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卓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机械工程
  • 5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汽车
  • 1篇电池
  • 1篇电动
  • 1篇电动汽车
  • 1篇电动汽车电池
  • 1篇多用途
  • 1篇多用途汽车
  • 1篇运动型多用途...
  • 1篇碰撞
  • 1篇平台化
  • 1篇汽车安全
  • 1篇汽车电池
  • 1篇汽车正面碰撞
  • 1篇拓扑优化
  • 1篇微型客车
  • 1篇系统结构
  • 1篇耐撞性
  • 1篇耐撞性能
  • 1篇客车
  • 1篇基于梯度

机构

  • 5篇湖南大学
  • 1篇中国汽车工程...
  • 1篇湖南湖大艾盛...

作者

  • 5篇陈涛
  • 5篇李卓
  • 3篇段利斌
  • 2篇李奇奇
  • 1篇陈少伟
  • 1篇王国强
  • 1篇周亚妮
  • 1篇曾俊伟
  • 1篇李宁宁

传媒

  • 2篇中国机械工程
  • 1篇汽车工程
  • 1篇汽车安全与节...
  • 1篇汽车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6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侧面柱碰撞条件下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结构优化被引量:10
2020年
将动力电池短路失效分析引入电动汽车侧面柱碰撞研究中,利用动态拓扑优化方法对某电池系统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基于拓扑结果搭建具有更佳承载路径的新型电池系统结构,同时通过正交试验对其厚度分布进行优化。相比于原结构,新结构在不增大质量的情况下极大地减小了侧面柱碰撞后电池系统的结构变形和电池短路失效,显著提高了动力电池的碰撞安全性。
陈涛李宁宁李卓李奇奇陈少伟张茜
关键词:电动汽车拓扑优化
基于梯度的等效静载荷法的汽车正面碰撞关键结构优化设计被引量:5
2016年
针对在已有车型的继承式开发中,由于结构尺寸、总布置等因素限制,无法快速准确地进行结构非线性优化设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梯度的等效静载荷法与G_1-G_2设计规则以及载荷传递路径相结合的正面碰撞关键结构优化设计流程:收集对标车型数据,根据G_1-G_2设计规则,确定满足乘员损伤的最优目标加速度等效双阶梯形波;建立载荷数据库,得到一类车型的碰撞载荷路径百分比分布图;提取基础车型正面碰撞关键部件,以目标波形为指导对其进行必要的截面尺寸优化,并运用ESLMG对其进行厚度优化;将优化后的关键部件放入整车模型中,验证其加速度曲线是否达到目标值。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结构特性基本达到目标要求,整车碰撞性能得以改善。
陈涛戴江璐陈自凯李奇奇李卓
正面碰撞多刚体仿真及其计算机反求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车身耐撞性能评估和优化普遍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量大、设计周期较长。提出了一种多刚体碰撞模型的建模及计算机反求方法,基于多刚体及塑性铰理论,从对标车型的有限元模型中获取刚度、质量、惯量、坐标等参数,建立了初始多刚体碰撞模型。通过定义碰撞加速度、速度、位移曲线置信度函数,利用计算机反求技术对刚度缩放因子进行反求得到修正模型。结果表明,多刚体模型与有限元模型相比,其精度相当,但计算效率显著提高。在概念设计阶段,采用多刚体模型,结合工程优化手段,可快速解决车身刚度分配及传力路径分析等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传力路径刚度的正向设计。
陈涛周亚妮段利斌王晓龙李卓
关键词:概念设计耐撞性能
单搭接结构胶接头连接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对单搭接结构胶接头进行拉伸试验,同时建立其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对单搭接结构胶接头连接效率的影响因素、接头两端刚度的差异对接头连接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钢材与铝材之间的结构胶连接,随着母材材料屈服强度的增大,接头连接效率不断提高,但当母材屈服强度增加到一定值后,接头连接效率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与钢材相比,接头连接效率对铝材屈服强度更为敏感。接头连接效率也随接头几何尺寸(母材厚度、接头搭接长度和搭接宽度)的增加而提高。而对于两端刚度不同的结构胶连接,接头连接效率随着其两端刚度差异的加大而降低,因此为提高接头的连接效率,应尽量选用屈服极限相近的母材。
陈涛曾俊伟段利斌李卓
微型客车与SUV之间的侧面碰撞兼容性被引量:1
2015年
微型客车与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之间发生侧面碰撞时,导致被撞车车内的乘员伤亡率很大,兼容性突出。本文以某微型客车和SUV为例,采用仿真研究方法,发现SUV与目标车微型客车之间的侧面碰撞兼容性不理想。然后利用单一变量控制原理,分别改变两车质量比﹑目标车侧围刚度以及几何结构,进行了多组仿真分析,以研究侧面碰撞兼容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两车质量比对B柱腰线处的最大侵入速度的影响最大,侧围刚度对B柱侵入量的影响最大,几何结构对目标车车门最大侵入量的影响最大。
李卓陈涛王国强段利斌张恒
关键词:汽车安全微型客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