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景高
- 作品数:36 被引量:46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东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论符号化消费的社会逻辑被引量:7
- 2013年
- "符号化生存"从两个维度解剖着当代人的精神状况,一方面,"符号消费"表征着当代人的需求转向,即从对商品使用价值的追求到对商品所蕴含意义的追求;但另一方面,"消费符号"系统又在一定程度上操纵着现代人的社会生活。事实上,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观,"符号消费"已经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代言人,作为一种社会后果,"符号消费"不仅侵蚀着现代文明的精神底蕴,并且导致一系列的重大社会危害。鉴于此,我们需要认真反思"符号消费"的社会逻辑。
- 颜景高贺巍
- 关键词:消费意识形态社会危害
- 抽象正义观批判:基于马克思的正义立场
- 2023年
- 罗尔斯借助原初地位设定、无知之幕遮蔽以及反思平衡的方法,认为理性自利的个体能够摒弃各自的特殊性、或然性及趋向性,客观地选择出一种为人们接受的正义原则,并且这种正义原则并没有社会制度类型的特殊限定。然而,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框架内,正义是由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并不存在普遍有效的正义观念,能够适用于多个社会发展阶段的正义原则是虚妄不实的。马克思反对基于绝对主义立场设定的“超验”正义观念,分析派马克思主义也没有脱离这一窠臼,他们都没有认识到正义观念仅仅具有服务于特定历史阶段的工具性价值。
- 颜景高
- 关键词:正义原则正义观念唯物史观
- 社会转型期的“悲剧意识”探析
- 2012年
- 作为“悲剧”自身的内在澄明,“悲剧意识”彰显出悲剧主人翁在社会转型期的自我超越精神,也反映出人类社会在历史大变革中的价值观创造,“悲剧意识”由而生发出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作用,这在中、西社会大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吊诡的是,“悲剧意识”的逆向嬗变,却导致“颓废”意识的诞生以及社会精神日益低俗化、媚俗化和庸俗化的倾向,从而内在酸蚀着历史大变革中的社会精神。
- 颜景高
- 关键词:悲剧意识自我超越社会变革
- 马克思的正义维度何以“晦而不明”被引量:1
- 2021年
- "塔克—伍德命题"否认马克思以某种正义原则谴责资本主义,这在马克思的众多著作中得到了文本支撑。而质疑"塔克—伍德命题"的论者则坚持认为,唯有挖掘马克思文本的隐性话语,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正义维度。对于马克思而言,以正义之名批判资本主义是极为肤浅的理论聒噪,因为试图诉诸正义来实现道德理想的社会主义运动,要么成为乌托邦主义的"理想设计",要么陷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改良实践"。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中探索出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实际上,马克思从分配原则"比较"的意义上考察了不同的社会形态,从而建构了不同层级的正义序列,这为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借鉴。
- 颜景高
- 世俗化转向与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 2011年
- 世俗文化呈现为两副面孔,一副是尘世幸福的规划、自我人格的发育和理性精神的塑造,这种景观受益于近代世俗文化开启的三大动力;另一副是实用心态的培育、未来定向的消解以及共同价值的抛弃,这种拟真得到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和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推动。于是,感性心向、娱乐情结和消费欲求日益演变为当下社会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愈发呈现出酸蚀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倾向。对于社会转型期的精神激变和心灵动荡,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向上的引领作用,这取决于对当下资本化生活世界的有效反思、社会风尚之高雅低俗的理性导向以及价值观形成之成熟完善的构建机制。
- 颜景高
- 关键词:世俗文化三大动力时空观
- 合作共赢的中国话语何以生成——基于美国强硬派智库的视角被引量:2
- 2020年
- 美国强硬派智库关于中国道路的认知,主要基于欧美列强霸权崛起的历史经验,由此产生的"中国威胁论"必然成为遮蔽中国道路真相的"话语幻象"。他们建构的关于"围堵中国""牵制中国"以及"分裂中国"的遏制性战略举措,源自于美国政府对中国综合实力快速增长的本能恐惧,集中彰显了"美国优先"的帝国主义逻辑。唯有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局限",树立人类命运与共的"大历史观",才能澄清中国开启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文明形态,从而形成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构的引领性话语。
- 颜景高
- 关键词:遏制中国合作共赢
-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批判
- 2023年
-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以正义观念为切入点,建构了两种迥异的马克思正义观:以伍德为代表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但没有从道德层面上予以谴责,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符合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剥削并不是非正义的;以胡萨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意味着一种不平等的交换关系,并且这是一种系统性的剥削体制,不符合马克思的正义隐喻。从方法论上说,建构一种内在于生产方式的正义概念,或者一种超验的正义标准,都误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于马克思而言,正义观念是一种社会性历史现象。当下流行的所有权正义理论不过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产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一种共享共富的世界性正义话语即将生成。
- 颜景高
- 关键词:正义观唯物史观
- 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具体化维度探析被引量:1
- 2018年
-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打破了"唯心史观"的思辨模式,摒弃了"普遍历史"的传统观念,进而决定性地开启了"具体化分析"的研究路径。一般地讲,"吃喝住行"构成了人类活动的前提,"劳动实践"是历史创造的现实基础,但这貌似浅显的常识并没能真正嵌入传统历史哲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正是在这里,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实现了革命性突破。根据马克思的历史观,历史哲学根本无法提供"应用于"任何时代的抽象公式,而仅仅能够提供"具体化"研究的方法,进而言之,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并不是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而仅仅是供人们借鉴的"科学概括"的研究案例。
- 颜景高
- 关键词:社会形态历史哲学
- 正义·分配正义·社会正义被引量:4
- 2020年
- 大致而言,中国的正义观念并不是抽象的理论推演,而是利益攸关的客观认知。"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农耕文明时代的正义诉求,"按要素产权分配"是工业文明时代的分配共识,"按需分配"则是马克思基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大致设想。在当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效率的激活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发育,因而生产要素产权的清晰界定成为必要。从本质上说,生产劳动是历史进步的根基,劳动者是社会创新的主体。新时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健全生产要素分配机制,唯如此才能更加切近社会正义的真正内涵。
- 颜景高
- 关键词:正义分配正义社会正义
- 儒家传统文化复兴何以可能——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
- 2021年
- 儒家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形态保持连续性的表意象征,呈现为融会百家思想而修复更新的演进格局。近代以来的思想界多从儒家传统文化批判的维度解析中国落后的症结,但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上讲,阻碍中国现代化实践进程的正是传统社会的僵化机制,而不是那个已经成为“遥远回响”的儒家文化传统。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上讲,儒家传统文化复兴必须破除所谓的“中西结合”的抽象公式,而必须奠基于当代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基础之上,汲取一切富有生机力量的文化质素,真正进行一种具有自主立场的“综合创新”,只有这样,儒家思想才能实质性地内化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基因,把中国文化自信提升为更深层次的中华民族品格。
- 颜景高
- 关键词:儒家传统文化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