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文君

作品数:11 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卒中
  • 5篇颅内
  • 5篇颅内动脉
  • 4篇症状
  • 4篇症状性
  • 4篇斑块
  • 3篇动脉
  • 3篇血性
  • 3篇影像
  • 3篇影像学
  • 3篇缺血
  • 3篇缺血性卒中
  • 3篇颅内动脉粥样...
  • 3篇病因
  • 3篇磁共振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管
  • 2篇硬化斑块
  • 2篇神经影像

机构

  • 11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李文君
  • 10篇刘俊艳
  • 1篇任慧玲
  • 1篇杨玲
  • 1篇步玮

传媒

  • 5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机制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高分辨率磁共振特征
目的:明确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研究不同机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方法:连续收录诊断明确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
李文君刘俊艳
关键词: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对缺血性卒中病因的精准诊断价值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HR-MRI管壁成像对于缺血性卒中病因精准化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9年5月发病2周内入院且住院期间完善了责任血管或责任血管载体动脉HR-MRI扫描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依据CISS分型标准,于HR-MRI扫描前后对入组患者分别进行病因分型,以探讨HR-MRI对于缺血性卒中病因精准化诊断的价值。结果共入组139例患者。HR-MRI扫描前的CISS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89例,穿支动脉疾病(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45例,其他病因(other etiology,OE)3例,病因不确定(undetermined etiology,UE)2例。经HR-MRI扫描后CISS分型为:LAA型108例,PAD型27例,OE型4例。PAD型18例及OE型1例经HR-MRI扫描证实为LAA型,UE型2例经HR-MRI扫描明确病因为OE型,共修正21例(15.11%)患者的病因诊断。结论HR-MRI可显示正性重构、微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颅内动脉管壁特征,可协助明确卒中病因,实现临床医师对卒中患者的精准化诊治。
李文君刘翠翠刘俊艳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病因诊断
卒中后出血转化的影像学评估被引量:2
2019年
出血转化是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在考虑卒中急性期血流再灌注、避免血管再闭塞的同时,关注出血转化高风险人群的筛查是提高卒中治疗质量的关键之一.颅脑CT、CTA、MRI、DWI、SWI及灌注成像等多种神经影像学诊断技术可快速获取有关卒中性质、核心梗死灶体积、病灶及周围血流灌注状态、血管病变程度及病变血管管壁通透性等相关信息,以预测患者的出血转化风险,指导临床医师治疗措施的选择,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李文君刘俊艳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神经影像学技术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管壁成像与缺血性卒中病因的精准诊断
目的 探讨HR MRI管壁成像对于缺血性卒中病因精准化诊断的价值.方法 依据TOAST分型标准,入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患者89例;小血管病变型卒中患者45例(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且传统血管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载体动脉狭窄者)...
李文君刘翠翠刘俊艳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
老年人群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脑白质高信号体积的相关性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老年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aCAS)与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体积和分布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老年WMH患者188例,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或轻度aCAS组137例(狭窄度≤49%)、中度aCAS组25例(狭窄度50%~69%)和重度aCAS组26例(狭窄度≥70%)。所有入选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扫描,评估总WMH、室周WMH(PVWMH)、深部WMH(DWMH)和近皮质WMH体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中度aCAS组和重度aCAS组年龄、冠心病、吸烟比例、WMH总体积、PVWMH体积、近皮质WMH体积高于无或轻度aCAS组;重度aCAS组DWMH体积高于无或轻度aCAS组(P<0.05)。多因素广义线性模型显示,中度aCAS和重度aCAS均是WMH总体积(OR=325.629,95%CI:24.255~4371.608;OR=51.088,95%CI:4.135~631.128)、PVWMH体积(OR=27.655,95%CI:5.168~147.976;OR=8.988,95%CI:1.754~46.051)、DWMH体积(OR=3.641,95%CI:1.511~8.774;OR=2.589,95%CI:1.105~6.064)和近皮质WMH体积(OR=3.005,95%CI:1.831~4.933;OR=2.199,95%CI:1.36~3.566)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aCAS是老年人群WMH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狭窄度>50%与WMH体积的相关性较大。
张桂松步玮贾亚南杨玲李文君任慧玲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广义线性模型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患者血管内治疗适应证筛查现状及预后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评估真实世界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 ICAD)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前多模式神经影像学筛选现状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2019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sICAD患者。入组标准满足责任血管为前循环大动脉近端病变、动脉狭窄率≥70%、基线NIHSS评分≤20分、病后2 w内接受标准药物治疗或病后3 m内接受血管内成形术治疗。研究真实世界血管内治疗术前多模式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使用情况,分析血管内治疗适应证筛查现状与指南间的差距;评估头部DWI联合传统血管影像学筛查的分水岭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的临床预后;随访入组患者的临床终点事件与安全性结局,并与标准药物治疗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本研究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了NCCT/DWI/FLAIR等结构影像学及TCD/MRA等血管影像学检查;38例血管内治疗患者中仅5.3%术前接受了ASL/CTP等灌注成像检查。与标准药物治疗组患者相比,血管内治疗组患者6 m与1 y的卒中复发率均明显降低(P=0.045;P=0.011),且两组间颅内出血及全因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经头部DWI筛选的分水岭区梗死患者中,血管内治疗组1 y卒中复发率较标准药物治疗组明显降低(P=0.035);而非分水岭梗死患者接受两种治疗方法的复发率相似(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患者术前脑灌注状态的评估尚不完善;经由头部DWI联合传统血管影像学检查可明确分水岭梗死及局部脑灌注状态,可替代灌注成像作为血管内治疗适应证筛查方法。
薛红莲李文君张品元刘俊艳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
改善循环治疗加重帕金森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1例
2022年
目的提醒临床医生加强对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关注。方法追踪报道1例帕金森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接受调整抗PD药物、降压及改善循环治疗的效果。结果该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晕厥。结论临床医生应重视PD患者的体位性低血压等非运动症状。
李文君张策刘俊艳
关键词:帕金森病体位性低血压
不同病因分型的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诊断穿支动脉疾病及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动脉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比较不同病因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录豆纹动脉及脑桥旁正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诊断(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标准排除心源性、其他病因及原因未明性卒中,对所有入组患者的载体动脉行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检查,将载体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定义为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动脉(parent artery plaque occluding penetrating artery,POPA)组,载体动脉无异常者定义为穿支动脉疾病(penetration artery disease,PAD)组,比较不同病因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结果本研究共连续纳入64例穿支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48例(75%)为POPA患者,且其中21例患者常规血管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载体动脉管壁病变,经HR-MRI明确诊断。比较两组不同病因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POPA组中吸烟患者比例显著高于P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POPA组中26例为基底节区或侧脑室旁梗死,22例为脑桥梗死。POPA组患者影像学表现特点为病灶相对较大、呈多灶或簇状分布,脑桥梗死患者病灶多累及脑桥基底部呈脑桥旁正中梗死,且POPA组患者运动功能缺损易进展;而PAD患者病变部位多位于脑桥深部近背侧,小灶性改变。结论本研究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中75%属于POPA,HR-MRI提高了卒中病因分型的准确性。POPA型卒中患者的病因、病灶体积、形态及预后不同于单纯穿支病变患者。
刘翠翠李文君刘俊艳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诊断被引量:10
2015年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为亚洲人群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础[1],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血液动力学低灌注、动脉-动脉栓塞、载体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累及穿支动脉开口有关.其中,动脉-动脉栓塞的病理基础主要取决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不稳定斑块以富含脂质坏死核心、薄的或破裂的纤维帽、斑块内出血为特征[2].体积微小未导致动脉明显狭窄的粥样硬化斑块亦可为不稳定斑块.而传统血管成像技术如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存在敏感度、特异度相对较低等特点,且不能显示动脉壁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及结构特征,难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不利于卒中风险的判断.
李文君刘俊艳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评估被引量:12
2019年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易损性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ICAD)密切相关.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直观观测sICAD患者颅内动脉管壁结构、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信号特点、管壁重构指数及强化程度等,在sICAD患者的鉴别诊断、卒中风险评估及治疗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刘翠翠李文君贾亚南刘俊艳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