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茜
-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基于群体感应抑制剂与磺胺对大肠杆菌联合毒性效应的QSAR模型建立被引量:2
- 2017年
- 以大肠杆菌为模式生物,分别测定了7种磺胺(SAs,分别为磺胺二甲基嘧啶(SCP)、磺胺吡啶(SPY)、磺胺甲恶唑(SMX)、周效磺胺(SDX)、磺胺喹恶磷(SQ)、磺胺对甲氧嘧啶(SM)、磺胺甲氧哒嗪(SMP)),及3种群体感应抑制剂(QSIs,分别为3-甲基-2-(5H)-呋喃酮(MF)、N-乙烯基吡咯烷酮(VP)、(R)-3-吡咯烷醇(HPL))的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并且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建立了QSIs与SAs对大肠杆菌联合毒性的QSAR模型.结果表明其联合毒性效应表现为拮抗和相加作用;同时,基于SAs和QSIs分别与它们的目标靶蛋白二氢叶酸合成酶(DHP5)与大肠杆菌家族蛋白(Sdi A)之间相互作用的结合能(Ebinding)和混合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Kow(mix)构建了SAs和QSIs对大肠杆菌的二元联合毒性的QSAR模型,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为0.901).该模型经过验证,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预测值与实测值的R2为0.913),研究可为今后抗生素与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环境联合生态风险评价以及毒性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 梁丽营曾鸿鹄龙茜孙昊宇林志芬莫凌云
- 关键词:磺胺类抗生素大肠杆菌联合毒性
- 纳米银复合材料与抗生素的联合抗菌性能及相关机制研究被引量:7
- 2020年
-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人类迫切需要开发出新的抗菌药物以减少细菌耐药问题。基于纳米银制备而成的纳米银复合材料在兼顾纳米银抗菌性能的同时不仅能够克服单一纳米银释放速度快、不稳定等缺点,还能缓解细菌耐药的问题,因此被认为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抗菌剂。已有研究表明,单一纳米银与某些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可以达到协同抗菌效果,但目前尚缺乏对纳米银复合材料与抗生素的联合抗菌性能及机制的研究。本文首先制备出3种不同结构的纳米银复合材料,包括二氧化硅-聚多巴胺-纳米银复合材料(SiO2-PD-AgNPs)、纳米银@二氧化硅复合材料(AgNPs@SiO2)和纳米银@二氧化硅-聚多巴胺-纳米银复合材料(AgNPs@SiO2-PD-AgNPs)。随后测定了纳米银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E. coli)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 subtilis)的单一毒性效应。结果显示,AgNPs@SiO2-PD-AgNPs复合材料对2种菌的单一毒性均大于其余2种纳米银复合材料。因此,笔者以AgNPs@SiO2-PD-AgNPs作为代表,测定了纳米银复合材料与硫酸卡那霉素(kanamycin sulfate, KS)/盐酸土霉素(oxy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 OH)的二元联合抗菌性能,发现AgNPs@SiO2-PD-AgNPs与KS联合可以对E. coli产生协同效应。协同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gNPs@SiO2-PD-AgNPs释放出的纳米银会和KS发生键合反应生成KS-纳米银复合物,导致纳米银释放出大量的Ag+增加了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使得进入细菌内的Ag+和KS比单独作用时进入胞内的抗菌剂增多,产生更强的抗菌性能,从而表现出协同抗菌效应。本研究基于新型纳米银复合材料与抗生素的联合抗菌性能实验探究了纳米银复合材料与特定抗生素联合用药的最佳组合和相关机制,为今后开发新型抗菌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并为相关联合用药提供参考。
- 王孟珍孙昊宇龙茜林志芬
- 关键词:抗生素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 磺胺与群感抑制剂对大肠杆菌的联合毒性机制初探被引量:2
- 2015年
- 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为模式生物,磺胺及3种群体感应抑制剂(QSI)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初步探索了磺胺和QSI对E.coli的单一及联合毒性效应机制.结果显示,其联合毒性效应多表现为拮抗,推断可能是由于磺胺促进E.coli的Sdi A蛋白的表达,后者与QSIs结合,减少其生物有效剂量,导致拮抗效应.该研究为抗生素联用及抗生素的环境联合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 刘灿葛鸿铭龙茜安情情林志芬印春生
- 关键词:E.COLI磺胺类抗生素联合毒性
- 银系抗菌剂与有机抗菌剂对大肠杆菌的联合毒性效应被引量:4
- 2022年
- 抗菌剂的长期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不断加剧,这对人类的健康生存和长期发展构成巨大威胁。银系抗菌剂作为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无机抗菌材料,可以将其与有机抗菌剂联合使用以提高抗菌效果,从而达到减少抗菌剂滥用的目的。但由于有机抗菌剂的结构及单一作用机制不同,使得银系抗菌剂与其联合后会产生不同的抗菌效果,因此有必要研究银系抗菌剂与不同的有机抗菌剂的联合毒性效应。本文以大肠杆菌为模式生物,硝酸银(AgNO_(3))和纳米银(AgNPs)作为常见的银类抗菌剂,测定了AgNO_(3)、AgNPs与8种有机抗菌剂(多肽类、表面活性剂类、糖肽类、β-内酰胺类、唑啉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在1∶1、1∶5和5∶1毒性比混合下的联合毒性。结果表明,AgNO_(3)和AgNPs在单一毒性实验和混合毒性中主要通过释放Ag+来发挥其对大肠杆菌的毒性作用。此外,8种有机抗菌剂中仅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银系抗菌剂在所有毒性比的联合作用下均呈现协同效应。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协同作用的普遍性,测定了AgNO_(3)和AgNPs与另外5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1∶1、1∶5和5∶1毒性比联合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AgNO_(3)和AgNPs与大部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联合毒性作用呈现协同效应。基于银系抗菌剂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毒性作用机理,推测这两者的协同抗菌效应可能是由于银系抗菌剂作用的蛋白酶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的核糖体具有通路一致性,它们联合作用协同破坏了蛋白质合成与代谢的整个过程。本研究可以为今后抗菌剂的联合用药和探索更多的抗菌剂联合协同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和新思路,并为多种抗菌剂在环境中联合暴露的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 包诗玉孙昊宇龙茜张跃恒林志芬印春生
- 关键词:银系抗菌剂有机抗菌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肠杆菌联合毒性作用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抗菌剂不同毒性比混合对大肠杆菌的联合效应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抗菌剂的长期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不断加剧,对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由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AGs)在临床上应用的广泛性,其与传统抗菌剂和新型抗菌剂在环境中的联合暴露均存在潜在风险。此外,抗菌剂结构、作用机制以及其在混合体系中的占比,都能够影响其与AGs的联合毒性效应。因此,有必要研究AGs与传统抗菌剂和新型抗菌剂以不同毒性比混合的联合毒性效应。本文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为模式生物,以磺胺类(磺胺甲恶唑,SMX)、四环素类(盐酸金霉素,CTC)、大环内酯类(红霉素,ERY)、糖肽类(盐酸万古霉素,VA)和β-内酰胺类(氨苄青霉素,AMP)作为传统抗菌剂的代表,以唑啉类(甲基异噻唑啉酮,MIT)、表面活性剂类(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和群体感应抑制剂类(3,4-溴2(5H)呋喃酮,DFR)作为新型抗菌剂的代表,测定AGs与抗菌剂在等毒性比时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AGs与传统抗菌剂中的CTC和VA,以及新型抗菌剂中的DTAB和DFR呈现拮抗的联合毒性作用;AGs与传统抗菌剂中的SMX、ERY和AMP,以及新型抗菌剂中的MIT呈现协同的联合毒性作用。此外,还测试了AGs与产生协同效果的抗菌剂(SMX、ERY、AMP和MIT)在毒性比为1∶5和5∶1下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显示,AGs与SMX、AMP和MIT在不同毒性比下的联合毒性效应均呈现协同作用,且AGs与抗菌剂的毒性比为1∶5时的协同效果最好,联合暴露的环境风险最大。我们推测,当AGs和能够与其产生协同作用的抗菌剂混合暴露时,混合体系中这种抗菌剂相对于AGs比例的增加,可能使得AGs更容易进入细胞并增强AGs对细菌的毒性作用。本研究能够为今后探索AGs与抗菌剂联合暴露的环境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 杨越孙昊宇龙茜张跃恒林志芬印春生
- 关键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新型抗菌剂大肠杆菌联合毒性效应
- 喹诺酮类与磺胺类药物对枯草芽孢杆菌与大肠杆菌的联合毒性及其机制初探被引量:4
- 2015年
- 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168)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K12 MG-1655)为实验材料,以3种喹诺酮类药物及典型磺胺类药物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喹诺酮类药物与磺胺类药物对枯草芽孢杆菌与大肠杆菌的单一毒性及两类药物的联合效应,并对其毒性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示,磺胺类药物与喹诺酮类药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毒性比对大肠杆菌的毒性小,可能是因为枯草芽孢杆菌的细胞壁较厚且富含肽聚糖,导致磺胺类药物与喹诺酮类药物较难进入枯草芽孢杆菌,毒性较低;同时大部分磺胺类药物与枯草芽孢杆菌的靶蛋白的结合能力低于其与大肠杆菌的靶蛋白的结合能力也是磺胺类药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毒性比对大肠杆菌的毒性小的另一原因.喹诺酮类药物与磺胺类药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的联合效应表现为拮抗,而对大肠杆菌的联合效应则表现为相加.这两类药物有不同的联合效应,可能是由于枯草芽孢杆菌能够在磺胺类药物的作用下产生芽孢这一抗逆性构造,减弱喹诺酮类药物的杀菌作用.
- 苏冰梅王婷方淑霞龙茜林志芬林娟
- 关键词: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联合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