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栋 作品数:15 被引量:127 H指数:6 供职机构: 沧州市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沧州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中指伸肌腱与指伸肌的中指肌腱融合变异1例 2010年 中指伸肌变异临床少见,作者在进行前臂及手部尸体解剖时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
1 解剖资料解剖一具中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左侧前臂存在一块变异的中指伸肌,变异肌肉为单侧性,在示指伸肌起点的下方起自尺骨背面外侧缘的下部及其邻近的骨间膜,肌纤维附着点由近向远间距为7.8 cm,肌束逐渐向下方延伸集中,在伸肌支持带上方约0.7 cm处移行为肌腱,并在示指伸肌尺侧穿过伸肌支持带所形成的骨纤维性管道. 陈广栋 陈建常新型固定方式在胫骨平台后交叉韧带附着点撕脱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新型固定方式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解剖学功能优势,为最大限度的恢复膝关节解剖学稳定提供一种途径。[方法]对20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经后侧入路暴露骨折断端及损伤的后交叉韧带,直视下行骨折复位,接骨板支撑固定骨折断端,重建后交叉韧带张力。术后对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程度和治疗结果满意程度定期随访。[结果]20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后通过HSS评分系统对治疗结果进行功能评分:优15例、良4例、中1例。通过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对双侧膝关节进行评估:优18例,良1例,中1例。[结论]新型固定方式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可获得良好的暴露,接骨板支撑固定及韧带修复牢固,患者早期即可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恢复膝关节的解剖学功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陈广栋 路兰鸿 王丽霞 杜红梅 曹同军 单忠林关键词:后交叉韧带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带肌腱编织孔的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探究与分析带肌腱编织孔的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48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带肌腱编织孔的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结果 ,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以及HSS评分。结果 48例患者在治疗后均接受了(12.23±1.09)个月的随访,手术后(10.46±1.02)个月拆除内固定物,全部患者在围术期并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以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骨折部位得以愈合,愈合时间为(3.21±0.54)个月,且未出现高度丢失以及内固定失败情况。全部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接受CT以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见骨折愈合情况良好,日常生活基本恢复正常。治疗后,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中跛行、支撑、绞索、疼痛、肿胀、不稳定、爬楼梯、下蹲评分分别为(4.58±0.44)、(4.41±0.36)、(14.69±0.51)、(23.69±4.21)、(9.54±0.32)、(22.94±0.62)、(9.51±0.42)、(4.69±0.28)分,均高于治疗前的(4.21±0.41)、(4.06±0.23)、(12.69±0.45)、(21.02±5.36)、(9.12±0.31)、(20.61±0.58)、(9.25±0.36)、(4.51±0.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膝关节HSS评分中疼痛、功能、活动范围、肌力、固定畸形、不稳定评分分别为(26.59±2.23)、(22.56±1.84)、(17.33±1.94)、(8.90±1.64)、(9.34±0.65)、(9.66±0.69)分,均高于治疗前的(24.21±1.26)、(19.58±1.90)、(15.44±1.86)、(8.10±1.58)、(9.10±0.47)、(9.25±0.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肌腱编织孔的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突出,治疗期间无明显的并发症,且治疗前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获得了有效改善,整体预后较好,安全性较高。 王琪 姚立帅 程家祥 王昱婓 武文潇 陈广栋关键词:膝关节后交叉韧带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急性脊髓损伤外科干预时机对神经功能恢复影响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 :系统评价不同手术时机对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ISI Web of knowledg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库中不同手术时机干预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7年2月。结果:纳入4个RCT,共156例急性脊髓损伤的患者。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当中早期手术可以改善患者ASIA运动功能评分[MD=3.29,95%CI(-7.90,14.49),P=0.56],Frankel评分总体改善率[OR=7.65,95%CI(2.69,21.74),P=0.000 1];在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当中早期手术与晚期手术对患者Frankel评分总体改善率影响不明显[OR=4.88,95%CI(0.74,32.09),P=0.10];早期手术与晚期手术对住院时间[MD=-3.4,95%CI(-8.12,1.32),P=0.16],死亡率[OR=1.07,95%CI(0.21,5.56),P=0.93],褥疮发生率[OR=1.07,95%CI(0.17,6.69),P=0.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手术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患者脊髓功能恢复,也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并发症,未来仍需要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来验证这个结论。 赵文涛 陈广栋 夏东昌 李盼盼关键词:急性脊髓损伤 神经功能恢复 META分析 新型固定支撑接骨板对胫骨平台后交叉韧带附着点撕脱骨折修复的稳定性作用:前瞻性、开放性、自身对照临床试验 被引量:11 2017年 背景:以往研究显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铆钉固定、空心螺钉固定或采用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忽略了后交叉韧带早期张力重建的重要性,因此疗效并不确定。目前在胫骨平台后交叉韧带附着点撕脱骨折固定方法的选择及如何恢复关节的解剖学稳定性问题上尚存在争议。目的:观察新型固定支撑接骨板对胫骨平台后交叉韧带附着点撕脱骨折修复的稳定性作用。方法/设计: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自身对照的临床试验,在中国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完成。对纳入试验20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经后侧入路暴露骨折断端及损伤的后交叉韧带,直视下行骨折复位,采用新型支撑接骨板固定骨折断端,重建后交叉韧带。固定后随访3,12个月。主要观察指标为固定前、固定后3,12个月的膝关节HSS评分评估固定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试验的次要观察指标为固定前、固定后3,12个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X射线,以CT,磁共振检查评估损伤膝关节修复后形态,以及固定后3,12个月患者满意度。试验在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NCT03059368)。试验经中国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参与者本人对治疗方案和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讨论:试验设计了一种有利于后交叉韧带早期张力重建的新型固定支撑接骨板固定方法,以此修复胫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以期最大限度的恢复膝关节解剖学稳定性,并验证其疗效,从而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治疗提供一定的试验依据,为解决最大限度的恢复膝关节解剖学稳定提供一种途径。 陈广栋 曹同军 李健关键词:胫骨 接骨板 胫骨平台 后交叉韧带 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57 2010年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在较大样本量的前提下,比较国内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10-0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10-04)、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2010-04)及所有关于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假体关节功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出现并发症、髋关节残余疼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纳入7个临床对照研究,共624例高龄患者(>60岁)。其中行全髋关节置换实验组32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对照组295例。Meta分析发现:①全髋关节置换组在疗效上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OR=2.88和95%可信区间为(1.84,4.49),P<0.05]。②实验组手术时间上长于对照组[WMD=43.35和95%可信区间为(23.96,62.74),P<0.05]。③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WMD=336.36和95%可信区间为(196.34,476.37),P<0.05]。④两组术后出现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OR=0.54和95%可信区间为(0.29,1.02),P>0.05]。⑤实验组髋关节残余痛少于对照组[OR=0.30和95%可信区间为(0.18,0.50),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较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更好的远期临床效果,尤其适用于原发髋关节疾病和较强活动能力者。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持续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应该谨慎。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少且质量不高,论证强度较弱,尚需开展和设计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做进一步验证。 陈广栋 王振斌 陈建常 路兰鸿 李秀清 汪惠才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 人工股骨头置换 META分析 人工假体 脊柱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疼痛规划化管理的临床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脊柱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疼痛规划化管理的临床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间行手术治疗的130例脊柱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规划化围术期疼痛管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围术期疼痛管理,比较两组疼痛管理方式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入院4 h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麻醉完全清醒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入院当天的睡眠质量评估结果间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结束后3 d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估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术期疼痛规划化管理可显著减轻脊柱肿瘤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杜红梅 陈广栋关键词:脊髓肿瘤 睡眠质量 带肌腱编制孔内固定系统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评估应用带肌腱编制孔内固定系统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36~58岁,平均年龄(40±12)岁;所有患者均为单侧损伤,其中左侧49例,右侧41例,均利用带肌腱编制孔内固定系统治疗。术后定期随访,采用Lysholm评分和Tegner膝关节运动水平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结果90例患者中62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2±2)个月(24~36个月)。术前患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27.6±2.0)分,健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6.5±1.7)分,两侧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6.2±1.8)分,健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6.8±1.6)分,两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Tegner活动评分为(1.6±1.1)分,术后末次随访为(7.0±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ysholm评分优46例,良1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6.8%。结论带肌腱编制孔内固定系统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操作简便,疗效明确,膝关节功能恢复好。 陈广栋 刘帆 胡庆常 李晨晨 许新秀 曹同军关键词:膝关节功能康复 新型固定重建与关节镜下固定修复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案和预试验结果 被引量:15 2018年 背景: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创伤,但因其植入的固定物牢靠性相对较差,术后早期不能进行功能锻炼,不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修复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常不能牢靠固定,也影响修复效果。目的:文章设计并提出腘窝倒"L"形切口入路新型接骨板骨折固定及韧带张力重建,牢固固定骨块,并保持良好的韧带张力,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对比观察此方法和关节镜下固定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效果的差异。方法: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180例(膝)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关节镜组采用关节镜下固定修复,新型固定重建组采用腘窝倒"L"形切口入路新型接骨板骨折固定并韧带张力重建修复,每组90例(膝),术后随访6周,6,12个月。结果与讨论: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12个月以Lysholm评分优良率以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前、术后6周,6个月以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术前、术后6周,6,12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HS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后抽屉试验阴性率及膝关节X射线形态;术后6周,6,12个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稿件提交时作者已获得62例(膝)的预试验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与关节镜组比较,新型固定重建组的后抽屉试验阴性率及Lysholm评分均升高(P<0.05)。试验的目的在于和关节镜下内固定相比,评价腘窝倒"L"形切口入路新型接骨板骨折固定并韧带张力重建修复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效果的差异,在骨折牢靠固定,更有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更有优势。试验经沧州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单位:沧州市中心医院,审批号:2017-120-01)。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 陈广栋 张洋 倪永健 杜红梅 曹同军 单忠林关键词:关节镜 膝关节 强化护理干预对骨肿瘤患者不良反应和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探讨强化护理干预对骨肿瘤患者不良反应和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骨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强化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负性情绪和下肢功能。结果对照组患者骨髓抑制、口腔黏膜炎、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肌肉关节痛和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7.8%、20.0%、22.2%、31.1%、17.8%和13.3%,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1.1%、11.1%、13.3%、17.8%、8.9%和6.7%,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发生率均较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别为(53.02±5.19)分和(52.89±5.19)分,观察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分别为(46.56±5.23)分和(45.71±5.16)分,两组患者护理后与护理前相比,上述评分均降低,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上述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3周时下肢功能为(23.78±2.45)分,护理5周时下肢功能为(17.56±2.56)分,观察组患者上述评分分别为(15.36±2.19)分和(8.93±2.41)分,两组护理3周和护理5周下肢功能评分与护理前相比较低,观察组患者上述评分比对照组患者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强化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骨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缓解负性情绪,促进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马丽利 杜红梅 陈广栋关键词:强化护理干预 骨肿瘤 下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