孙凤
  • 1篇崔剑锋
  • 1篇陈坤龙
  • 1篇孙丽娟
  • 1篇李婷
  • 1篇李婷
  • 1篇梁云
  • 1篇钱耀鹏
  • 1篇刘成
  • 1篇王振
  • 1篇邵安定

传媒

  • 3篇文物
  • 3篇考古与文物
  • 3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西部考古
  • 1篇人类学学报
  • 1篇中原文物
  • 1篇西域研究
  • 1篇文物保护与考...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文物鉴定与鉴...
  • 1篇大学教育
  • 1篇洛阳考古
  • 1篇常州文博论丛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6
  • 1篇201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洛南鸡眼窑绿松石矿业遗址的石锤被引量:8
2016年
陕西洛南河口鸡眼窑洞穴所发现的亚腰形石锤困扰着学者对该遗址性质的判断。为解决该问题,笔者等进行了数次田野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发现该处石锤实为古代开采绿松石的工具,而非旧石器时代遗物。所发现的磨石和石球,可能为加工石锤的配套工具。对比国内外资料发现,青铜时代该类石锤基本处于古矿址周边,应是采矿所用,所以采矿石锤可成为判断矿业遗址时代的直接证据。鸡眼窑石锤基本属于青铜时代。与国内外其它矿业遗址出土的石锤相比,鸡眼窑石锤形体小巧窄长,应与绿松石矿脉的特性有关。
先怡衡李延祥杨岐黄
关键词:青铜时代
新疆出土早期绿松石制品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绿松石是早期中原文化的重要象征物之一,新疆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带,研究新疆早期绿松石文物,可为探究我国早期边疆与中原的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本文系统梳理新疆早期绿松石器的出土情况,发现新疆地区绿松石器从开始出现到衰落,和中原相比其出现时间晚、数量少,在分布上整体呈现出沿着天山山脉分布的特征,反映出自东向西传播的现象,与新疆史前时期彩陶文化的兴衰关系密切;从器形上,绿松石器从形式单一的管状珠到镶嵌制品多样化,其制作工艺提高;初步推测新疆绿松石制品的兴起主要是中原文化与技术传播和影响的结果。结合近年来新疆绿松石采矿遗址考古发现,基本否定新疆早期绿松石来源的“西来说”。
先怡衡樊静怡杨莉萍于春梁云段朝玮李延祥
关键词:绿松石
河南卢氏拐峪绿松石矿业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2023年
拐峪绿松石矿业遗址位于河南卢氏县境内,东秦岭北部洛河流域。2018—2020年,西北大学联合多家单位对拐峪遗址先后进行了3次调查,发现了12处古代开采绿松石的洞穴遗址。这批遗址规模虽小,但采集到一定数量的遗物,以石锤和陶器残片为主。洞穴内发现的蓝绿色矿石经分析,确定为绿松石。据此,推测这批洞穴为古代开采绿松石的矿业遗址。观察采集遗物,推测其开采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时期,商周时期开采最为频繁。拐峪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我国中原地区绿松石的开采、使用以及流通提供了重要信息。
先怡衡水维喜王英包伟柯王巍于春
关键词:先秦时期
新疆哈密天湖东绿松石采矿遗址调查简报被引量:1
2022年
2016—2019年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哈密市文物局联合对新疆哈密天湖东遗址开展多次考古调查,发现这是一处古代开采绿松石的大型矿业遗址群。遗迹类型多样,共发现采矿坑10余处、墓葬5处、房址1处,并采集到少量陶器残片和大量绿松石、石器标本。^(14)C年代测定显示,该遗址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得到开发,采集遗物与骟马文化关系密切。新疆哈密天湖东绿松石采矿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早期绿松石料的来源、开采技术、利用情况及流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先怡衡马文才于春
关键词:绿松石商周时期
新疆若羌黑山岭绿松石采矿遗址考古工作初步认识
2021年
黑山岭绿松石矿业遗址是新疆境内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一处古代采矿遗址,从2016年开始对其进行系统考古发掘和调查。基于近些年的考古成果,对矿区的基本聚落结构、年代等问题有了初步认识。利用科技考古,基本掌握了黑山岭绿松石的产地指纹特征,发现其所产矿料不仅供给周边地区,还辐射东部。黑山岭遗址的发掘对认识新疆史前珍稀资源的开发利用、玉石之路的形成,以及其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先怡衡曹昆于春于春于建军
关键词:绿松石
马家塬M21出土一件料珠的成分和风化层的研究
2022年
为研究古代人造料珠的成分和风化状况,对马家塬M21墓地内出土的一件料珠进行超景深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与拉曼光谱分析(Raman),观察了样品表面形态、获得了样品元素组成和物相组成。结果揭示料珠主要组成成分为混合BaSO_(4),PbCO_(3),Pb_(5)Si_(4)O_(8)(OH)_(10)和Cu_(2)Pb_(5)(SO_(4))_(3)(CO_(3))(OH)_(6)等杂质的中国蓝,呈现为浅蓝色颗粒,由固相烧结法制作,外部黄色结壳成分为Pb_(8)O_(5)(OH)_(2)Cl_(4)。研究阐述了中国蓝工艺的发展及风化生成碱性铅化合物的原因,该料珠的元素分析显示Si含量最高,Cu和Ba的含量大略相等,而Pb的含量较低,可能代表当时硅酸铜钡料珠烧制已经开始有意控制原料的比例;碱性铅化合物应是在埋藏过程中形成的,高温烧结制备料珠时产生的氧化物未反应完全,随后被埋入地下,与碱性土壤水水合形成碱性铅化合物。该研究为古代费昂斯制品和硅酸铜钡类制品的研究提供参考,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王若苏孙凤孙凤
甘肃齐家坪遗址和磨沟遗址出土绿松石产源探索被引量:5
2021年
绿松石制品在先秦时期的西北地区曾被大量使用,其产源尚待揭示。使用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仪对齐家坪遗址M42、磨沟遗址12座墓葬出土的绿松石制品进行铅锶同位素检测,结果显示齐家坪遗址的绿松石产源应为陕西洛南绿松石矿区,磨沟遗址的绿松石(包括磷铝石)产源应为新疆哈密绿松石矿区。
李延祥赵绚贾淇先怡衡张登毅陈国科
关键词:绿松石
新疆昭苏波马金面具的宝石工艺及年代新识
2024年
1997年10月,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波马农场在基本建设取土过程中,偶然发现一座土墩墓,墓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金银器[1]。由于墓葬发现后遭到破坏,地层和墓葬原貌不明,这批金银器的时代和族属也成为学者们争论的热点。王炳华认为波马土墩墓为突厥前的遗存,其年代最迟在公元6世纪中叶以前,推论该墓葬及其出土器物应属活跃于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中的悦般遗存[2]。
先怡衡曹昆于春刘成康萍张超李欣桐
关键词:土墩墓金银器基本建设突厥
浅析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展陈设计被引量:2
2021年
以青铜器命名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为研究对象,从内容和形式设计两方面分析:一是空间布局和参观路线反映公共空间的利用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辅助材料展现辅助展品的应用性;二是色彩和灯光设计彰显艺术性。青铜器背后的周秦文化正是内容与艺术设计的交互融合,使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协调部分和整体的关联性,将青铜器的专题特色与现代化科技相结合,传播地域特色鲜明的青铜文化。这一研究对专题性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多维度的展陈能增强观众的观展体验,实现博物馆教育、研究功能。
王岩先怡衡
关键词:专题性博物馆
陕西洛南河口绿松石矿遗址调查报告被引量:24
2016年
河口矿业遗址位于陕西省洛南县洛河沿岸。2010~2015年,北京科技大学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河口遗址周边进行了数次调查,发现了10处古代开采绿松石的洞穴遗址。这批洞穴规模较大,采集到的遗物较为丰富,主要为石器和陶片。遗址中采集的石锤为一种古代的采矿工具,洞穴内发现的蓝色矿石经过定性分析,确认为绿松石,因此判断这批洞穴为古代开采绿松石的矿业遗址。从发现的陶片、开采工具的年代以及碳十四测年等资料判断,其开采年代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延续到春秋时期。唐宋时期仍有使用,但不能确定是否与矿石开采有关。河口古代绿松石矿业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我国早期绿松石的开采、使用、流通及来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李延祥先怡衡陈坤龙杨岐黄杨岐黄邵安定谭宇辰
关键词:先秦时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