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建平

作品数:76 被引量:141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3篇文学
  • 6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0篇文学
  • 15篇小说
  • 14篇叙事
  • 13篇金瓶
  • 13篇金瓶梅
  • 12篇《金瓶梅》
  • 10篇明清
  • 6篇文化
  • 6篇明清小说
  • 5篇意象
  • 5篇万历
  • 5篇文本
  • 5篇李贽思想
  • 5篇明代
  • 4篇代文
  • 4篇文学思想
  • 4篇文学研究
  • 4篇小说叙事
  • 4篇考辨
  • 3篇演进

机构

  • 37篇上海交通大学
  • 20篇河北师范大学
  • 17篇上海财经大学
  • 6篇复旦大学
  • 3篇云南民族学院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上海外国语大...
  • 1篇河北经贸大学

作者

  • 76篇许建平
  • 3篇李留分
  • 3篇曾庆雨
  • 2篇丁玉娜
  • 2篇黄毅
  • 2篇张亚欣
  • 1篇郑方晓
  • 1篇马世昌
  • 1篇阎秀萍
  • 1篇徐美洁
  • 1篇姚大勇

传媒

  • 10篇河北学刊
  • 7篇河北师范大学...
  • 6篇社会科学
  • 4篇复旦学报(社...
  • 4篇学术月刊
  • 3篇社会科学家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文学遗产
  • 2篇兰州学刊
  • 2篇文学评论
  • 2篇明清小说研究
  • 2篇上海大学学报...
  • 2篇云南社会科学
  • 2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文献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求是学刊
  • 1篇文艺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 7篇2004
  • 2篇2003
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明清小说人欲表现特征及其嬗变
1999年
人的情欲是推动包括小说在内的文学的发展动力,同样也是文学表现的重心。生命欲、钱财欲、情爱欲、权势欲、声名欲、安乐欲是明清小说人欲表现的核心内容,且因受德礼制约与西方相比具有三大表现特征:在道德覆盖下的情欲蠕动与借德善外衣的乔妆打扮;情欲追求者独立意识与创造精神的弱化;宗教拯救、梦想成真的虚幻色彩与乐天精神。且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异样的身姿。
许建平
关键词:人欲嬗变
意图力:小说叙事的内驱动力——以明清两代小说文本为案例被引量:4
2011年
文章提出区别于西方行为叙事理论的"意图叙事"概念。该理论概念将人的行为动力——意图纳入叙事活动的分析过程中,探讨故事形成的潜藏动因。文章发现,文本中存在作者意图、叙述者意图、人物意图三种类型,三者分别处于故事、结构、导领的不同层面,表现出由具象到抽象的不同功能,并在叙事过程中时隐时现、缺位互移、相互补充、交替转换。这些生态及功能在小说人物意图所构成的意图力结构(主意图力、同意图力、反意图力、调节意图力)关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作者意图力通过行为选择、意图力嵌入等形式表现出独有的统领、汇合功能,形成诸意图合力,不同意图力的合力是故事叙述的内驱动力。
许建平郑方晓
关键词:叙事逻辑
跨越本事考证,寻求象外义理——秦可卿与北静王事象新解
2024年
本文提出“义理红学”概念,以求超越陷于本事层面而难见《红楼梦》真精神的传统分析方法(如索隐、考证诸派),通过寻求象外义理,以见该书所揭示的中国文化根本矛盾及其运行规律。《周易》的以象见义思维具有普遍意义,本文利用《周易》的义理和象数的分析方法对《红楼梦》文本的内在意义进行分析提取,以求由事象而终超越事象层次以求其潜在的义理。认为《红楼梦》一书在对儒家的礼教思想进行批判的同时也蕴藉着对原始儒家思想肯定、复归的倾向。义理红学阐释的方法论依据在于由卦义和人物形象义的“合义相通”而导发的“以象衍义”的思维方法。《红楼梦》中的人物秦可卿在义理层面合于《周易》中《姤》卦,北静王在义理层面合于《复》卦;《姤》《复》二卦的旁通关系在《红楼梦》文本中也体现为两个人物的实际关联,为解开一部书义理结构的钥匙,从而进一步论证从义理方法来探寻《红楼梦》文本内部意义层面的实用价值。由义理红学而导源出的人物形象义理,对理解《红楼梦》的书旨以及与儒家思想的深层联系具有助益。
李柏林许建平
关键词:秦可卿《周易》
王世贞“欲理”、“情法”观浅疏
2021年
王世贞于《札记内篇》中强调:情欲是夫妇、父子、君臣、男女之根本,是道与治的依托,狂者以之成帝,圣者以之成道,从而明确提出"欲即理","欲即治"的欲理合一说。并将这一思想用之于文学,提出以情导法,以法寓情,法不抑情、滞意,法随意转,相互为用的情法合一、意法合一的创作观。并倡导"化工"无迹,与"不法而法、无意而意"的自然而有韵味的艺术境界。做到"师心独运而不累其法",解决了古学派长期以来情与法的矛盾,既比李梦阳、何景明成熟和精到,又比李贽、"三袁"更讲法度与格调,雅合诗学规律。
许在元许建平
中国人学美学思想从理性到非理性的异变——以明万历年间李贽与耿定向的笔战为论述中心
2006年
中国人注重直觉、意象的思维方法带有更浓厚的非理性色彩,而思维成果——思想——借助政治力推行之思想则是理性的。这种理性思想在受佛教思想影响而不断心化的过程中,非理性因素日趋滋长,至明代中后期,在经济发达期与渐重衣食日用之实和直面功利之势相结合而走向了突破理性的门槛。耿定向的攻讦,将强调这种思想的李贽逼出原有地界,从而在价值观、人性论、伦理观、审美观等一系列问题上形成整体变异完成了从以家族血缘为本到非家族血缘——以自我为命;从尊经崇圣的等级观念到非圣非权威的平等观念;从人性公义说到非公义——人性私利说;由道德本体论至非道德本体论——情欲本体论;由倡中和之美到非中和之美——倡狂狷、真率之美的转换过程。它标志着中国人学思想、美学思想由理性到非理性的一次历史性异变。
许建平
关键词:人学非理性
百年《西游记》作者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被引量:3
2004年
《西游记》作者研究大体经历了无作者,推衍作者为丘处机、吴承恩;否定邱处机,考订作者为吴承恩;否定吴承恩,寻觅新作者的探索历程。新的探寻沿着3个方向展开:由作序者、校者“华阳洞天主人”寻找作者;将目光移向“王府”、“八公之徒”;认定此书必为道士——丘处机之门徒所作。在不断否定中推进,思路愈开阔,偶有新资料发现,然距确定作者尚远。
黄毅许建平
关键词:《西游记》
《金瓶梅》对小说叙事模式的创新被引量:3
2002年
《金瓶梅》创造了一种大不同于前的新的小说叙述模式范本 :叙事顺序与结构由单线纵向式演变为多线纵横交叉式。叙事的空间与时间展示由平面线性的跳跃式 ,演变为立体展放式。叙事意象结构在做纵向叙述的同时 ,更注重意象间的横向联系 ,在组合、穿插意象过程中 ,采用遮蔽、节略、象征、对映、借代等手法有意造成叙述者与作者在价值取向上的疏离和矛盾 ,从而出现一系列的象外之象 ,象外之意。叙事焦点则是由事向人再向人的本质的个性化的转换。
阎秀萍许建平
关键词:叙事模式意象《金瓶梅》
意图元类式:小说叙事结构的新阐释——以明清小说为叙述中心被引量:2
2014年
意图是人物行为(包括内外叙述者行为)发生的根源,故而从意图层次研究人物行为,从意图间的关系研究小说叙事的结构,较之从动作行为、故事情节的外在结构研究小说更深入一层,我们称之为内结构。内结构由人物意图元类式层次、叙述意图元层次、表意意图元层次三结构组成。由于第一层次是小说内结构的主体,又是其他两个层次意图的载体,故而成为本文阐述的中心。人物意图元类式分为单意图元与复合意图元。单意图元包含了一个主导意图,分为单意图元和单意图元组两类。复合意图元包括单意图元类式的交叉,以及多个人物和多个意图的结构组合。小说的接受效果来自主要人物意图力的表现层次,意图元的组合方式以及表意的情感度与精神品格,并依次影响动人、透人、移人的深广度。
许建平丁玉娜
关键词:明清小说
《临清州志》与《金瓶梅》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被引量:1
2008年
鉴于《金瓶梅》描写临清城的文字不少,笔者翻阅了现能见到的最早的康熙十二年和重要而详尽的乾隆十四年、乾隆五十年的《临清州志》,对临清州与《金瓶梅》的关系,特别是作者、成书等问题又有新发现:王世贞父亲王忬在任山东巡抚的不足三个月里,主持修筑新临清城敌台32座。王世贞不止一次到临清,留诗两首。《金瓶梅》中曾孝序形象由曾孝序、曾铣和王忬三人的事迹组合而成,其真意为影写王忬被害事。《临清州志》所载武官官职设置的演变和临清州城的钞关、寺庙、街道等建筑,证明《金瓶梅词话》前99回(很可能是前80回)成书于万历十八年前,而第100回(很可能是后20回)写于万历二十年后。前80回的叙事核心空间为山东省东平府东平县,后20回却向北移至300里外的临清州。《金瓶梅词话》不是出于一人之手。
许建平
关键词:《金瓶梅》成书
关于文学评论中如何辨析文本意义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问题——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例被引量:4
2005年
在文学评论中,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常存在两种观点:或认为一部作品只有一种正确的意义①,或认为有多种意义并存②。本文认为文学作品文本的意义总是多种的,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意义,但多种意义间存在着合乎逻辑关系的确定性与相互对立、矛盾的不合逻辑关系的非确定性,二者之间在某一逻辑环节存在着可通性,从而交织成一个互相联结的意义网络。文学评论的意义在于通过文本分析,将这个意义网络清晰地描述出来。
许建平
关键词:文本意义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