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丽平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肝炎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乙型肝炎患者
  • 3篇树突
  • 3篇慢性
  • 3篇慢性乙型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肝炎患者
  • 2篇树突状
  • 2篇树突状细胞
  • 2篇恩替卡韦
  • 2篇CIK
  • 1篇序贯
  • 1篇序贯治疗
  • 1篇药物
  • 1篇乙肝
  • 1篇乙肝肝纤维化

机构

  • 4篇南京军区福州...
  • 2篇厦门大学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王少扬
  • 5篇谢丽平
  • 2篇刘海周
  • 2篇马卫闽
  • 2篇王贤
  • 2篇谢志红
  • 2篇朱玲玲

传媒

  • 2篇肝脏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现代免疫学
  • 1篇中医药临床杂...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HBV不同抗原负载下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变化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观察在不同HBV抗原负载下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变化及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后DC的功能变化。方法分离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在不同抗原负载下(HBsAg、HBcAg、HBsAg联合HBcAg)诱导DC分化成熟,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3、CD1a及HLA-Ⅱ类分子HLA-DR表达水平,同时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评估DC功能。结果与负载HBsAg诱导相比,HBcAg、HBsAg联合HBcAg诱导下DC共刺激分子表达明显增强(HLA-DR:85.12±1.55比98.37±1.27比99.21±1.33;CD1a:15.69±2.46比16.25±2.33比42.20±1.10;CD80:71.88±6.38比80.74±3.23比94.70±2.77;CD83:32.64±2.77比42.55±2.88比44.16±1.89)。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提示DC功能改善更显著,尤其HBsAg联合HBcAg诱导DC功能改善更加明显(HBV DNA阳性:7.29±0.17比7.99±0.43比8.56±0.31;HBV DNA阴性:7.48±0.30比8.22±0.41比8.78±0.31)。将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前后DC功能进行比较,经抗病毒治疗在充分抑制HBV DNA复制的情况下,DC功能的恢复更趋于完善(HLA-DR:99.21±1.33比99.82±2.67;CD1a:42.20±1.10比71.33±5.89;CD80:94.70±2.77比96.42±3.56;CD83:44.16±1.89比68.34±2.11)。结论 HBsAg联合HBcAg诱导DC细胞功能明显得到恢复和增强,HBV DNA阴性时诱导自体DC功能恢复更趋完善。
谢丽平林涛发朱玲玲王少扬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树突状细胞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恩替卡韦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相关功能观察被引量:4
2015年
观察恩替卡韦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 cells,CIK)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功能变化,为指导CIK联合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以15例接受恩替卡韦联合CIK序贯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单独接受CIK治疗患者为对照,分别在治疗前、HBVDNA<500IU/ml及CIK治疗2周后流式细胞技术测定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1a、CD80、CD83及HLA-DR表达水平,同时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评估DC细胞功能。结果显示15例恩替卡韦联合CIK序贯治疗患者同治疗前相比在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并达到HBVDNA<500IU/ml时仅有HLA-DR表达水平高于治疗前,其它共刺激分子标志物及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没有显著变化。CIK序贯治疗后DC共刺激分子标志物和HLA-DR水平明显升高,并且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也明显升高。单独CIK治疗患者同治疗前比较DC表面分子标志物水平及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无变化,同联合治疗组相比DC标志物水平和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低于联合治疗组。以上结果提示恩替卡韦联合CIK序贯治疗明显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共刺激分子及HLA-DR表达,并诱导免疫细胞应答功能,恩替卡韦联合CIK序贯治疗可能通过增强DC相关功能提高慢性乙肝患者的抗病毒疗效。
王少扬刘海周马卫闽王贤谢丽平谢志红
关键词:乙型肝炎树突状细胞恩替卡韦
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与湿热中阻型乙肝肝纤维化疗效比较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比较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和湿热中阻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差异,探讨乙肝肝纤维化的优化治疗方案。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68例,其中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证31例,湿热中阻证37例,均用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36周,检测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检测肝纤维化指(LF值)、血清肝纤维化四项值及ALT、AST、HBVDNA的值。结果:无论是肝郁脾虚组还是湿热中阻组治疗后其LF值、肝功能、乙肝病毒及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上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治疗后湿热中阻证较肝郁脾虚证在ALT、AST、HBVDNA等指标的改善上更为显著(68.8±41.7 VS 42.9±51.4,64.7±51.4 VS39.4±43.6,3.39±0.75 VS 2.15±0.53,P<0.05),且HA和LF值湿热中阻证患者较肝郁脾虚证患者有较为明显的向好趋势(0.60 VS 0.41,72.8 VS 53.7)。结论: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证和湿热中阻证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均有一定疗效,且湿热中阻证患者在肝功能复常和乙肝病毒抑制上疗效优于肝郁脾虚证患者。
林涛发王少扬吕美煌谢丽平詹志瑜
关键词:安络化纤丸恩替卡韦肝纤维化
CIK联合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Th2类细胞功能变化
2015年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药物联合CIK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Th2类细胞功能变化,为维持持久免疫应答,减少核苷(酸)类药物停药后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达到HBV DNA检测水平下限时给予CIK治疗,分别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前、HBV DNA达到检测水平下限以及CIK治疗后2周3个时间点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类细胞功能,10例单独接受CIK治疗和10例单独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无论是观察组还是对照组,当接受核苷(酸)类药物并HBV DNA水平达到不可检测水平以下时,CD4细胞产生IFN-γ水平明显升高(1.511±1.026 vs 2.139±0826,1.656±0.869 vs 2.511±1.133,P<0.05),IL-4水平无明显变化,单独接受CIK治疗后IFN-γ水平也明显增高(1.434±0.924 vs 2.211±0.921,P<0.05),IL-4水平无明显变化,同前两组比较IFN-γ水平和IL-4水平均无差异。核苷(酸)类药物联合CIK治疗后相比单独CIK治疗和单独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不但IFN-γ明显增高(3.288±0.561 vs 2.211±0.921,3.288±0.561 vs 2.511±1.133,P<0.05),并且IL-4水平也降低(0.277±0.237 vs 0.428±0.208,0.277±0.237 vs 0.477±0.255,P<0.05)。结论核苷(酸)类药物联合CIK治疗明显提高Th1类细胞应答,并抑制Th2类细胞功能,但是否持久维持Th1类细胞免疫应答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王少扬刘海周马卫闽王贤谢丽平谢志红
关键词:乙型肝炎核苷(酸)类药物
HBsAg和HBcAg联合负载DC与CIK共培养细胞体系的建立和功能评估
2017年
目的观察在不同HBV抗原负载下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后CIK的功能。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就诊的1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离1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培养DC和CIK,设为CIK单独培养组、DC+CIK共培养组、DC+CIK+HBsAg共培养组、DC+CIK+HBcAg共培养组、DC+CIK+HBsAg+HBcAg共培养组,培养完成后,用ELISPOT方法测定CIK产生IFNγ的能力,用HepG2.2.15细胞作为靶细胞,测定CIK的杀伤功能。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不同CIK试验组产IFNγ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84,P<0.001),其中以DC+CIK+HBsAg+HBcAg组产生的IFNγ水平最高;CIK杀伤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77,P<0.001),其中以DC+CIK+HBsAg+HBcAg最为突出。结论 HBsAg和HBcAg联合负载的DC与CIK共培养可能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的细胞体系。
王少扬林涛发朱玲玲谢丽平
关键词:树突细胞杀伤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