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宝明

作品数:41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历史地理
  • 13篇文化科学
  • 7篇文学
  • 3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1篇文化
  • 9篇新文化
  • 8篇新文化运动
  • 8篇文化运动
  • 6篇文学
  • 5篇文学革命
  • 4篇新青年
  • 4篇人文
  • 4篇思想史
  • 4篇启蒙
  • 3篇学衡
  • 3篇学术
  • 3篇青年
  • 3篇五四新文化
  • 3篇五四运动
  • 2篇读史
  • 2篇读者互动
  • 2篇学衡派
  • 2篇学史
  • 2篇阅读史

机构

  • 36篇河南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作者

  • 36篇张宝明
  • 2篇张宝明
  • 1篇褚金勇
  • 1篇闵祥鹏
  • 1篇孙江
  • 1篇王中江
  • 1篇周程

传媒

  • 6篇探索与争鸣
  • 4篇史学月刊
  • 2篇中共党史研究
  • 2篇郑州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高等学校文科...
  • 2篇社会科学论坛
  • 2篇关东学刊
  • 1篇近代史研究
  • 1篇新华文摘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安徽史学
  • 1篇中州学刊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史学理论研究
  • 1篇出版发行研究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9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6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旧题新作:寻觅文学史意义上的时间与存在
2022年
受到正统文学史叙事的影响,学界对当年的“文白之争”往往满足于粗疏笼统的“文言反动”“白话先进”的对立判断。其实,“五四”的思想故事绝不是仅靠一家之言就能撑起的历史叙事,而需要以“群言”的方式对细节进行不断填充。《重撰“五四”:在语义与场域之间》摒弃了单一历史主体的正统叙事,通过呈现“五四”场域中多元主体的思想表达与文化体验,强调文白对抗叙事在中国文人特定生命场域中丰富的语义内涵,并以此打开重撰“五四”的历史空间。作者在语义与场域之间打捞历史记忆,以此重撰“五四”,这既是对学术话语的重塑,也是学科体系再造过程中学术研究的必经之路。
张宝明
关键词:文学革命语言学转向
从“同仁”到“同志”——作为“机关”刊物《新青年》的形成被引量:4
2021年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向旧制度、旧社会宣战,五四新文化运动由此发轫。1917年1月,蔡元培手持教育部一纸公文将陈独秀引进到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新青年》也同时进京。得益于教授云集之北大的调养、滋补,《新青年》借此“发迹”,成为“金字招牌”[1](P11)。
张宝明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每周评论》建党理论
人文语义学:跨学科的人文学术实践
2023年
当前,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学界广泛探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命题。为了践行新文科建设倡议,服务国家“三大体系”建设,打造“学术中国化”与“融会贯通”的特色学术领域,张宝明等学者联袂提出“人文语义学”交叉学科建设论题。人文语义学是以关键词为依托,以观念词为寻绎对象,阐释从概念到观念之起源、演绎、衍变之“史”的一门学问。它尝试打破近代以来学科固化的壁垒,关注语际书写中存在的“古今断裂”“中西误解”“圈层隔膜”等问题,通过探讨语义创生转义与思想启蒙、文明对话、社会转型、文化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服务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中外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以及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为此,河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于近日举办“人文语义学交叉学科建设”圆桌论坛,与会学者围绕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中的关键概念梳理进行学科性思考,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学术对话,以期以“人文语义学”的视野聚焦现实问题,建构重大理论,凝练学科特色,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三大体系”探索方向。
张宝明张宝明孙江孙江闵祥鹏周程闵祥鹏周程
关键词:人文社科研究人文学术语义学学术对话
阅读史视野下的《新青年》
2022年
从阅读史的视角谈《新青年》,应该说的确激发了当年读者无穷的想象力。《新青年》是以倡导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起家的,这个双重的“革命”却有着“无心插柳”和“有心栽花”的双重悖论。在前者,带有很强的“无机”特点——原始动机的不确定性,是在与读者互动的张力场中走向深入;在后者,则带有明显的初始动机的确定性,是在与读者互动的.统合过程中形成同向力场并由此扩延。
张宝明
关键词:阅读史读者互动张力场文学革命想象力不确定性
对峙的意义:“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化论争的世纪回眸被引量:3
2020年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对峙的意义:“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化论争的世纪回眸》。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我们知道,从“新青年派”与“学衡派”的文化论争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历史。近世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中与西、新与旧的矛盾。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西文化及新旧之争可以说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新青年派”和“学衡派”在文学观念的差异、文化话语权力的争夺以及思想谱系的颉颃方面,构成了今天我们进一步反思如何进行文化建设,如何使文化走向现代性的一个可资借鉴的意义资源。在我看来,“新青年派”与“学衡派”的论争,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一场论争,这一个世纪的纠结一直缠绕着我们,构成了我们每位学人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也构成了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前提和基础。
张宝明梁培东(整理)
关键词:学衡派文化论争思想谱系话语权力
前缘再续:《新青年》出版中的情理变奏
2016年
作为一个从事20世纪思想史研究的学者,与《新青年》结缘是必然的。毕竟,那是自己的研究对象。而就这个研究对象来说,它属于过去,是曾经存在过的辉煌。谁都不能否认,《新青年》是我国现代思想史上可遇不可求的精神贵族。但是,贵族也需要贵人。作为故纸堆中一方静态的存在,如果没有"知遇","永远的《新青年》"也只能永远以废墟的形式蜷缩在图书馆的一角以醉卧状"永垂不朽"着。这一"存照"。
张宝明
关键词:精神贵族思想史研究你我
“点子”成金:启蒙的生意是如何做成的?--起底“金字招牌”《新青年》经营路径被引量:4
2021年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新青年》前身)创刊。以“知识”为资本,一代学问家以“舆论家”的身份起家。在经济困窘的情况下,陈独秀依靠创办刊物的“点子”所流布的“金字”,为自己及其同仁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金子”。在对看得见“资本”的跟进、“物心”兼顾的人才韬略、形神兼备的文字套路、商业与文化并重的广告策略等“点子”的帮助下,一个最初门可罗雀的“名不见经传”的杂志变成了门庭若市的“天下第一刊”,《新青年》的“金字招牌”正是在这样的“点子”中一步步铸成。启蒙者与生意人精诚合作,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张宝明
关键词:启蒙生意
“绅士”对抗“猛士”:一代人的文化自信与人文救赎——从《新青年》到《学衡》被引量:1
2018年
如果说《新青年》烹调了一道"民主""科学"大餐,那么《学衡》奉献的则是一桌"示正道,明大伦"的人文盛宴。遵循自由和理性的旨归,并同样立足于关怀未来中国的现代性走向,两个文化群体着力于评文学、说文化、论学风、谈教育,以此为支点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战。"新青年"志士如同鲁迅笔下那"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猛士";"学衡"同仁犹如宗奉"儒行"之忍辱负重、外柔内刚的"绅士"。无论是"猛士"还是"绅士",作为"不可以不弘毅"的"士",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任重而道远"的道义扛在了肩上。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化发展而言,他们的对话与争辩是异常可贵的,因为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进程中形成了难得的张力。恰恰是这种张力,为文化思想史的发展提供了原初的动力。因此,很多时候,我们既需要"猛士",也需要"绅士"。
张宝明
关键词:学衡新青年绅士文化自信
权威与自由:在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以“学阀”为中心的新文化论争之省思被引量:3
2019年
新文化运动中作为被启蒙对象的知识青年,在"五四"之后一方面积极参与新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对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提出批判。中小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论争中将原领袖人物定义为"新权威"即"学阀"。他们对于"学阀"的批判既有争取话语权的目的,又包含改善自身物质处境的意愿。在此过程中,"学阀"的含义逐渐政治化,最终成为大革命的批判对象之一。
张宝明李帅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知识青年论争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情缘被引量:1
2019年
五四运动,一个由新文化运动酝酿而爆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民族民主运动。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五四运动百年之际,我们有必要从思想文化史角度,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主线,钩沉这一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准备的运动之来龙去脉,再度寻绎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关联,以期更深入地理解那段历史。
张宝明
关键词:反帝爱国运动思想文化史五四运动民族民主运动新文化运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