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成国

作品数:6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1篇当代艺术
  • 1篇敦煌壁画
  • 1篇嗅觉
  • 1篇延安文艺
  • 1篇艺术
  • 1篇战时
  • 1篇中国传统文化
  • 1篇中国绘画
  • 1篇中国绘画史
  • 1篇突围
  • 1篇气味
  • 1篇文化
  • 1篇文艺
  • 1篇文艺方向
  • 1篇无物
  • 1篇物性
  • 1篇纤夫
  • 1篇写作
  • 1篇民生疾苦
  • 1篇民族遗产

机构

  • 5篇中国艺术研究...

作者

  • 5篇王成国
  • 1篇邓福星

传媒

  • 2篇艺术评论
  • 1篇美术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书画世界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国绘画史写作的困境与突围
2015年
梁漱溟在论中国传统文化时曾指出:“中国几千年来学术不分;其所谓学问大抵是术而非学,最为大病。”[1]这句话对于历往的中国绘画研究也同样适用。20世纪以前,中国并没有“美术史”学科的概念,传统的中国画研究基本由画论、画品、画谱一类著述组成,著者身份也大多为画家,所述往往偏重于个人创作实践的体会和心得。
王成国
关键词:中国绘画史中国传统文化突围写作绘画研究
无物之物——当代艺术中的气味被引量:3
2023年
气味在20世纪早期的反传统和反视觉艺术的浪潮中进入艺术领域,作为媒介的气味促进了嗅觉意识的觉醒,对气味本体的重视吸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加入气味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中。然而气味缺乏形式的特点,使其不得不借助物和人的情绪反应来进行解释和分类;气味使用的场景化又让其在审美性和功利性上体现出游移和居间的特性;不同于现成品艺术对平权的追求,气味通过身体制造的差异塑造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阶级观念;气味在时间和空间中对物性变化的展示让它作为一种过程性的艺术展示出与物性艺术不同的特征。
王成国
关键词:嗅觉物性
王朝闻:一生践行和传播《讲话》精神的美学大家——邓福星先生访谈
2022年
“你是做泥菩萨的”王成国(下称“王”):纵观王朝闻先生一生的艺术创作和美学研究,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提出的文艺方向保持了高度一致性,或者说,他一生都践行并传播《讲话》的精神。今年是《讲话》发表80周年,您是王朝闻先生指导的第一批研究生,并且跟随朝闻先生学习、工作多年。我们想请您谈谈朝闻先生是怎样接受了《讲话》的精神,并终生践行和传播的。
邓福星王成国
关键词:《讲话》精神文艺方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践行
从民族遗产出发——潘絜兹“新国画”转向探赜
2024年
在20世纪50年代的新国画运动中,传统派画家们面临着思想的改造和艺途的革新,潘絜兹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本文围绕潘絜兹的艺途之变展开,通过考察艺术家早年的艺术之路,揭示其坚定而温和的传统主义主张,探索在20世纪50年代国画改造的复杂语境中,潘絜兹是如何调动既有的艺术资源,去处理民族艺术遗产接收所涉及的旧题材与新内容、临摹与写生的关系等问题。
王成国
关键词:敦煌壁画民族遗产
民生疾苦与救亡图存——抗战时期嘉陵江纤夫的劳动者形象
2024年
全面抗战的爆发迫使国民政府将大批人员、物资向西南大后方迁移,作为地域性劳动者的嘉陵江纤夫在抗战运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引起了流寓西南的艺术家的注意,他们通过木刻、国画等不同的艺术媒介反复描绘着嘉陵江纤夫的形象,嘉陵江纤夫也从贫苦的劳动者逐渐成了抗战的象征。在民生疾苦和救亡图存两种目光的交织下,嘉陵江纤夫呈现出多维的视觉形象,也反映了现实的复杂性。
王成国
关键词:抗战劳动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