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瑜
- 作品数:8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吉林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语言文字更多>>
-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分型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研究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特点。方法将发病7 d内在意识状态、眼球运动、上下肢活动中任何1项有≥2分和或在语言功能中有≥3分的加重患者,划分为进展组(72例);病情稳定患者划分为非进展组(205例)。分析其分型及与进展的关系,比较进展时间,记录临床数值,分析危险因素。结果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患者进展率最高,后循环梗死(POCI)占进展患者的比率最高。颈内动脉系统梗死在1 d内进展显著,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在1 d^1周内进展较为显著。在进展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单因素分析中,两组头晕、血管狭窄、低密度脂蛋白异常、白细胞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血管狭窄及斑块、高血压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关系密切(P<0.05)。结论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治疗时要注意干预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减少其发生率,恰当治疗,对预防和改善转归有着重要的作用。
- 孙瑜张小会魏爱宣张晓军
- 关键词:进展性缺血性卒中
-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静脉溶栓(IVT)仍是目前公认最为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措施之一,IVT后脑出血,包括脑梗死区出血转化及梗死病灶外异位出血,发生率较低,却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吉林市中心医院近年来应用阿替普酶IVT后发生颅内出血(ICH)的病例,总结可能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临床特点、影像学分型及预后。
- 孙瑜魏爱宣徐忠信
- 关键词: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阿替普酶影像学分型
-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像学特征分析被引量:7
- 2023年
-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1],END多指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急性脑梗死发生后48或72h内呈渐进性或阶梯式加重,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HISS)增加≥2分以上[2],END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预警事件。
- 孙瑜魏爱宣王利民柴旺闫冰宋永坡吴曼
- 关键词: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影像学特征
- 安脑丸与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效果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经安脑丸与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间收治的8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安脑丸与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观察组有41例患者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有34例患者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79.09%,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不良反应为2.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6%,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脑丸与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应用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对其神经恢复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魏爱宣孙瑜张晓军刘洋莽靖徐忠信
-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安脑丸抑郁脑卒中
- 头颈部血管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关系分析
- 2015年
- 老年性认知功能障碍与卒中均是老年致残的主要疾患,头颈部动脉狭窄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近年比较受关注,多数文献研究认为头颈部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有很高的相关性,狭窄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成正性相关。本文通过临床资料探讨两者的关系,为临床病情分析提供临床证据。
- 孙瑜张小会魏爱宣张晓军
- 关键词: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情分析
- 头颈部血管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关系分析
- 目的:观察头颈部血管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均选自2014年3月~~2015年3月吉林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经颈部血管彩超,头部MRA或CTA明确存在头颈部血管狭窄的患者87例.男60例,女27例,同期随...
- 孙瑜张小会魏爱宣张晓军
- 关键词:血管狭窄认知功能障碍
- 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吉林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eldinger技术,在患者体内置入6F导管,采用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同时,采用全脑血管造影技术,将患者的导管置入梗塞供血血管中,运用尿激酶进行治疗,观察患者血管溶栓效果。结果在本次研究中,本组45例患者经过动脉溶栓治疗,完全再通率为33.33%,部分再通率为57.78%,未通率为8.89%,运动障碍患者功能改善30例,语言障碍好转25例,意识恢复清醒2例,1例意识障碍患者没有明显的好转。并发症发生率为4.44%。结论采用尿激酶进行介入溶栓治疗,有着较高的安全性与效果,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方法,应当予以推广。
- 孙瑜
- 关键词:介入溶栓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