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仕忠
- 作品数:9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颅神经损伤的相关因素及转归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了解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并发颅神经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0年至2011年住院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病例共121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和首次脑脊液检查结果、颅神经损伤发生情况及转归。所有患者至少随访3个月,对合并颅神经损伤患者,随访时间至少1年,以判断神经损伤是否恢复。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结果121例患者中22例出现颅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8.2%,其中外展神经、动眼神经、视神经、听神经受累者分别为9例(40.9%)、8例(36.4%)、7例(31.8%)、1例(4.5%)。1组以上颅神经受累患者共3例,占发生颅神经受损患者的13.6%。颅神经损伤患者较无损伤患者意识障碍发生率明显升高(77%比45%,P=0.020)。确诊时间延长(OR=1.017,95%CI为1.001~1.033,P=0.040)和意识障碍(OR=3.242,95%CI为1.142~9.205,P=0.027)是发生颅神经损伤的独立预测因素。发生颅神经损伤后有20例(90.9%)患者可以完全恢复,恢复的中位时间为1个月(0.5~6.0个月)。结论颅神经损伤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较常见,确诊时间延长以及意识障碍的出现是预测因素。颅神经损伤大部分是可逆性改变,及时诊断及治疗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 林仕忠张彦亮金嘉琳陈澍翁心华
- 关键词:结核脑膜颅神经损伤预后
- 25-羟维生素D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人群中维生素D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296例。分别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胱抑素C(Cys C)水平、25-羟维生素D(25-OH-VD)水平,测定各组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S(cathepsin S,Cat S)、白介素-1β(IL-1β)、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血清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Vaspin)水平。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Crouse积分,根据彩超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64例,对照组202例,正常组30例,分析维生素D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结果:颈动脉斑块组Cys 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及正常组,IL-1β、HMGB1、Vaspin、Cat 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及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组Crouse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及正常组,维生素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及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颈动脉板块组血清维生素D含量与IMT、Crose积分均存在线性负相关关系(r=-0.452、-0.602,P=0.000);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发现,维生素D缺乏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因素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甘油三酯过高、年龄增大、吸烟较多等也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FLD患者维生素D缺乏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风险相关。
- 林仕忠陈武温玉玺韩美兰翁华妹
- 关键词:25-羟维生素D非酒精性脂肪颈动脉斑块
- 血培养病原菌菌种分布与耐药性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用自配血液增菌液对1899份血液标本进行增菌培养,阳性标本转种后用VITEK-6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进行菌种鉴定,然后用纸片扩散法(K-B法)做相应的药敏试验。结果 1899份血液标本中,检出病原菌152株,阳性率8.00%;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8.55%(89/152),以大肠埃希菌(20.39%、31/152)、肺炎克雷伯菌(13.16%、20/152)及阴沟肠杆菌(4.60%、7/152)为主;革兰阳性菌占40.78%(62/152),以表皮葡萄球菌(15.13%、23/152)、金黄色葡萄球菌(9.87%、15/152)、溶血葡萄球菌(4.61%、7/152)及A群链球菌(4.61%、7/152)为主;真菌占0.66%(1/152),以白色念珠菌为主。药敏结果显示:45.16%(14/31)的大肠埃希菌为产ESBLs株、10.00%(2/20)肺炎克雷伯菌为产ESBLs株;26.67%(8/30)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MRCNS,40%(6/15)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MRSA。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对阿米卡星、氨苄西林、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对头孢噻肟、头孢唑啉、头孢他啶等药物的耐药性较高;醋酸钙鲍曼复合不动杆菌对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5.00%,而对其余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50.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性较低,对其他抗菌药有较高的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左旋氧氟沙星耐药性较低,但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出现了耐药株;链球菌对万古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头孢唑林耐药性较低。血培养阳性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菌种多样化,耐药性较强。适时监测,定期分析病原菌菌种分布及耐药性情况,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严控经验用药,对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 陈武张儒文林仕忠余华陈立坚董晓枫
- 关键词:血培养病原菌耐药性
-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分布状况与药敏结果分析
- 2015年
-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临床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属中致病性最强的细菌,也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最主要病原菌之一。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在临床广泛使用,其所致的医院感染不断增多,MRSA导致的感染率也逐年上升。
- 陈武张儒文林仕忠陈立坚
-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结果分析医院获得性感染葡萄球菌属广谱抗生素MRSA
- 103株血培养常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 2014年
- 目的了解血培养中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对本院近3年所有血培养标本按常规方法和梅里埃公司的鉴定系统进行培养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和里埃公司药敏试验系统。结果共分离病原菌103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占40.8%,革兰氏阴性菌占59.2%。最常见的分离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链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肠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0%和66.6%;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率分别为45%和18%。铜绿假单胞对常用抗生素药物的敏感率在44.4%~88.9%;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抗菌素存在较高的耐药率。结论血培养分离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临床应及时了解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合理使用抗菌素,减少医院感染。
- 吴启明郑明英林仕忠
- 关键词:血培养耐药性病原菌
-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现状和耐药性
- 2013年
- 目的了解泌尿生殖道的支原体感染情况和耐药性。方法对2300例的尿道分泌物、宫颈管分泌物和前列腺液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2300例标本共检出支原体638例,阳性率为27.74%;其中解脲支原体(UU)547例(85.74%),人型支原体(MH)22例(3.45%),混合感染69例(10.82%),单纯解脲支原体感染远高于单纯人型支原体感染和混合感染;男性69例,共检出支原体9例(13.04%),其中解脲支原体7例(77.78oA),人型支原体2例(22.22%);女性2231例,共检出支原体629例(28.19%),其中解脲支原体540例(85.85%),人型支原体20例(3.18%),混合感染69例(10.97%);女性患者远多于男性患者。解脲支原体对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克拉霉素、交沙霉素、环酯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耐药性较低,分别为0.73%、1.46%、2.56%、4.39%、5.85%、5.85%、6.40%,而对环丙沙星、甲砜霉素耐药较高,分别为49.73%和29.25%;人型支原体对强力霉素、交沙霉素、甲砜霉素、美满霉素、全部敏感;而对罗红霉素、环酯红霉素、红霉素耐药较高,分别为68.18%、59.09%、54.55%;混合感染的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耐药性较低,分别为2.90%、4.35%、5.80%;而对红霉素、罗红霉素、环丙沙星、环酯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耐药较高,分别为92.75%、82.61%、76.81%、71.01%、71.01%、63.77%。结论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女性的感染率远高于男性。单一感染者发生耐药的药品种类及耐药率比混合感染的低,对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进行支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陈武张儒文余华陈立坚董晓枫林仕忠
- 关键词: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药物敏感性
- 常见革兰阴性菌耐药率与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分析4种常见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CB)耐药率与CB使用情况的相关性,为合理应用和管控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2013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某三级医院CB的用药频度(DDDs)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监测4种常见革兰阴性菌对CB耐药率变迁,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其耐药率与CB的DDDs和AU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种革兰阴性菌对CB的耐药率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均低于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HINET)公布的全国同期水平。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与CB的DDDs、AUD呈显著正相关(P<0.05);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与CB使用情况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CB耐药率与CB的DDDs和AUD呈正相关,应适当保护性使用CB,减少和延缓耐药菌的发生。
- 薛妍林仕忠陈绍雄陈国仁吴启明
- 关键词:碳青霉烯类药物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革兰阴性菌耐药率
- 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状况调查分析
- 2014年
-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感染的状况,为制定医院感染管理预防控制措施提供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分离到的1340株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住院患者资料。结果:从送检的15108例各类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9355株,其中多重耐药菌1341株,占14.33%。1341株多重耐药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0.18%,革兰阳性菌占39.82%。主要菌种依次为产ESBL大肠埃希菌(386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14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223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219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37株)、多重/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48株)、其他(14株)。痰液标本分离率最高,检出率48.70%;其次为中段尿标本,检出率24.83%;再者为伤口创面分泌物,检出率13.42%。多重耐药菌的年份分布:2012年检出558株;2013年检出783株。发生医院感染的科室以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呼吸内科和肾内科为主;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泌尿道和伤口创面感染为最常见;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钠、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8种我院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率超过84%,对碳青酶稀类和三代头孢的复方制剂仍比较敏感,对其他的抗菌药物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我院临床常用的头孢唑林、青霉素G、头孢西丁、阿莫西林/棒酸、头孢克洛、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克拉霉素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达到88%以上,对万古霉素和米诺环素敏感,对其他的抗菌药物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此状况应引起医院的高度重视,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遏制日趋严重的多重耐药菌感染。
- 陈武林仕忠张儒文陈立坚
- 关键词: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回顾性分析
- 医院感染多重耐药细菌的检测及分析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为了解医院多重耐药细菌(MDRO)感染的变化趋势,对本院近3年住院病人MDRO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并对其感染情况及MDRO的变迁进行分析。方法采集近3年住院患者的细菌培养和药敏标本共8029例,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实验。药敏结果判断按照NCCLS 2002年标准,并排除同一患者的重复菌株。结果住院病人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为0.94%(653/69123)。五种多重耐药菌平均检出率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0.18%,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为0.28%,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为0.09%,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为0.27%,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为0.09%,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2006~2008年细菌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MDRO的总构成比呈显著上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MRCNS构成比有显著的变化;MRS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构成比无显著变化,但呈逐年升高趋势。结论从预防、控制、管理等方面入手,才能有效阻止MDRO感染率逐年上升的趋势。
- 吴启明郑明英林仕忠陈晓颖
-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检出率构成比