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犯罪
  • 3篇刑事
  • 2篇刑事责任
  • 2篇诈骗
  • 2篇诈骗罪
  • 2篇经济犯罪
  • 2篇合同
  • 2篇合同诈骗
  • 2篇合同诈骗罪
  • 1篇单位犯罪
  • 1篇单位行贿
  • 1篇单位行贿罪
  • 1篇刑法
  • 1篇刑事诉讼
  • 1篇刑事诉讼法
  • 1篇行贿
  • 1篇行贿罪
  • 1篇意见书
  • 1篇银行
  • 1篇银行工作

机构

  • 7篇北京市第二中...
  • 1篇北京市高级人...

作者

  • 7篇谭劲松
  • 2篇耿景仪
  • 1篇李颖丽
  • 1篇赵瑞罡
  • 1篇陈丹
  • 1篇崔杨
  • 1篇方炯
  • 1篇白山云

传媒

  • 3篇人民司法
  • 1篇法律适用
  • 1篇中国审判
  • 1篇中国法学会刑...
  • 1篇首届京津沪渝...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4
  • 2篇200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在罪与非罪的边缘——实践中认定合同诈骗罪的若干问题
1985年7月,“两高”在《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中,首次明确规定了应对利用合同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此后,1996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
耿景仪谭劲松
关键词: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经济犯罪刑事责任罪刑法定原则
文献传递
我国口供补强规则研究被引量:27
2003年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谭劲松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口供补强规则口供
处置涉众经济犯罪案件的难点及对策
涉众经济犯罪(以下简称涉众犯罪)系指那些以不特定多数人为犯罪对象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侵犯公民财产权利的犯罪.此类案件涉及的被害人或投资人(以下统称为被害人)人数众多、涉案财产金额巨大,对被害人及其亲属的日常生活,...
白山云谭劲松
关键词:社会救济
文献传递
关于审理暂予监外执行案件的调研报告被引量:5
2014年
暂予监外执行制度(实践中主要是保外就医)是我国刑事执行制度中贯彻惩办与宽大相结合,体现刑事执行人道主义、促进罪犯回归社会的一项制度。实践中,一些罪犯利用办理暂予监外执行,逃避在监狱服刑改造,达到逃脱刑罚制裁的目的,严重损害了刑事判决的严肃性,破坏了刑事司法的公信力。2014年1月,中央政法委印发指导意见,要求从严把握三类犯罪的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确保严格依法规范进行。为进一步规范三类犯罪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程序,本文从审理暂予监外执行案件的实践出发,剖析了当前审理此类案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建立公开、公平审理此类案件程序的重点、方式及可完善的工作机制。
崔杨谭劲松陈丹
关键词:暂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
在罪与非罪的边缘——实践中认定合同诈骗罪的若干问题被引量:5
2004年
司法实践中对包含有欺骗事实的合同行为的性质认定一直是个难点。长期以来,研究多集中于通过确立非法占有目的有无的标准来把握上述行为罪与非罪的界限。但实践中的案例反映出的问题不只这些。本文拟通过对三个案例的探讨,表达笔者如下观点:合同诈骗罪的实质是利用合同,违背诚信原则,欺骗对方并致对方财产损失,违背诚信原则、侵犯财产权是合同诈骗的本质,二者缺一不可;认定非法占有目的时要防止惟“标准”倾向;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目的和客观上对财物的占有非法是成立合同诈骗罪的两个方面;刑法的补充性要求在处理类似行为时要慎重,要充分考虑其他途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耿景仪谭劲松
关键词:合同诈骗罪犯罪构成犯罪认定犯罪行为民事责任
单位行贿罪中的不正当利益
2011年
黄光裕作为曾经的中国首富,其被追究刑事责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媒体全程报道了该案的审理进程。对该案涉及的一些罪名,媒体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其中单位行贿罪由于涉及国美公司及黄光裕本人,因此该罪能否认定,是认定为单位犯罪还是自然人犯罪格外引人关注,有关行为性质认定依据的争议也比较大。随着该案二审的宣判,有关争议也尘埃落定。作为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案件,对于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些模糊的法律问题比较好地给予回应,其影响将比较久远,判例效应也将十分显著。
谭劲松赵瑞罡
关键词:单位行贿罪不正当利益自然人犯罪刑事责任单位犯罪
森豪公寓爆出律师刑案 两律师因出具不实证明文件获刑
2008年
北京森豪公寓于1994年开发建设,后因为资金问题,项目搁浅。为融通资金,地产公司让员工扮作"购房人",制造售房的假象,套取银行贷款5亿余元。此事于2005年案发,房地产公司、银行、律所等相关单位人员先后落网,两名负责办理个人住房贷款信用审查业务的北京律师也被牵扯其中。2007年9月6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两名律师没有认真履行审查义务、
李颖丽方炯谭劲松
关键词:法律意见书借款人银行工作人员购房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