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
- 作品数:9 被引量:23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6681例住院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与肾功能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讨住院人群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肾功能的相关性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且进行了血Hcy测定的27025例住院人群相关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Hcy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关系。结果在排除了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正在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后,本研究共纳入6681例住院人群进行分析。调整了年龄、血压等相关因素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随着Hcy的升高而显著下降(β=-0.53,SE=0.02,P<0.001)。且性别、年龄、肾功能状态可以显著影响Hcy与估算肾小球率滤过率(e GFR)的相关性:在女性、年龄小于60岁、肾功能受损[e GFR<90 mL/(min·1.73 m^2)]人群中,二者的相关性更为显著。结论中国住院人群中,同型半胱氨酸与肾功能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 张楠翁浩宇易铁慈张龙刘胜聪范芳芳张岩李建平
-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肾功能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慢性肾脏病
- STEMI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基于中国人群的Meta分析
- 易铁慈张龙刘胜聪翁浩宇李建平霍勇
- 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前期病变无创性评估指标研究进展
- 2015年
-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仍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在于对高危个体的早期识别与干预,而危险评估的方法主要基于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循环中血清标志物,但这种危险评估的方法并不足以充分地预测心血管事件[2]。由影像学检查出的血管损伤被认为是长时间由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尚未认知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较单一因素更加全面。
- 张龙李建平
- 关键词:疾病危险因素前期病变血管老化动脉僵硬度CIMT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 2024年
- 背景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对脂质代谢起到重要调节作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PCSK9水平的影响因素尚未完全阐明。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PCSK9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0—2018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入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基线信息采集患者入院时电子病历系统中的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相关信息,检测基线血浆PCSK9水平。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通过LASSO法进行筛选并纳入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共入选9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37例患者因留存血样容量不足无PCSK9检测结果,共959例患者纳入分析,PCSK9水平为543.1(425.4,692.1)ng/mL。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SK9水平最大的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3),其余对PCSK9水平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为:心房颤动病史(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9)、白细胞计数(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7)及血尿酸水平(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7)。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性别、心房颤动病史、白细胞计数及血尿酸水平与血浆PCSK9水平显著独立相关。
- 贾佳刘嘉慧季文君郑博王新刚范芳芳李寅张龙张岩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胆固醇冠心病
- 基线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的差异,以及基线血浆MPO水平对ACS患者院内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依托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ACS的综合干预及转归的研究"队列,选取所有于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发病并最终纳入该研究队列的住院ACS患者,入组来自全国20个中心的共630例对象,并根据诊断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基线血浆MPO浓度,记录院内事件,并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截至2015年12月31日,记录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卒中)以及全因死亡。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Cox回归分析评价基线MPO水平对ACS患者院内及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共597例ACS患者纳入分析,STEMI组359例,NSTE-ACS组238例。STEMI组基线MPO水平明显高于NSTE-ACS组[34.02(19.31,67.87)μg/L比27.25(16.69,52.92)μg/L, P=0.028]。发生院内事件47例,未发现基线MPO水平对院内事件有预测价值(OR=0.797,95%CI 0.366~1.737,P=0.569)。476例患者随访成功,中位随访时间796(32, 1 816)d。发生全因死亡23例,MACE 51例,未观察到基线MPO水平对全因死亡(HR=1.434,95%CI 0.502~4.100,P=0.501)及MACE(HR=1.271,95%CI 0.662~2.442,P=0.471)有独立预测价值。结论在住院的ACS患者中,STEMI患者的血浆MPO水平明显高于NSTE-ACS患者;基线血浆MPO水平与患者院内或长期心血管事件之间均无相关性。
- 刘胜聪易铁慈翁浩宇张龙李昱熙莫合塔伯尔·莫敏张岩蒋捷李建平霍勇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髓过氧化物酶预后
- 立足分级诊疗的血脂异常管控体系的建立与推广
- 2024年
-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回顾历史,从把不同类型的血脂指标作为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标志物,到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主要降脂靶点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示立足分级诊疗的血脂异常管控体系是进行有效血脂管控、切实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不断优化心血管疾病预测模型、加强血脂异常专病医联体建设、推广立足分级诊疗的血脂异常管控体系将有助于提升我国血脂异常整体防治水平,达到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心下沉、关口前移,降低心血管疾病对我国居民的健康威胁。
- 张龙李建平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
- 分子生物技术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诊疗中的进展
- 2024年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遗传性脂质代谢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进而增加罹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对个体、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筛查、诊断和治疗均至关重要。本文系统总结了基因检测技术,特别是第二代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筛查的效率和诊断的准确性,但同时也引入了许多意义不明的突变。与药物治疗不同,转基因技术或基因编辑技术可纠正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体内的分子缺陷,有望在分子层面根治此病。但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治疗方式存在肝损伤等不良反应,并且仍需长期随访明确其疗效。因此,本文综述了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等分子生物技术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诊疗中的最新进展,旨在为后续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 张硕张龙张岩李建平
- 关键词:高胆固醇血症基因检测遗传筛查
- 北京社区人群血浆叶酸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了解北京社区人群血浆叶酸水平,探究影响叶酸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北京石景山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及血浆叶酸水平测定。研究共纳入5 227名研究对象。结果研究人群血浆叶酸的中位数(P25,P75)为6.18(4.98-8.18)ng/ml,其中男性为5.29(4.49-6.75)ng/ml,明显低于女性[6.79(5.45-9.02)ng/ml]。血浆叶酸水平(自然对数)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肥胖(β=-0.037,P=0.008 6)、吸烟(β=-0.118,P〈0.000 1)的个体叶酸水平(自然对数)较低;较高年龄(β=0.003,P〈0.000 1)、女性(β=0.186,P〈0.000 1)、更高的受教育程度(β=0.039,P=0.000 5)、近3个月来每周不少于5 d的运动(β=0.037,P=0.008 6)及每周不少于3 d补充B族维生素(β=0.299,P〈0.000 1)的个体血浆叶酸水平(自然对数)较高。按性别分层分析,肥胖及运动仅与女性的叶酸水平(自然对数)有关联(P〈0.05),而其他因素对叶酸的影响趋势无性别差异。结论北京社区人群血浆叶酸处于较低水平;个体差异、生活方式及维生素的补充对叶酸水平产生影响。
- 张龙王新刚范芳芳贾佳李建平霍勇张岩
- 关键词:叶酸年龄性别吸烟
- 北京社区人群血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探讨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与否对血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性的影响。方法研究人群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在北京市石景山区横断面调查的动脉粥样硬化研究队列。纳入标准为问卷调查资料完整并完成颈动脉超声图像的采集且未应用过任何降压药物,研究人群(n=2 569)以最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0.9 mm为分界点分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组(n=1 597)及非增厚组(n=972),分析血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结果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性别、年龄、BMI、目前吸烟饮酒状况、血肌酐、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降糖降脂药物使用、心血管疾病患病情况等因素后,总体人群各项血压指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平均动脉压)均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呈显著正相关(收缩压:β=0.009,P<0.000 1;舒张压:β=0.002,P<0.000 1;脉压:β=0.007,P<0.000 1;平均动脉压:β=0.009,P<0.000 1);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0.9 mm组各项血压指标依然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呈显著正相关(收缩压:β=0.006,P=0.000 1;舒张压:β=0.001,P=0.000 1;脉压:β=0.005,P<0.0001;平均动脉压:β=0.005,P=0.023 8),而非增厚组中各项血压指标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均无明显相关。结论本研究发现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的人群中血压指标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显著相关,非增厚人群中无显著相关。提示血管壁增厚影响血压的作用机制在二者相关性机制方面可能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 王若朴张龙杨颖范芳芳张岩贾佳易铁慈刘志科陈大方李建平
- 关键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